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是认识自己,渐修也是认识自己,但自己对自己而言,还有什么差别呢?认识别的或许还难,自己认识自己还有什么障隔,还有什么难的呢?这里当下即见:为什么不可以顿悟呢?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顿渐只是假名,顿悟都是多事了。不悟是你,悟了那个还是你,这个“自己”,可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不要在法上执着有什么顿,有什么渐,只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就绝对错不了。
真如在佛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如。真为不假,如则不倒,宇宙的真实就是真如,而这个真如又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说宇宙有个真如,我们在真如之外,那就错了。真如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一说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你想,没有我们这个念头,认识、知觉,谁在说真如呢?若那个是真如,那我们自己呢?如果我们自己是假的,那我们所认识的那个真如可靠 吗?所以,必须你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你;念就是真如,真如就是念。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禅宗中国人的传统之一就是喜欢简易直截,所以,通过不知多少代高僧的摸索,终于把浩如烟海的佛法归纳成为三条纲领,一般人学修时就容易掌握了。在天台宗那里,更精炼为止观,止是定,观是慧。而禅宗呢?则只谈明心见性这一着,不论涉及到哪一个领域,禅宗都是这么一着。
六祖大师亦如孔孟出身贫微,采樵自给。偶闻经句而赴黄梅求道。证悟本来面目后,携信物衣钵遁隐数载。观因缘时至,至法性道场,解“风幡之辩”,语“仁者心动”,释“涅槃妙义”,启“东山法门”;时为住持之印宗法师心开意会此为忍祖之真传,于丙子年初菩提树下,普会四众为薙发,集诸名德乃授具。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禅宗六祖坛经,慧能,相信自己就是佛,把自己作为佛来要求来看待,这么一来就把信仰提升到一个最高的层次,六祖惠能的自信就是这么来的。和佛教的佛性思想,和如来藏思想,和禅宗历代祖师所讲的法门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六祖惠能大师一生说法,从始至终都是高度自信,他认为自己已经到佛的境界了,从来不犹豫,从来不动摇,任何人提问题,无论提多难的问题,他都不回避,都会马上作出正面的回应,而且回应得非常到位,非常善巧,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境界,是完全做不到的。
惠能不识字,或者识字不多,然而绝对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他长期身在下层,理解下层民众的感受,决心创造一种新的文体,更加适合普通民众理解佛法。如今看来,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坛经》当时类似于白话,但又有大量的诗歌民谣,同样有文采,语言特别生动,使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今天的人看《坛经》,照样没有太多的语言障碍,这正是《坛经》的成功之处。
坛经如果一个人学道反而成了呆子,那学的是什么道呢?什么是通流呢?“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如果做到了“于一切法勿有执着”,那么自然整个身心就通流了,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不要忘记这个东西,同时也不要执着于这个东西。这实际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切放下,全体放下,对事不要执着,对法也不要执着,不论四谛法,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都要放下,都不能执着。
《金刚经》内有许多著名的语句,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念已经过去了,哪儿去找呢?现在这个心你抓嘛,抓不住,一念当头,转瞬间就成了过去。未来心更说不清楚,谁知道未来是什么呢?如果有谁横了心,非要把过去现在未来抓住,那也是水中捞月,空抓一场。在这个意义上,六祖说无念、无相、无住,真是太亲切了。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禅宗《坛经》在很多方面富有创造性,特别是在本土化、中国化、民间化、通俗化方面,有一系列的创新之处,推动了禅宗与中国佛教的本土化,提高了中国佛教的自信心与创造力,提升了中国佛教的世界形象与国际影响,为中国禅宗的长期繁荣与持久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禅宗的旗帜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于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寺院经济及经典文献上的包袱,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伤到禅宗的一根毫毛;同时,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六祖坛经,六祖慧能,禅宗真如在佛教里是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如。真为不假,如则不倒,宇宙的真实就是真如,而这个真如又决不能离开我们的认识。如果说宇宙有个真如,我们在真如之外,那就错了。真如以外是没有任何东西的,一说真如,宇宙人生全包括在自己身上;一说真如,绝对离不开你能知的那个心,所以你那个心就是真如。
六祖坛经,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六祖这里谈的,就是顿悟的依据。没有这个就在我们念头中的、常自在的真性——真如自性,我们凭什么去顿悟。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