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依止,法依止”“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这些话说明了人人皆有佛性以及修学佛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善知识的重大作用。我经常告诉自己,我是多么幸运,能遇到导师这样的善知识。所以每天除了闻思导师的书籍或视频外,我就想还有什么“宝贝”呢?我认为那个“宝贝”就是辅助材料。我觉得,辅助材料的作用非常多,如果能用好,将不枉费导师的一片苦心。我将自己修学以来怎样利用好辅助材料,帮助自己建立完整、准确、透彻的正见的方法分享给师兄们,希望对师兄们有所帮助。
首先是“学前思考”,很多师兄都忽略了这一部分,我自己在学习每期法义前,一般都会反复闻思“学前思考”的内容,而且我认为可以按照八步骤来读,直到能很清楚地了解这段话要告诉我什么。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八步骤里的第三步“要带着问题学习,知道每个段落说明了什么问题”。
所以后面每看一遍法义,我都会带着思考的问题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这段法义这样讲,它到底要告诉我什么,然后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寻找正见,寻找答案。“修学内容”,一般都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这有时也能帮助到不少粗心的师兄。比如辅助材料上明明说要以看视频为主,可有些师兄直到班级共修时,才发现自己一直以看书籍为主。又或者辅助材料上说看《人生五大问题》,可有些师兄说花费不少时间把后面的《佛教的教育》也看了,从而影响看《人生五大问题》的效率等。很多都是一些不应该犯的小错误,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不认真、不老实”的态度表现。
“修学标准”,一般都是“认真阅读教材三遍以上”或“认真观听视频三遍以上”。我认为这里包含着很重要的信息:第一,我们要以“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来闻思法义,那怎样才算是认真呢?就是修学标准说的“三遍以上”。简单的几个字,可又有多少师兄体会到导师的良苦用心啊!是否还在为自己因为没有达标,而以“工作忙”等各种理由来满足自己的凡夫心呢?
第二,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而要解脱是以树立完整、准确、透彻的正见为基础的,而树立完整、准确、透彻的正见的前提是至少要闻思法义三遍以上。这是最低要求,也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我们又如何谈解脱呢?所以每次翻开辅助材料看到“修学标准”的时候,都要不断提醒自己,至少把每期法义看三遍以上。
“修学思考”,是辅助材料中篇幅比例最多的一部分,也是师兄们最重视的一部分。那有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呢?我自己在看这一部分之前,一般都会按照“学前思考”提出的问题,把当期法义闻思至少一遍以上。这时我差不多列好了第一遍提纲,大概了解了当期法义告诉我什么,有时候部分法义甚至看了第一遍、第二遍后,获得的正见仍是支离破碎的,不能贯穿始终。这时候,我一般就会按照修学思考题一步步思考,在第一遍提纲的基础上把提纲不断完善,再列第二遍提纲,列完后,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当再读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会觉得很轻松。
那怎么用好“修学思考”这部分,我自己是这样思考的。第一,不能忽略大标题。每个小标题前都会有一个大标题,一般共修的时候,很多师兄都把它忽略了,直接进入小标题。我自己共修时在进入每一道题前,会和师兄们把大标题给思考、讨论下,因为大标题提供了一个大方向,也是一个大提纲,下面的小标题很多都离不开大标题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在讨论小标题的一系列问题前,大家在关于大标题所提供的正见上达成一致是很必要的。
第二,把每一个小标题的问题贯穿起来。我在分享每一道小标题的时候,都会按照其引导一步步进行思考、分析。每次分享时,都会越发感受到导师的智慧与慈悲,因为我发现每一道小标题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可以在第二个问题中找到答案(这是导师担心我们找错正见),然后第二个问题又会导致第三个问题,以此类推。最后会问“我认同吗?”“我怎么理解?”“我有没有这样?”等等,这是导师很慈悲地引导我们要用正见来不断观照自己,要与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佛法来改变我们的观念、心态乃至生命品质。
第三,我认为辅助材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提纲,我常常以此来检验我列的提纲是否完整、准确。我常常和师兄们分享,如果自己列的提纲有一个辅助材料里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说明自己的提纲是不完整的,还得不断完善。我自己会根据修学思考不断完善每期法义的提纲,最后用自己的思路贯穿始终再列一次提纲,这样可以尽可能地把书本上“批发的东西”变成自己“家里种的”。所以一般每期法义提纲我都会至少列2到4遍,这样对每期法义也就了解得比较透彻了。
“修学检验”,这个辅助材料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做任何事,既然做了,至少应该了解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做得怎么样,所以检验标准很重要。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就如同生产一个产品,不合格的话就得重新生产。同样,如果自己没有达到修学检验所说的,那就需要反省、调整自己,重新再闻思一遍或多遍,直到“合格”为止。
我自己常有这个体会,如果自己一步一步“真诚、认真、老实”地按照前面分享的做了,往往不用看“修学检验”,自然而然就能达到“修学检验”所说的标准。甚至还会感叹,怎么我想的和“修学检验”几乎完全一致!不知道的师兄以为我在小组共修时提前把“修学检验”给看了,然后故意往这个方面分享。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更加感受到导师浓浓的悲心和智慧。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