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本寂禅师
曹山本寂(840-901),俗姓黄,名元证,福建莆田人氏,少习儒,19岁往福州灵石云名山出家,25岁受具足戒,寻师江西宜丰洞山,唐咸通初(860),谒洞山良价,良价问:“阇黎名什么?”答曰:“不名本寂。”良价日:“那个聱?”答曰:“不名本寂。”良价深器之。自此入室,盘桓数载,良价密授其洞上宗旨,得心印后,辞师往曹溪(今广东韶关)礼六祖(惠能)塔。决心寻找新的曹溪,广弘禅法。 有一夜,本寂梦见六祖在他手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遥指东北方,本寂会意,于870年终于在抚州宜黄县城西郊13公里的陈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圣地。此地有一名为荷王观,时有居士王若一见本寂心诚志坚,舍观请其住持。本寂住持曹山后,教法上承希迁“即事而真”,扬良价“五位君臣旨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由是法席大兴,学者云集,大振洞门禅风,“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即此始成。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后人取初祖洞山、二祖曹山之号,称为曹洞宗,良价与本寂并称为曹洞宗始祖。 本寂在曹山传法,当时南平王钟传多次请他去洪州(今南昌)弘法,本寂不为心动,仅以大梅和尚山居松“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解苦追寻”作答,谢绝钟传之请。本寂在曹山传法31年,弟子过百,信徒数千,最著名的法嗣有:洞山道延、南丰金峰从志、曹山慧霞、光慧、了如、了悟、元悟、羌慧智炬、智静,鹿门处真、草庵法义,阿育王寺弘通、华光范、广利容、布水岩、小溪行传,四川西禅、韶州华严等。天复辛酉(901)夏夜,本寂问知事日: “今日是几何日月?”日:“六月十五。”禅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明日辰时吾行脚去。”及时(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七。本寂圆寂后,葬曹山寺西侧凤形坑,墓曰“福圆塔”,谥“元证禅师”,1734年清雍正皇帝加封为“宝藏元灯禅师”。 曹洞宗属南宗青源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其禅法大成。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并曾对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进行注解,称为《对寒山子诗》[1] 。其弟子辑录有《抚州本寂禅师语录》传世。 曹洞宗在教法上承希迁“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理,即佛性),理事“互回”(相应互涉),以五位君臣旨诀为宗要,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本寂禅师在解释、弘扬洞山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旨诀”上表现了更深邃的独到之处,他解释“五位君臣旨诀”(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为: “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君为正位, 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他指出: “所谓君,即‘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所谓臣,即‘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臣向君是‘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君视臣是‘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君臣道合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也,此吾法宗要。”本寂对洞山宗要的解释,使前来参学者豁然开悟,四方学者云集,因而当时的曹山成为禅宗五家之一最盛之圣地。他为曹洞宗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语录】 附:《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摘录) (一)纸衣道者来参,师问:“莫是纸衣道者否?”云:“不敢。”师云:“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师云:“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师云:“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道者忽开眼问云:“一灵真性,不借胞胎时如何?”师云:“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师云:“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师示颂云:“觉性圆明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二)僧举陆■大夫问南泉姓什么?南泉云姓王,■云王还有眷属也无?南泉云四臣不昧,■云王居何位?南泉云玉殿苔生。问师:“玉殿苔生意旨如何?”师云:“不居正位。”僧云:“八方来朝时如何?”师云:“他不受礼。”僧云:“何用来朝?”师云:“违则斩。”僧云:“违是臣分上,未审君意如何?”师云:“枢密不得旨。”僧云:“恁么则■理之功,全归臣相也?”师云:“你还知君意么?”僧云:“方外不敢论量。”师云:“如是如是。” (三)僧问:“如何是无刃剑?”师云:“非淬炼所成。”僧云:“用者如何?”师云:“逢者皆丧。”僧云:“不逢者如何?”师云:“亦须头落。”僧云:“逢者皆丧则固是,不逢者为什么头落?”师云:“不见道能尽一切。”僧云:“尽后如何?”师云:“方知有此剑。” (四)僧问香严:“如何是道?”香严云:“枯木里龙吟。”僧问:“如何是道中人?”香严云:“髑髅里眼睛。”僧不领,乃问石霜(青原下四世,庆诸禅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石霜云:“犹带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石霜云:“犹带识在。”又不领,乃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师云:“血脉不断。”僧云:“如何是髑髅里眼睛?”师云:“干不尽。”僧云:“未审还有得闻者么?”师云:“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