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如何正确拜佛?拜佛的动作要领

发布时间:2024-10-01 01:38:59作者:心经原文网
如何正确拜佛?拜佛的动作要领

如何正确拜佛?拜佛的动作要领

如何正确拜佛?

  梵文的南无布达、南无达玛、南无桑嘎,一般性都是中国传统的这个,但是原发音念加持也很大。南无是皈依的意思,就好像一滴水融进大海一样,我们这滴水融入宇宙了。

  拜佛就是把整个身心放下,拜在天地之间,五体投地,叫拜佛。拜佛是很柔和的,合掌也是很柔和,你对别人合掌的时候肯定很尊敬别人,什么是尊敬别人?无我的,以你为大,我为小。合掌就会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印度的合掌,我们很多学佛的跑到泰国一看,那比都不能比,因为是佛国嘛,居士一合掌,身体整个都是谦下的,你像看到一朵花一样,很美的一朵花一样,要修成这样。

  拜佛的时候整个身体如山,我就像一个贡高的山一样,这山崩塌了,投到了大地上。拜佛的时候看着佛的白毫,观佛的白毫灭无量罪,佛的白毫是通十方宇宙的,翻掌的时候观想佛在虚空里站着,然后拜下去翻掌,这时候观想佛从天上站在你的手上,你两个手托着佛的脚,然后把自己的脸贴在佛的脚上。

  你们回去给爸爸妈妈洗脚,洗得干干净净,托着爸爸妈妈的脚,把自己的脸贴在爸爸妈妈的脚上,你感受一下,一下就拉近了子女跟爸爸妈妈的距离,你的孝心一下子就出来了,你就觉得,哎呀!我平时照顾爸爸妈妈太少,爸爸妈妈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有小孩,你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多少,但是反过头来说,爸爸妈妈爱我就像我爱孩子一样,那你对爸爸妈妈有多少爱呢,你把精力都花在小辈上,对爸爸妈妈你有没有报恩,所以以后尝试一下。

  我们这个礼叫头面接足礼,头脸接佛的脚,足是脚的意思,托着佛脚。佛脚是什么样子也有观想的,佛脚是具足了功德的,脚心有千辐轮相,有梵王顶相,有鱼鳞相,有卍字相,所以佛站在地下这个磁场是均衡的,有一道光印在地上,佛是悬空的,所以佛菩萨都不要穿鞋的,脚从来不踩在地上的。头面接足礼,合掌的时候拜下去观想很亲切很亲切,那样你们的心就越来越柔软。

  我们中国人最高修养叫人天相应,人天合一,佛教就这一个合掌,一个礼拜就可以达到我们最高的那种境界,所以学佛了之后儒道就变成一个捷径,一下子就超越过去了。如果你觉得功力不够,儒家的这些道德,像《弟子规》就很细地要求我们怎么样做,佛教里也都有要求,但是儒家一些好的我们都可以参考学习,学那个也一样,佛教也是要求的,最主要佛教是让我们提升生命境界,最后能够超越出去。

佛门礼仪拜佛的动作要领:

  ①靠拜垫约一尺左右直立,二足跟相距约二寸,两足见呈外八字分开,相距约八寸,双手合掌于胸前,摄心定意。

  ②右手向下至拜垫中间,左手保持合掌姿势,同时弯腰向下,两膝分开,跪在拜垫靠边处。

  ③身体弯下,左手放到拜垫左前方。

  ④将右手移到拜垫右前方,使双手齐平相距约六寸左右,头靠到两手之间拜垫上。

  ⑤两手掌翻过来掌心向上(意思以两手接佛两足,佛的两足代表福慧双足。)这时,二手肘、二膝、头顶都着于垫上,这种姿势就叫五体投地。

  ⑥两手曲指向内翻转,掌心向下按在拜垫原处。

  ⑦慢慢抬头起身。

  ⑧将右手移到拜垫中间。

  ⑨左手提起放到胸前,呈合掌姿势。

  ⑩用右手撑起身体,渐渐直立。然后顺势将右手也提起到胸前,双手合掌。

  三拜之后,问一下讯(鞠躬九十度),后退半步,放掌右转离开。

仁焕心语:

  拜佛的内涵是把架子放下,做一个没有架子的人。你来到寺院,能恭敬泥菩萨,为什么对人不能恭敬呢?在一切人的面前都把架子放下,首先表达我们对一切人的恭敬;另外还有一种含义,人能把架子放下,放在地平线上,得到什么好处呢?非常安全。抬得越高就摔得越重。所以我们在一切人面前,能真正做到没有架子,反过来是非常高尚的人。我们要这样没有架子地面对生活,面对环境,面对人事。你说来寺院拜佛,不懂得里面的意思,就是假拜了。

拜佛小知识:

  进佛殿时,不宜从中门直闯,应在侧门进殿,进殿不能脚踩门槛,应跨过门槛直接进入。在佛殿里正中间有一个大拜垫,这个大拜垫是专供方丈和尚或主持法师师父在法会佛事上拈香礼佛时用的,一般人应该使用旁边的其他拜垫。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怀诚敬,无需执着拜佛方所。一般的信众不宜在中间的位置拜佛,不符合寺院的规矩。

  拜佛时动作不缓不急、心存虔敬、外观恭谨。不可看似恭敬,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之名,诈现威仪。拜佛时先拜殿中间的主佛,然后沿顺时针方向去拜其他诸佛菩萨。如在礼拜时统礼十方三世一切三宝,这样发心更大,功德也更殊胜。拜佛时要面向佛像,拜的是哪一尊圣像,就称念哪一尊名号。比如拜阿弥陀佛,就口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接着拜下去,如此三遍。

  若出家众正在礼佛,居士不得在法师前面礼,亦不得与法师并排礼,应当在法师后面礼佛。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直穿而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