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第十八愿是承接着第十七愿,诸佛称叹愿而来的,十方诸佛,在各自的国土上称叹弥陀名号,十方众生闻而生信,至诚真实,无疑无虑,欢喜爱乐,对往生生起好乐之心,向往之心,这就是至心信乐。这个乐也含有愿的意思,相信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但是不见得一定要愿意去,有了这个好乐之心,就会非常的向往,能够生起欣求心,所以下面接着就谈到了愿。欲生我国,这个欲就是愿的意思。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具足深信,就发起了欲生我国的大愿。蕅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誓愿是菩提的正因,所以持名念佛必须有信愿为先导,那么持名之功,才不致于落在人天小果上面去。就像行路人,要先看清道路,然后才能启程达到目的地。由此可知,净土法门以信愿为往生之券,如果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乃至一念,也决定往生。因此有信愿,则与佛有缘,有缘便蒙佛力加持,蒙佛接引。如果没有真实信愿,纵将这个名号念得如铜墙铁壁一样,即使你念到一念不生,也不能得生净土,因为你没有愿往生的心。
那既然愿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发真实的愿呢?愿的内容很直接,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要做到真实发愿,就要我们在平时要多下功夫。不管任何的情况下,我们都要先观照一下我们的心,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和往生相恒顺的。如果我们和往生是违背的话,那我们就赶紧转过念头来。其实,师父也经常跟大家说,行住坐卧都能考验出我们是不是往生的心。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念头出来了不要紧,赶紧想想,我和往生是相应的还是相违背的,相违背的赶紧阿弥陀佛。我是要求生净土的,我是发起了求生净土的菩提心愿的,转过来念头来。这样更增加了你求生净土的根,时间长了,他自然就会产生力量,处处你都是为了往生而去做的。在《净土十疑论》中的序中说,这是杨杰居士,我们在《弥陀经》中讲过他的公案。杨杰居士在《净土十疑论》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也会被此爱所牵,而不得生。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的牵挂,多少的这种欲望,这种爱,父母、妻子、财产,现在我们有的居士喜欢文玩,玩珠子,看了都是为了念佛,其实,是对这些东西生起了这种贪心,生起了爱。你有一物不轻就是妄,有一念不除也是爱,这都是与我们往生相违背的。当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这一物这一念就会牵挂我们,就会成我们的束缚,耽误我们往生的。一定要放下这些贪爱,往生才能够没有障碍。但是要想放下,确实也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要是容易的话,释迦世尊不会在《弥陀经》中三次劝愿了。但是从这个净土的角度来说,障道的因缘多,跟大家说也不是坏事的。就像师父刚才讲的,甚至他可以帮助我们增上我们的信愿的根。如果在每一次的贪爱的时候,都能告诉自己,都能提醒自己,我是要往生的,那我们这个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了。一次发愿是一种力量,两次发愿就是两次的力量,如果你在每一次的出现逆缘的时候,你都能够觉起,你都能觉悟,发起愿来,那这个力量就会越来越大的。
那我们的这个生命,逐渐的随着往生的这一个方向来去生长,就是为了往生而去活着,用我们的话说,巧把尘劳作佛事了。行住坐卧都是为了往生,利益众生也是为了往生,我们就这一个方向。其实,还不离世间法,但是还是在做着往生的事业,求生净土的事业。我们做一个比喻,就好比一棵树,它始终都是向着西方去长,时间长了,无论何时,你把这棵树砍断的话,那它都会向着西方去倒下的。如果我们就是为了往生而生活,那我们可以说,在我们临欲命终的时候,跟大家说不需要助念,他顺其自然的他就向往极乐世界了。所以我们平时要发愿,把这些障碍的因缘都变成增上缘,你平时做得了主,那往生的时候跟大家说,你一定可以自在,自在什么?自己做得了主,才是自在。 唐朝的道昂法师他修行的非常好,他平时就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当他预知时至的时候,到了约定的时间,他升上高座,这时候香炉中发出了奇异的香气,道昂法师于是引领四众弟子,受菩萨戒。他说戒的时候言词义理,切中心要,让听闻的人非常的感动,生起虔诚恭敬之心。这个时候,天空中演奏着美妙的天乐,声音响彻云霄,道昂法师向天空中看去,然后他告诉大众,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是生死的根本,不是我所愿,我常起愿的是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此愿不能完成呢?才一说完,诸天大众一下子就散去了,马上,极乐世界的香花伎乐,充满了整个虚空,像美丽的云彩一样,莲花马上腾空而出,回旋围绕在大众的头顶上,在场的所有人,都看的清清楚楚的。道昂法师又对大家说了,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现在西方极乐的祥瑞已经现前,我要往生去了,才说完,只见香炉从他手中坠落,即刻他就坐在高座上,他就往生了。那我们知道,兜率陀天的快乐不是我们人世间所能比的,那如果道昂法师平时不是这个信愿坚固,面对这种境界的时候,也很难做得了主宰的。这就是因为他有坚固的信愿,再好的境界都不是我所愿,我只信愿极乐世界,这就是信愿坚固。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