僧问诲机超慧禅师曰:「如何是君王剑?」
(识起迷情于本体君王之剑,本性已具,随意能用,惟乱用者昧。)
禅师曰:「不伤万物!」
(佩仁者之剑者,均当以德服人,不得以剑触伤万物。)
僧曰:「佩者如何?」
(那佩带君王剑者有何用?)
禅师曰:「血溅梵天!」
(保护自己不落入天道而已。)
僧曰:「大好不伤万物!」
(既言不伤万物,何在梵天溅血?)
禅师便打。
(徒逞口舌,该打!)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修行者当要知道什么叫修行?以真正佛法来讲,修行中会诱发无数的真如自性起功用,此真如性用凡圣都有,只是凡夫仅有心性,仅有六根、六尘、六识等真如性用,凡夫在根尘识性用中,又随即加上自己的习气,妄想执着诸法,所以会随业缘流转,永处六道轮回生死海中。开始修行的人,依层次不同会起不同的真如性用,达天界地步时叫天性。但真正佛法不在于体知各种的真如性用,或执着各种真如性用,而是在学习得解脱知见,也就是认识佛性。认识佛性后就能得超出三界。要能解脱就要有无执各层次阶段真如性用的功夫,此种功夫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智。行者有此种般若智慧,依其高低即能证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如来菩提等。这样得声闻以上之菩提者,行者才能脱离三界,摆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业缘纠缠。若真能得无上菩提道者,亦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也是无始劫以来,修习菩萨道的结果。
行者在度过三界二十五有之中,都要依般若波罗蜜多智来度过。何谓廿五有?四恶趣有、四洲人有、六欲天有、色界七有、无色界四空处定有,总称为廿五有。廿五有若细分的话,就是用般若智慧破四恶道有,即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阿修罗有;破四洲人有,即东胜身洲有、西牛货洲有、北上胜洲有、南瞻部洲有;破六欲天有,即断四王天处有、断忉利天处有、断炎摩天有、破兜率天有、破化乐天有、断他化自在天有;破色界七有,即断初禅有、破梵王有、破二禅有、破三禅有、断四禅有、坏无想有、断净居阿那含有;破无色界四空处定有,即断空处有、坏识处有、破无所有处有、破非想非非想处有。
有能力具足全分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者,就能够一次破廿五有,得初步的涅槃。此智慧称之为君王之剑,此剑能斩断三界廿五有一切情丝,不拖泥带水地感召三界(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定)等善报。行者初步得解脱空见后,尚还未能究竟佛道,还要进一步证得空有不二的中道佛性始得。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仁者之剑」,何谓仁者?仁者乃对有德人之敬称,或单称仁。《大日经疏》云:「梵音尔尔,名为仁者。」所以一般有德性之行者,都可以被称为仁者,此仁者以慈悲为怀,以利益众生为职志。剑者是般若波罗蜜多智慧,用来斩断烦恼、度过三界廿五有之业缘,是无形智慧之剑,不是用来杀伐用的凡夫有形之剑。
修行者若能守戒清净、戒德圆满,自有般若智慧渐渐发出,此般若剑先成就些微斩断烦恼能力时,尚不能称为仁者之剑。再慢慢熏习、锻炼,学得无为空,不以有为法去面对顺逆因缘,此时仁者之剑始成就。如《金刚经论》言:「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到此阶段悟得性空,始有仁者之剑的样子,再进一步得法空后,始能断一切烦恼、业缘。
我们在意的是,如何去培养出「仁者之剑」,也就是培养出般若智慧,若能在修行过程中不执、不取,最后佛性将能完全显露。佛性又是什么?是我们光明的觉性,所谓的空性,遇缘似有,境灭还无。此觉性有人说它是具体存有,实际上它并非存在,因缘来时才会有。凡圣因认识不同,而有成娑婆苦海,或有成涅槃极乐。此觉性若现起时,仁者之剑即成。在凡夫地有人称它为心识,有人以心性显示出。 在菩萨地有人称它为般若智,或圆满智慧,有人称它为如来藏,或佛种;密教称它为大手印;有人称说唯一本体,有人称说一真法界;有人称为阿陀那识,一般道人称它为平常心!
如何修得此仁者之剑?密教古德莲花生大士言,能认识本觉之心,就是已获得仁者之剑。莲花生大士在《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中,直陈:「本觉的要点有三:清除过去之念,不留纤毫痕迹(契经云心空,即明心);向未来之念开放,不受他境所染(契经云性空,即见性);安住当下心境,不修整造作(契经云法空,即佛性现前)。」此三要点与《金刚经论》中的空心、空性、空法等三无别。佛法无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真佛法,立论、语句虽不同,实则无有别也。不究竟者,对于佛法经论不能理解,所以错缪者多。若能依莲花生大士的「解脱道」或世尊《金刚经论》中的四句偈步骤去做,就能获得「仁者之剑」。很多人依自己妄想、学习做功课,一定不能得真正的究竟佛性,甚至于落入三界之善有中而不自觉知。
3.语体文解
僧问诲机超慧禅师曰:「如何是君王剑?」
有日一僧参问诲机超慧禅师说:「君王剑的境界是什么情况?请禅师加以指示。」
诲机超慧禅师是唐代高僧,又作晦玑,河北清河人,俗姓张,其生卒年不详,属青原行思禅师之法系。初参岩头全奯禅师,后师事玄泉山彦禅师,得嗣其法。唐天佑年中(904~907)游化至鄂州(湖北)黄龙山,节度使施奉钱财建寺,奏赐紫衣,赐号「超慧大师」,乃有诲机超慧禅师之合称,届时于寺大张法席,教化群迷。
曹山本寂禅师承洞山五位之说(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偏中至、兼中到)而发明君臣五位,假托君臣说明五位旨诀,君臣五位者即:(1)君位,指本来无物之空界,为正位,即五位中之正中来。(2)臣位,指万象有形之色界,为偏位,即五位中之偏中至。(3)臣向君,为舍事入理之意,即向上还灭之偏中正。(4)君视臣,为背理就事之意,即向下缘起之正中偏。(5)君臣道合,为冥应众缘而不堕诸有之意,即兼中到。五位展现出行者动静合一、事理不二、非正非偏究竟大觉之道位。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本体君王之剑,本性已具,随意能用,惟乱用者昧。」此公案指出君王剑当是已悟得真空理地,君位者能生万法,但不为万法所黏,遇缘应缘亦不伤一物,以无为常为之自性,变化无穷,威灵莫测。能问君位王者之剑者,应当有相当之体证,始能举问。但看此僧似未进入君位,不知君王剑之特质,不知此剑有何作用,始有这一问。
除非有相当的修证及悟境,始能知道君位之性用,是如何进展,如何达到其性用。有如法融禅师所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禅师曰:「不伤万物!」
诲机禅师说:「若是得君王剑者,在用剑中不会伤及万物,却能得不用之性用,对于一切佛事无所不办。」《金刚经论》言:「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得君王剑者定是心明见性之人,进一步悟得法空理地后,处于五位之君位,所以能以无为法为主,不会伤及万物众生。
按语说:「佩仁者之剑者,均当以德服人,不得以剑触伤万物。」君王之剑是仁者之剑,仁者是悟性空、法空者,以自性自应缘,或以修德摄服诸众生,所以不会恼怒众生,更不会触伤万物。
僧曰:「佩者如何?」
此僧又问:「配带君王剑者,又有什么作用或能耐呢?」按语说:「那佩带君王剑者有何用?」此剑是清净自性,凡圣都具足,只是凡夫不知,故在凡夫地称心性;在天界称圣性、天性,在菩萨地称佛性。自性中觉知如空虚的,无所染着,所以一切善恶、德业也能不执取,便不致落实成报,无三恶道报,无天福之报,亦无所谓解脱、涅槃可得。
禅师曰:「血溅梵天!」
诲机禅师说:「能配带君王剑者,能血溅梵天,在梵天界杀出一条活路来,不落于梵天色界之果报。」行者能配带君王剑者,就能对于一切业缘不染着,就能超出欲界天报,亦能超出色界天报,所以了悟心空法了者,就能突破诸梵色界、无色界等天报。所以按语说:「保护自己不落入天道而已。」能配带君王剑者,当不落入梵天界果报中。
僧曰:「大好不伤万物!」
此僧不知禅师之意,即脱口而说:「刚才您说配君王剑者不伤万物,现在您又说配君王剑者能血溅梵天!最好不要伤及万物。」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当以慈悲为怀,又已悟得性空、法空,所以只有用此空性真如,来摆脱梵天界之果报,不会像一般凡人似地,以凡夫剑去伤万物。
按语说:「既言不伤万物,何在梵天溅血?」此僧不知禅师意,血溅梵天者即是摆脱色界、无色界等梵天之果报,不是真的在梵天界大开杀戒。《楞严经》中五蕴魔相都是欲界天、梵界天的因缘,若行者能度过,就有能力摆脱梵天界、仙道等之果报,也可以摆脱声闻、缘觉等小乘之果报。
禅师便打。
诲机禅师看此僧不知禅意,话不投机,强行回嘴,懒得跟他进一步说明,不如举手便打,以封住其嘴巴为是。股德云:「同是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有些行者其境不知下途时,禅师是可以用某些话语,透露些端倪。若不是悟道人、道上人参问,两者话不投机,只有封其嘴巴一途。
按语说:「徒逞口舌,该打!」禅师打人是揍止妄念,让他不要在君王剑上又去起心动念,而不实际去修证。
行者应好好经身空、心空、性空、法空等路径这样去走一趟,自然就能了解配君王剑能以空无的心,血洗梵天,摆脱梵天界之因缘果报,得究竟解脱。(2006.02.09.撰于法尔)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