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华梵 著
【行人修道,简邪入正,止观法门有五:一、法有我无门(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大乘始教)、三、事理圆融门(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一乘圆教)】
修行人欲入佛道,应修止观。何故?如天台智者大师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定、慧二法即是止观。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云:“随相而论,止名定,观名慧;就实而言,定通止观,慧亦如是。”
然定慧、止观之法,唯是一心。一心之体不变,一心之用随缘。随缘不变谓之定,不变随缘谓之慧。一心者一真法界性也,一心者一大总相法门体也。法藏大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云:“是知依真如门止诸境相,无所分别,即成根本无分别智;依生灭门分别说相,观诸理趣,即成后得智。然二门唯一心故,是故双运,方得名为正止观也。”又慧能大师《坛经》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欲冥合心体,应修于止。欲起心之大用,应修于观。修止则得定,修观则发慧。
然体用、定慧、止观,唯是一心,故体用定慧止观不二。不二而二,乃有体用定慧止观之名。二而不二,则唯是一心。此一心者,实相无相,以无相故,能随缘现一切相。此一心者,法界无界。以无界故,随缘能现十法界。故此一心者,即一大总相法门体也。
“简邪入正。” “邪”,指邪曲;“正”,指中正。一切法,随顺自性清净藏者,称为内、为正;若诸法违逆此理,则称为外、为邪。邪与正对称,故有种种相对之义用,如八邪道、八正道、邪法正法、邪教正教、破邪显正、舍邪归正等名目,皆以邪为染因,正为净因。“简邪”者,简别邪妄。“入正”者,直示正义。
“止观法门有五。”是乃直接破题,径显五门教法也。“五门教法”者,即:一、法有我无门,是小乘教;二、生即无生门,是大乘始教;三、理事圆融门,是大乘终教;四、语观双绝门,是大乘顿教;五、华严三昧门,是一乘圆教。
华严宗“就法分教,教有五类”,然法唯一乘,无有分别,而人有高下,根有利钝,自有差别。以法从人,故有五教不同。五教者,即: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大乘顿教,五、一乘圆教;
又“以理开宗,宗乃有十”,然理原是一,性本无分。事相万差,自有分齐。事以理成,理借事显。事以理成,则差而无差。理借事显,则无差而差。犹如波现万象,而水原是一。波全是水,则万象归于一寂。水由波现,则一水幻成万差。今以理成事,故有十宗之别。“十宗”者,即: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其中前六宗为小乘教,第七、一切皆空宗,乃大乘始教;第八、真德不空宗,乃大乘终教;第九、相想俱绝宗,乃大乘顿教;第十、圆明具德宗,乃一乘圆教。于中大乘始教,又有相宗、空宗之分。
今但举“法有我无门”者,是以一门而括余五也。
今先介绍一下小乘六宗,余大乘四教、四宗,容后文讲到相关内容时再做介绍。
介绍六宗之前,先略述一下部派佛教之形成经过。佛陀入灭后百余年,初因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团承认,教团遂首度分裂为反对派之上座部与赞成派之大众部。然据南传佛教史书大史(巴 Maha^vajsa)、岛史(巴 Di^pavajsa)等载,佛灭后百年,古印度东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条戒律之新主张(十事),遭教团以耶舍为首之诸长老比丘反对,且召集七百比丘举行结集,宣布十事为非法;同时,主张此十事为正确之比丘亦举行结集。佛教因而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为根本分裂;此后,两部复分裂成二十部(北传分派说)或十八派(南传分派说,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称为枝末分裂。
据异部宗轮论之记载,部派佛教计二十部,即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分出:(1)一说部,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2)出世部,世间法但有假名,出世间则皆真实。(3)鸡胤部,仅弘扬三藏中之阿毗达磨藏,认为经、律皆佛陀方便之教。未久,分出(4)多闻部,以所闻超过大众部,故称多闻。(5)说假部,主张世出世法中皆有少分是假。佛灭后二百年末期,一外道比丘舍邪归正,居制多山,大众部僧多居此,因重论大天五事,复以主张不同而分出三部,即(6)制多山部,仍居制多山。(7)西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西。(8)北山住部,迁居制多山之北。以上,大众部合本末共计九部。
根本二部分裂之后,上座部遂至喜马拉雅山一带,佛灭后三百年间,复分出(1)说一切有部,又称说因部,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皆有实体。(2)雪山部,即原来之上座本部,迁居雪山,故有此称。未久,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3)犊子部,以舍利弗所造“阿毗达磨”为根本论典,相传部主为犊子后裔。其后,以犊子部内容贫乏,有主张补以经义,以所执不同,犊子部又分为(4)法上部,法上乃部主名。(5)贤胄部,贤阿罗汉之后裔。(6)正量部,主张己说得以刊定甚深法义而了无邪谬。(7)密林山住部,部主住密林之山。同时,说一切有部又分出(8)化地部,佛灭后三百年,有婆罗门名化地,出家得阿罗汉果,弟子相承,称化地部。复由化地部分出(9)法藏部,法藏为目犍连弟子,此部师说总有经、律、阿毗达磨、明咒、菩萨本行事等五藏。佛灭后三百年末,由说一切有部又分出(10)饮光部,又作善岁部,饮光即迦叶波,乃部主之姓。佛灭后四百年初,说一切有部复分出(11)经量部,又作说转部,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以上,上座部合本末共计十一部。合大众部九部,是为二十部派。
其中,(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有二种人,一是人天,二是小乘。小乘中如犊子部、正量部、密林山住部、法上部、贤胄部等属之。彼立三聚法,即有为聚法,无为聚法,非有为非无为聚法。有为聚无为聚是法,非有为非无为是我。此部又立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五法藏,前四是法,后一不可说是我。我者,不可说是有为,不可说是无为也。谓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若补特伽罗即阴则是有为,若离阴则是无为。补特伽罗译为人、众生、或数取趣。以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故,所以人者,不可说有为,不可说无为。如此之俱有我亦有法,故立我法俱有宗之名。但此处之我,非外道所立即蕴、离蕴之我,所谓非即蕴非离蕴之我,就法体之微细相续一点上而立其名。其实质应含摄在法中,只是名称上立为我法俱有宗。
二、法有我无宗。即说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化地部所立。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说诸法,四种所摄,谓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法,及无为法。或说诸法,五种所摄,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法,五无为法。总之执一切法实有,是该宗之根本义。然法有我无,谓唯破人我。该宗虽空人我,而执有法我。人我只是五蕴之假和合,故人我空。但五蕴其法却是实有。
人我既破,则破见思惑,断烦恼障,出三界,了分段生死。以执法有故,未破尘沙惑,不断所知障,余有界外无明,有变易生死。此是小乘通病,故举“法有我无门”以括余五。
三、法无去来宗。法无去者,无过去也,法无来者,无未来也,大众部立此义。此宗谓有现在及无为法,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因为过去未来,无体无用故。
四、现通假实宗。此是小乘部派中,说假部所立。彼说法无过去未来,现在世中诸法,五阴法是实,十八界十二处是假,非为真实。于现在法中,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故名现通假实宗。
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立此说。谓世俗间一切,皆是假。因为世俗间一切,皆是虚妄故。出世间法,皆是真实。因为出世间法,非虚妄故。俗者谓世俗也,真者谓出世间法也。故名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一说部等属此,此宗主张世、出世间、有漏无漏之一切事物,但有名无实体。何故?因为有世间法,必有出世间法,相对法故;世间既然虚妄,出世间亦无实体,相对法故。相对之法,自无实体,一切皆空,唯是假名。但此处所说之空,乃是分析空,此与后大乘所说之“体法空”不同。所谓“分析空”,是将法分析,最后唯归于空,故名诸法但名宗。
以上六宗属于小乘,同时第六宗通于大乘初教之始教。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