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知行合一,也就是明心见性,找寻自己的良知。
从古至今,从佛学开始一直到儒学,包括古代所有的一些思想史上很多东西,其实强调的都是一点叫做明心见性,凭自己的内心。不欺骗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性,从而达到自己致良知的一种状态。
王阳明,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虽然说方式或许和佛学以及如儒学有一些差别,方式用的是不一样的,但是这几家的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让自己有一颗赤子之心,活出了一种境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时候,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境界。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去往圣贤的道路上,需要从自己内心出发,从由内而外去发展。
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找到了本源,找到了一个新的正路,找到了落实到内心的一个明白的辩论,从内心深处明白心即理,洞悉了心外之物的一个根本关系。
在之前很多年之间,王阳明一直在一条线上摸索,今天他找到了一个不欺骗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一个交代,其中的关键就是世俗的心态,总也化不干净。王阳明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他的好心,却最后被贬入狱,还受到了廷杖刑罚,最后被贬到贵州,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才明心见性,才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后来说的一句话就是,良知人人天然现成。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有一次,王阳明给他的学生上课,他就对他的其中一个学生说:你就是圣人。那个学生惊慌失措就说,不敢当,不敢当,我怎么能是圣人呢?
王阳明就解释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圣人,你是圣人,我也是圣人,包括从路上走路的一个人,他也是圣人,圣人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界,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人人天然现成的一个例子。
其实王阳明所说的这一句话,用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或许有一些太过拗口。我们如果用通俗一点的话去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不妨把这句话理解成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自我良知的体现。
什么事情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比如说很多人在自我生活中都容易出现抱怨这个事情。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呢?因为大部分人抱怨都是埋怨自己身边的人,埋怨自己身边的一个环境。总觉得是身边的一些人和环境造就了自己的人生,不好的一个状态。
其实我们如果从自己内心去出发,从自己内心改变自己的心态,或许这一个事情会不会好一点呢?有的时候,我们是改变不了外在的一些环境,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改变自我的一种心态。
当自我心态调整平和之后,环境虽然没有变的情况下,但是也会生活得更加平和。你说就拿路怒症这种人来说,本身环境并没有存在什么问题,只是他自己内心太过于焦躁。
如果说从自己内心去出发的情况下,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路上的一些人和事,这个时候就不会出现路怒症这样的所谓的状况了。
王阳明的这种吾性自足,不从外求,而是从内往外发展的,这样一种心态,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王阳明的一生是一个成长小说,他一生都在追求圣学到底在哪里?道在哪里?而且基本上,当他插进原始生活的天地中,做漫步遐想的时候,才悟出了盛和道君在自己的心里。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刚刚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就没有像中土人士那样被抛到了此地。还没有过高山反应这一关,就已经被环境压垮了。
其实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的时候,很多人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是很难生存的,因为那里环境极其恶劣,大部分被贬到那里的人,最后都病重了。但是王阳明,并没有什么事情,完全是靠着心中的一个理念,心中的一个信念,这就是所说的,从绝境中压出来的心学。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时候,龙场悟道之后,在那个地方开了学院,加上又跟当地的人学着种地,生活非常融洽。而且他自己内心觉得这些醇厚的当地人,比那些所谓的文化人,更值得亲近,主动的和当地人搞好关系。
王阳明在那里开办了一个书院,还取名叫何陋轩,何陋轩这个名字,用孔子说的那一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一个典故,王阳明开着一个文化站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弘扬孔子之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安慰。
王阳明在农场开办了龙冈书院,在那里他为那些前来修求学的人定了一些基本的思路。这个思路,分为什么呢?可以解析一下,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一个好的方向。
第一条就是立志,因为伦理态度是一种准信仰的态度。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解读方式,就是说,给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志向。
第二条就是勤学,王阳明虽然反对记诵词章,沉溺于古老的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但是并不反对学习,主张悟这一个字,王阳明有一个理念就是,不认为那些聪明敏捷的人为好的,也不以那种勤奋谦让为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前者不容易务实,而后者才看真学实修。更关键的是这个学不是记问之学也,而是大人之学,是学做君子,而不是学做讲师。
其实总的总结下来就是说,王阳明在朝廷做官,被贬到贵州龙场之后,悟到了吾性自足。从自己内心出发去考虑一些事情的这样一个理念,这也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开始。我们要学到的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首先就是让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由内而外的去发展。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