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五讲

发布时间:2024-07-07 01:40:00作者:心经原文网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五讲

  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今天讲到以十善融六度下的:

  丙字下第二段,以十善融余五度。

  分为五段:

  五度:就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的讲法,还是先讲经中的名相,然后销释经文。融字、是兼修的意思。我将他分成五段来讲:现在先讲:

  丁字下第一段,兼修持戒。

  经上说: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戒庄严的戒,是六度中之第二。佛教中于学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各各皆有其应守的戒条。如在家修行的居士们,有五戒、有菩萨六重二十八轻戒。出家修行的二众,有沙弥十戒,比丘、比丘尼、二百五十戒,与三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这许多戒中,以戒除淫、杀、盗、妄为基础,在原则上与十善是相通的。十善中且多了戒贪、戒嗔、戒痴的三条。所以一般的说来,十善为修学人天乘的条件,实际上十善是大小乘最根本的修行基础。这里的戒,当然是指菩萨应守的菩萨大戒。庄严者,庄饰严好。比如人家一间客厅内陈设了有古玩、有名花、有名贵的用物;或者一个人的身上,衣称体而华丽,这都是庄严。持戒清净,可能获得身体上的相好,如 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就是以戒庄严。义利的义,是指佛法的真理。佛法的最高真理,经常都称为第一义谛,证得这第一义谛,自利的程度,就很够了。以后依体起用,能运用智慧辩才,现无尽的身相,来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叫能生一切佛法义利,以下销释经文。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以十善融布施度以后,又召呼娑竭罗龙王说:龙王!我不必太详细的和你说了,我举其大要来告诉你吧!修行十善的菩萨,如果兼修六度中的持戒,戒行清净,以为自己的庄严,他将会获得一切佛法的义利,并且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二段,兼修忍辱。

  经上说: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忍辱者、辱是侮辱,能忍受他人对我之侮辱,是为忍辱。人们的一生,所遭遇到而不容易忍受的事,多著呢!只是侮辱为我们最难忍受的罢了。都如饥寒、劳苦、色欲、荣华富贵、都会因不能忍受而闹出乱子来。你看吧!忍受不了饥寒的人,就会做强盗,做小偷。忍受不了劳苦的人,就会懒惰。忍受不了当前的美色与情欲,就会做出非礼与越分的举动来,报纸上的情杀,毁容的案子,都从这儿来的。不能忍受荣华富贵,就会奢侈,浪费,或者以势凌人,欺压良善,种种丧失良心的事,都会搬演出来。修学佛法的人,遇到这些顺境或者逆境,都要能忍。甚至最高的真理,诸法无自性,诸法也无我,无我无自性理论,能承受,能实证,叫做无生法忍。所以仁王般若经上说:‘三贤十圣忍中行’。也就是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能有一刹那的时间,能够离开忍的。圆音、音是指语言音声,没有一种言音不具足,是为圆音。维摩经上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一音就是圆音。众相好,就是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妙好,这还是就化身佛说的。至于报身佛,则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学十善法的菩萨,能以六度中的忍辱行而为庄严,他可得到佛所有的圆音,具足佛所具足的相好。

  但是兼修忍辱,为什么能获得佛的圆音与相好,而不生其他的功德呢?这其中有没有因果的关系呢?当然是有的。就以能忍他人的侮辱来说吧!侮辱来的时候,假如不能忍的话,势必至耳红面赤,恶声叫骂。人的脸色,再没有动怒的时候难看;人的音声,再也没有叫骂的时候难听。善于忍辱的人,遇到侮辱来的时候,决不一动声色,而以和悦的笑脸,轻轻的音声,解除对方的暴怒。所以、因中有此妙行,果上就得到特殊的音声与相好。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三段,兼修精进。

  经上说: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精者、纯一不杂;进者、勇往直前,拣择定了可走的方向而往前迈进,是为精进。魔、印度话叫魔罗,国语、能夺命。怨、是□怨。魔和怨家对头,都是能阻碍我们前进的。佛法藏,佛所说的法,内容丰富,读诵受持,能生无量功德,所以名法藏。经文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以精进力,能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冲破一切难关和阻力,因此、能击破了魔王与怨家的扰害,而深入诸佛的法藏。

  六欲天的第六天是魔罗天,魔有魔王、魔民、魔子、魔孙、魔眷属。他们都是挟著邪见而修行布施,所以获得魔天的福乐。但大都是偏执邪见,专一破坏修学佛法将要成功的人,而收以为他的魔子、魔孙、魔眷属。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骇怕君子增多,深恐魔党遭遇到摧毁,所以不惜多方以吸引小人而破坏君子。幸而达到了目的,他们也会津津自喜,以为自己是君子,视君子为小人,颠倒错乱,无所不用其极。目前佛教界的佛魔颠倒,未尝不与魔王口吻相同,可惜他们神通不及魔王罢了。当初 释迦牟尼佛将要成佛的时候,魔王幻化狮子、虎狼,刀、枪、剑、戟来以相威吓。 释迦牟尼佛入慈心三昧,刀、枪、剑、戟,都化而为莲花;狮子、虎狼,亦失去了威猛而无法施其残暴。因此、不久就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成正觉,亲证诸佛所同证的道理,人间天上,统统尊他为导师,为慈父,这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精进修持,才获得这样的后果,决不是偶然的事啊!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四段,兼修禅定。

  经上说: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六度中的第五度叫禅定,这里简称为定。禅的印度语应当为禅那,译成国语是静虑,或者又译为思惟修。虑、就是我们心上的妄想,静者澄清,又可以说是止息,妄想纷扰,用一种功夫将他澄清或止息下去。思惟修者,妄想澄清,易于流入昏沉,也须要一种功夫,这种功夫在禅宗叫看话头,在般若宗叫观照。其实、澄清下来就是止;不让他昏沉叫做观。定庄严的定,就是‘摄心不动’,其中包含了有止有观。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慧、由于静定而后,对于事理发生的一种抉择力。惭、是自惭。愧、是愧他。轻安,是由静定功夫得力而后,身心上所得到一种自在。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而能兼用禅定功夫的菩萨,因禅定而能发生念、慧、惭、愧、轻安的效能。

  于所有的学习,能明记不忘是为念。他人所不能解决的事理,菩萨能予以合理的抉择。过去不正当的行为,因静定的功夫,有了反省的时间,知道那是错误叫做惭;同时考虑到过去的先贤先圣,都是行为清白,经过了百折千磨,才争取到自由解脱的境界。我不也是人吗,我为什么不能,这就是愧。由于念慧的力量,善行自然日日加增;由于惭愧的力量,恶行也渐减少。由于善的增长,恶的消灭,则身心上的愉快、恬静、舒适、也就是轻安、这是必然的现象。然而这还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因禅定而获得的轻安,是不可以以言语来形容,在未能获得定境以前,讨论轻安,那是等于隔靴搔痒的。以下讲到:

  丁字下第五段,兼修智慧。

  经上说: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慧者、拣择、或抉择的意思。谁是谁非,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何去何从,我们应有合理的去取,就是慧的拣择或抉择。见、是属于眼根,分别属于眼识。眼根、眼识、虽然能见,能分别宇宙间的事事物物,但不能得到他的真相,所以是妄见。经上的意思是说:

  修十善的菩萨而能兼修智慧的话,他以智慧的力量,能获得诸法的真实相,断除了一切分别的虚妄见解。这里的见应该指为意识上对事理的一种主观,由于分别而起,故称妄见。

  慧的名称很多,除前面已经说过的,还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学者,就苦、集、灭、道四谛,或十二因缘所起的观慧,范围比较狭。而其结果,又以摆脱无常、苦、空、而证入寂灭性的涅槃为归宿,所以不为大乘学者所尊重。大乘学者,对于小乘教的观法,虽然是必经之路,如维摩经方便品,也以教人观身如幻等为入手。而大乘学者,能扩而充之,发展到事事物物的普遍观察。其所得的结果,当然是诸法皆从缘所生,毕竟空无自性。证得这诸法毕竟空性,谓之证得无生忍,或无生法忍。更起方便慧,教化一切众生。所以小乘的慧,叫做三乘共慧;大乘的慧,叫做大乘不共慧。这里的慧自然是指的大乘不共慧了。

  至于分别妄见,由于眼根、眼识,只能见到诸法的外表,各各随自己的主观、好恶(音务ㄨˋ),来确定诸法的价值。妄生取舍,作善作恶,以致受苦无穷。毕竟空性,是诸法的共通性,那不是眼识、意识所能想像,而是要以无分别慧,才能相应的。所以眼识、意识的见,以及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而不实在的。因此、在教理上,有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的界说。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