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如何判断自己是佛教正信还是迷信?

发布时间:2024-09-27 01:36:37作者:心经原文网
如何判断自己是佛教正信还是迷信?

当前中国有很多人,一听说你学佛信佛就说你是迷信。不可否认,当然有不少人的确是迷信。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佛弟子,有责任让自己成为正信佛弟子,在世间重新树立佛弟子的正面形象。

什么是正信佛弟子的标准?

以下是部分师兄对此问题的回答。

答1: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能以吃不吃素来掂量。

答2: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印祖的32字箴言,是一个正信佛子的标准。

答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贪嗔痴慢,以戒为师。

答4:向内观心。

答5:念佛持咒,不求世间福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尽量提高品位,缩短修行时间,早日回娑婆世界度众生。

答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恶语,正思维,渐离贪、嗔、痴,老老实实念佛持咒,求无上道。

答7:正信佛弟子,首先对佛教有正确认识,所谓正知正见。其次,践行“信愿行”,修“戒定慧”,远离十恶业,勤修十善。一门深入,或深入经藏,亲近三宝。无学偶挠半天头想出来的。既然提到正信,则不能人云亦云,要以经典为师,靠自己的智慧去识别。

答8:以“信愿行”为前提,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依教奉行、老实念佛为手段,树立正知正见。

答9:老实念佛,不想别的,直接相信有佛就念佛了。

答10:依教奉行,诸戒不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答1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随缘世间,深信因果,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发菩提心。

答12:正信的佛弟子应该是深信佛、法、僧三宝,有正知正见,不迷信,深知学佛的目的和根本,将佛法融于世间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下面要讲的正信标准很高,希望大家用来考量自己,千万不要去考量其他任何人。今天我们依据玄奘法师的《大般若经》的内容来解释正信佛子的标准。

大家都知道,般若部在五时八教中属于第四时,层次是很高的,如果我们暂时不能理解也不要紧,不妨暂时不要深究。

何谓正信?

有5条标准

知诸法不生不灭,本性寂静,念过《心经》的大约对这段话都不陌生,但是内容不一定理解。这个内容太深,我们换个浅显的说法吧:

第1条标准,对于修行净土的佛弟子来说,我们不妨降低为:希望求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想在娑婆世界凭我们自己的力量修行,认识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恐怕很难,我们走个捷径,求生极乐,去极乐世界继续学习,一定能学成。这是正信佛弟子的第一条标准。

标准1:希望求生极乐世界

标准2:常能亲近正行之人

正行之人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善知识。注意,要看行动,不能只看说辞。有人说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可能南辕北辙,这样的人需要大家自己识别并远离。

标准3:不应作法终不造作

简单来说就是诸恶莫作,严持戒律。当然,普通人也无法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逐渐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以往僧众受比丘戒,要学习三年才有机会。

标准4: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彼说、不见我听

这条也是比较难的。分3个方面来讲:

1.机缘成熟的时候,应该主动学习正法,存正驱邪。

至于如何判别是否正法,比较复杂,今天不讲。

2.学习正法的时候,要定心,避免散心。

当然,刚开始学是很艰难的,散心不可避免,怎么办呢?通过持咒增加定力,慢慢的就能定心学习更长时间了。

3.不见彼说,不见我听,这一点也太难,我们先略过。以后去极乐世界再学。

标准5:勤修正行疾得神通,有所堪能化有情类,而终不见我有神通,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这个标准值得大家仔细看看。

分4个方面来讲:

1.勤修正行,例如我们按照今天说的7个诀窍,勤修大悲咒,求生极乐世界。

2.疾得神通,如果我们如法诵持,精进修行,神通很快会不求自得。

3.有所堪能化有情类,观机逗教,随缘度众。

4.而终不见我有神通,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度人的同时,从来不鼓吹自己有神通能度人、不赞叹说自己度了多少人。

标准1:希望求生极乐世界。

标准2:常能亲近正行之人。

标准3:不应作法终不造作。

标准4:心离散乱听受正法。

标准5:勤修正行,疾得神通,观机逗教,随缘度众,不居功。

以上是正信的5个标准,有难有易,难的可以先放下,先从容易的入手。

原文:何者正信?谓知诸法不生不灭,本性寂静,常能亲近正行之人,不应作法终不造作,心离散乱听受正法,不见彼说、不见我听,勤修正行疾得神通,有所堪能化有情类,而终不见我有神通,能化有情,彼受我化。

佛像

出自:《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五百七十一卷

问:不见彼说、不见我听——-是否如《金刚经》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共同处,心无所住。

答: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