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因缘
文/释本性
经典说,释尊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他的创立佛教因缘,我的感悟是——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追求公平正义是创生佛教的原动力。
佛陀时代,种姓制度导致的阶级不平等在印度非常严重。作为宗教阶级的婆罗门种姓,高高在上;作为执政阶级的刹帝利种姓,地位次之;作为农商阶级的吠舍种姓地位再次之;作为奴隶阶级的首陀罗种姓,则低低在下。对低种姓阶级而言,他们没有宗教信仰自由权、没有受教育自由权、没有与高种姓联姻的自由权、没有选择高种姓从事的职业权。种姓制度使不同种姓的阶级人物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佛陀认为,种姓制是荒唐的,没有正确依据的,是非公平正义的。为此,属于刹帝利种姓阶级的佛陀,要打破种姓制。于是,他提出了——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是未来佛,因此人人平等——的论断,并将这理论落实于他的教团各领域各方面的实践中。如:他的教团骨干中,有曾为盗贼的,有曾为妓女的,有曾为理发师的,有曾为奴隶的,但也有为王子的,为婆罗门师的,并制定了共同遵守的律制,对大家一视同仁。
(二)获得自由解脱是创生佛教的出发心。
佛陀时代,印度的各种思潮活跃,包括一些当地宗教。他们中的一些,有意或无意地寻求心灵的自由、灵魂的解脱。佛陀,对此也不例外。他虽为王子,荣华富贵,但他并不留恋这些。他喜欢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世界。他也向往心灵的自由,灵魂的解脱,并为之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在佛陀看来,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一般自由,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思想上的……都是有限的自由,是小自由,是有限的解脱,是小解脱。他认为,只有心灵自由、灵魂自由,即超越贪嗔痴慢疑等,超越生死,超越轮回,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名副其实的解脱。这种大自由与大解脱,正是、才是他人生追求的方向与宗旨。于是,他不顾家国的千方百计之阻止,而放弃家国,浪迹山林与旷野,苦行、禅定,终于除尘得净,明心见性,得大自由,得大解脱,相较于其他修行者,后来居上,荣成教主,尊为佛陀。
(三)看破生老病死是创生佛教的增上缘
生老病死是众生命运的定数与宿命。比如人,一出生就意味老病死,只是有的来的快点有的来的慢点,有的来的自知有的来的不自知。记载就说,佛陀于城之四门,分别遇上了生者、老者、病者、死者的境象,让他深有感触。从此,让他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生老病死问题,更急迫地探寻解决生老病死的道路。为此,他曾经尝试过苦行肉体的方式,但是,最终无效。他又改行禅定的方法,于菩提树下,锤心炼灵,除染趋净,终于获得觉悟,超脱了生老病死。
(四)发现苦集灭道是创生佛教的根本因。
为什么社会缺少公平正义?为什么人生得不到自由解脱?为什么众生有生老病死的轮回?佛陀成道后,便洞彻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种种规律,便找到了这些现象与问题的种种答案。其中,一个重要答案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四圣谛点出了人生的苦、苦因,指出了苦可以消灭、消灭的方法。至于人生苦不苦,看看佛教指出的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就明白了。什么是苦因?就是无明——贪嗔痴慢疑等。为什么说苦可以消灭?因为,心性本净,人人有佛性,从本源上讲,本无苦因,况且,有消灭苦的方法。那么,何为消灭苦的方法?即修行戒定慧。古往今来,从诸佛到诸菩萨,从诸菩萨到诸罗汉,从诸罗汉到诸高僧,乃至从诸高僧到广大佛教界的四众弟子,通过走苦集灭道这四圣谛——四真理的道路,知行合一,终至成就的例子,数不胜数。这让我们,看到了离苦得乐的信心与希望。
(五)实践悲智愿行是创生佛教的方便门。
悲智愿行,其悲指大慈悲,智指大智慧,愿指大誓愿,行指大践行。在中国佛教中,有协助释迦佛的著名四大菩萨。他们是观音菩萨,主道场在浙江普陀山,代表着慈悲第一;文殊菩萨,主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代表着智慧第一;地藏菩萨,主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代表着誓愿第一;普贤菩萨,主道场在四川峨眉山,代表着践行第一。这悲智愿行是四大菩萨度生的方便妙门,实际上,也是诸佛菩萨度生的利器。至于我们众生,在修持上,也一样,要有大慈悲,宽恕、包容;要有大智慧,息无明、息烦恼;要有大誓愿,心有大格局、胸有大理想;要有大践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深于大实践、深于大力行。这些,是成就的根本,也是基础。
(六)证悟律净禅密是创生佛教的究竟法。
追求公平正义也罢,向往自由解脱也罢,看破生老病死也罢,发现苦集灭道也罢,实践悲智愿行也罢,最后,都要落实到实际的操作上或者说具体的运作上。这在佛教,就是修行的既实际又具体的方法与次第问题。佛教并不是仅谈意义、只谈愿景的宗教。佛教提供了可操作可运作的方法与次第。这方法,主要的有:持律法,修净法,禅定法,修密法。每法之中,各有次第,次第之外,有的,还可以单刀直入,比如,顿悟。不同之法,适应了不同根机的众生。佛教认为,因缘不同,众生的根机也不同。要随机施教,方有大效。中国佛教有八宗之分,其中,就含有这四法。持律法者,专注于戒律的修持,如弘一法师。修净法者,专注于净土法门的修持,如印光大师,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当然,净土不仅一种,有弥陀的西方净土、药师的东方净土、弥勒的兜率净土等。禅定者,专注于坐禅、静坐、止观等的修持,如虚云老禅师,一入定便是几个时辰,甚至几天。有次,他生火于锅中煮土豆,乘空闲禅定,待他出定,锅中土豆已开始生霉长毛。修密者,他们专注于密行的修持,如能海上人、持松上人,他们修行的是佛教的密宗法门。这里,要提醒的是,密宗并非藏传佛教独有,汉传佛教中,也有密法,如唐密等。这唐密,传到日本后,还演化出日本佛教真言宗呢。佛教说,法门无量。但这四法,却有相当的代表性,在佛教中,有众多实践者,到目前为止,还是佛教修行的主要法门。
以上六个方面,我认为,就是释迦牟尼佛创生佛教的大事因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六大因缘中,释迦王子不仅示现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更解决了众生的问题——众生,终于有了自度被度之路,世界,终于有了自救被救之道。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