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成时
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法界缘起啊。什么是法界?我们现前一念的心,不但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一瞬间的意识。才有“能”起,就已是“所”缘,不是“能”缘,不得已勉强取名叫无相。但是虚空兔角,也有无相的名,而虚空有表现的相,兔角有断无的相,不是真的无相,又不得已,勉强把这无相叫做真。因为它无相是真,所以十方三世的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都在我现前一念无相的真心中,分明齐现。心无相就是真,随心所现的一切万法,莫不是无相就是真,所以在其中随便拈取一毫末,都一一具足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没有多余或欠缺。甚至一咳一掉,一名一字,无非是自心的全体大用。而在咳掉名字之外,更没有一法可得,这就是所谓法界啊。什么是法界缘起?圣凡都是这法界,不粗不妙,无减无增,与生死无关,与迷悟不相干。但悟是因为顺着法界,就生出二种涅槃(有余依无余依);迷是因为逆着法界,就妄现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迷逆就有生死,法界分明就在,无奈众生从未觉悟,所以始终不能了脱。诸佛菩萨怜愍众生,从一真法界,生起种种的因缘,世外世间,不论种类大小,一介蝼蚁,万圣也要齐力救援。
神力既然相同,慈心也是相等,但众生迷逆妄现,所以受教化就不同。在诸佛菩萨的平等光明中,分有缘与无缘,以及缘中的深浅远近的差异,缘分不等,教化就有顺从和违背,如果没有缘,引领也是徒劳,这就是所谓的法界缘起啊。所以建立教化的法门中,只论有没有如意宝珠(比喻觉性)这一要义。如法华妙典,广谈过去世的因缘,先圣用四种解释来阐明(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而必定把因缘放在首位。由于缘的种种不一,所以教化的大网铺张;由于教化的方式不定,所以佛的恩德能够贯彻。由于恩的不可穷尽,所以能够回归自己,领取自己本有的珍宝。所以知道因缘,就是第一义理。这个宗旨啊,精研三藏经教,考察所有宗门,从娑婆忍土就包揽遥远的十方世界,从末流凡夫就观察到广阔的三际(过去现在未来),那么求生净土一法,确实是法界的第一缘起了。有人说阿弥陀佛的愿力殊胜,超越各方世界,但是诸佛的誓愿同等,度众生同等,悲心同等,法性的大海中,哪有优劣不同呢?而千经万论,都极力指归极乐世界,十方佛的广长舌,同声劝赞无量光无量寿,为什么呢?就是缘在罢了。为什么说缘在,就是信啊。什么是不在,就是不信啊。没有了信,恶业就障碍。再说诸佛的四土(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前面三土,还有横向的意义。至于凡圣同居土,大概只有纵向没有横向了。唯有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综合四土的横向,所以有情众生以凡夫的身份达到一生补处位,国土就是因缘生起而显现合乎本性的法尘,佛身因为应化而见到法身真常,说法从众鸟发出,而清净佛音流传深远。总而言之,每一法都是圆融的,每一微尘都是究竟的。教海中没有一个名相需要筌释,法门中没有一个因果可以比拟。但是这样的希有,十方世界都难以听到,而唯独在极乐世界才有,为什么呢?因为缘深罢了。缘为什么深?是信深啊;缘为什么浅?是信浅啊。而信根的浅处,总是凡情的束缚。诸佛度众生,都是经过多生累劫,从凡到圣,不退是很难的。如今求生极乐世界,只要七天竭尽诚恳,十念倾心专注,就是陷入恶逆中,都能往生。才刚往生,便圆满高踞三不退地位,并且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生到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刹海。甚至是阿弥陀佛的一线光,极乐世界一微尘,都能在其中顿时证到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圣等法,而不超出刹那际三昧(极短促)。那么诸佛度众生是那么难,阿弥陀佛度众生是这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缘久罢了。缘为什么久?就是信久啊。缘为什么近?就是信近啊。信缘的近,是时间分限的。如上所论,主要是专门注重有缘。缘深,那境界就难以想像,不是十地等觉菩萨能够揣测的。缘久,那神力就迅速,不是三祇百劫(极漫长)可以伦比的。总之,阿弥陀佛没有增加我的心啊。我心一念离绝凡尘,所以没有圣凡;我心万法顿时圆融,所以没有四土;我心不属于时劫所限,所以没有十世刹那;我心不属一方一角,所以没有微尘刹海。我哪里有欠缺呢?只是仗着阿弥陀佛增上因缘,才显发真心罢了。所以净土一门,最简最妙,只是用现前一念无明业识的心,专称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间断,没有不亲证亲到的。但只怕法门的戏论难忘,生死的心情不迫切,或拿着摩尼(如意)宝珠却当作瓦块,或用指爪去抓虚空。或抠眼瞖使眼睛明亮,或忙于传经口干舌躁。如此类推,不管是对是错,总不是畅达佛的本怀;无论信心还是疑惑,都不能成就三昧。其中偶然有点大智的,知进知退,知存知亡,而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没有得到圆满彻悟,没有穷尽极致,没有学到根本要解,想登上永明延寿大师(宋末五代时期的人,净宗六祖)的殿堂,进入楚石梵琦禅师(元明时期的人)的屋室(比喻达到两位高僧的境界),在五浊恶世中,阐扬难信的净土宗,却不是随便的事。昔日灵峰老人(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一书,刻印还没有完,乙未年以后,印刷板就散失了。成时我暗自以为净土的书,只有这十种是尽善尽美,所以加上点评,稍作整理,私自把《观经初门》,《弥陀行仪》,这二种附在后面。装订后,倡导流通,而有发大心的信众就来一起完成了。于是成时我合掌礼拜,重新告白说:“净土持名一法,有三大要点。一者,六字洪名,每一念之间,欣愿和厌离具足。如出幽暗的牢狱,投奔帝王家,每一步之间,欣愿和厌离具足。所以万缘纠缠都放下,众苦坚忍不回头,高高置身在莲华中,便是约定了芬陀利华(白莲花)。而娑婆的蝇蛆粪土,太惊恐太可怕。二者,参禅一定不能没有净土作为防范,一旦退堕哪能不寒心?净土一定不能加入禅机,凡情意识稍有可乘,禅净二门就都破灭了。如果能专修净业,不必再涉及其它宗门。冷暖自知,何必强求诤论。三者,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不能完全提起,而最愚笨的也没有一点欠缺。倘若有一点分别,便成了大法的魔殃。只是可贵一心受持佛号,哪还羡慕那依稀的解悟?就像乞丐见到小利太低劣,要赶紧彻底的放下。棒打石人头朴朴响,只论实实在在。以上三个要点,很切合今天的实际,倘若能真实的指点迷津,我愿意舍身供养。十方三世佛,都听到证明我这话。”(《净土十要序》)清行策(莲宗十祖)
念佛三昧,由来已久了。虽说是功效高容易进,但末法时期的修行人,罕见有获得灵验的。原因是信愿不专一,不能导引他的善行,总合归向净土啊。如今既然广泛邀请有善根的伴侣,同修净土法门,如果不是仔细思考后发心,怎么知道出苦的要道?凡是有相同志愿的人,参预这个法会,必须具有真实信心。如果没有真信,虽然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受报转生善处享受世间快乐。正当受快乐时,就是造业,造业以后,必然堕落恶道受苦,正眼看他,比那一阐提(断善根)旃陀罗(最低贱)等辈,仅差一步而已。这样的信心,哪里是真实的呢?所谓真信就是,第一要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没有修成的佛,阿弥陀佛是已修成的佛,但觉性是没有差别的。我虽然迷惑颠倒,觉性并没有消失;我虽然不断轮回,觉性并没有动过。所以说一念回光反照,便同本有的一样啊。其次要相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弥陀佛是究竟佛,心性虽然没差别,地位却有天渊的不同。若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必定随业力轮回,受苦无量无边。所谓法身轮回五道,不叫做佛,叫做众生了。再其次要相信我虽然业障深重,长久处在苦的世界里,却是阿弥陀佛心内的众生。阿弥陀佛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佛土之外,却是我心内的佛。既然是心性没有差别,自然感应道交,如磁石吸铁,没有什么可疑的。所谓“忆佛念佛,现前未来必定见佛”,距离佛就不远了啊。具备了如上所说的真信,虽然只有一毫的善念,一微尘的福德,都可以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净土。何况持斋守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经典,供养三宝,种种善行,怎么能不够净土资粮呢?但因为信得不真,于是就沦为有漏功德。所以如今的修行,没有别的技巧,只是在十二个时辰中,增加这三种真信,那一切的作为,就功不唐捐了。(《劝发真信文》)
七天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没有间断没有杂念,不是一定要以快念多念为胜啊。但不缓不急,紧密持念下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六字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一样,既不散乱,也不沉没。这样的持名,可算是在事相上能一心精进的了。若是能体会到万法如一,没有两种相。所谓众生与佛不二,自己与他人不二,因与果不二,依报与正报不二,净与秽不二,苦与乐不二,忻愿与厌离不二,取与舍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这些对立的两种二法,都是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安排,只是如实体会。体会到极处,与自己的本心,忽然契合,才知道穿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都是佛事,一心或乱心,终究成为戏论,十二个时辰中,要找到丝毫的差异相也不可得。这样的了悟通达,才是真正的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念佛啊。前一心(事一心不乱)似乎很难其实容易,后一心(理一心不乱)似乎容易其实很难,只要能前一心的,往生必定无疑,同时能够后一心的,上品可以达到。不过这两种一心,都是博地凡夫边上的事,凡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修学。同堂的出家在家,各自须要努力身心,近的就是七天内,远的就是一生中,常有这样的信,常修这样的行。纵然不能证悟,种的因也很强,莲华宫中托生的品位,一定不在中下了。(佛七法会开示)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