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黄国达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执取。
为什么会执取?因为对实际的状况的无知或错误认知,也就是说,不明真相,会制造问题。那么,什么是真相?
中观学依据二谛来说明世出世间的真理。一是胜义谛,二是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真实、真理,胜义谛是说一切法无自性空,是为「法性」,法性是指法(四大、六尘、五蕴)的普遍性质,法的普遍性就是「空」「无自性」。
世俗谛是说一切法因缘有,名为「法相」,一切法的形相或个别现象都不外乎因缘和合、相依相待而有。
世俗谛又可以分两大类,一是佛法,一是世间法,佛法的胜义谛离言语、文字、思惟相,如实知见佛法真实义的胜义谛是涅槃智,但须先依佛法的世俗谛,也就是经论、解说、开示、听闻、思惟而得「法住智」,然后依此修习止观,成就涅槃智。
再就世间法而言,世俗谛中,例如经由科学的探索,明白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或经由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这些世间的真理都是世俗谛。
正确的世俗谛,属于因缘现象的相对真实状态,所以可以在技术、工具上有高度的发展,增进物质生活的方便和享受。而在人际关系、身心互动上发展出解除心理疾病的方法,帮助人们适应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
这些知识、经验和应用虽然都是世间法,却也是有用的。
有人不明空义,以为既然一切法空、虚妄不实,作什么都一样,反正都是假的,结果弄到是非、善恶不分,可是对自己的利益、嗜好却紧抓不放,真是矛盾。世俗谛中符合真实状态的才称为谛,是非黑白颠倒不能称为谛,那是「倒世俗」,如第二月、龟毛兔角。
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一个人因为对事情常常作负面解读、缺乏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否认事实、不愿面对自己的弱点和事赏真相,对现象界的「不正知」、「倒世俗」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得到忧郁症、妄想症。
譬如说:工作、事业遇到困难,薪水太少、工作不能胜任或同事之间互相排挤,没有接受现实量入为出或针对问题、检讨改善只是自怨自艾或求神问卜、归之于风水姓名笔划不好,这些都是没有看清真相、认识自己、认识环境,非因计因,偏离事实。
又如:男女感情,本来就是要两情相悦,单方面喜欢对方,而对方不接受,或交往一段时曰后发现不适合想要分手,这是很正常的,有人因此而产生自卑感或怨恨报复,这就是没有看清感情的真相,不能接受双方不能在一起的事实而执着在「喜欢对方、感情付出那么多而不能如愿」的执念里,所以会很痛苦。
依现象界中的「正世俗」如实认清事实的真相,自我接纳、自我肯定,面对问题、面对自己的弱点、活得真实、不掩饰,如论长得美不美、帅不帅、年轻或不年轻、有没有很多钱、有没有地位,都活得坦然、安之若素,那就轻松自在多了!
以刚才的两个例子来说:工作薪水太少、工作不能胜任或同事之间互相排挤,把它视为职场的正常现象,以平常心应对,虚心、耐心去处理,无法处理就接纳,就不会有那多不满和抱怨。
男女交往,若能真诚相待,不掩饰缺点、不预设一定彼此适合、未来一定能结婚,作个知己好友、彼此祝福对方,那么就不必陷在感情的苦海里。
不扭曲、不幻想,从倒世俗转为正世俗,固然可以减少无谓的烦恼,但更深层的自性见仍然存在,须要照见胜义谛的空性,才能澈底离苦。
也就是说:要进一步照见当下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真相,才能澈底不忧不惧、无怨无悔地活在当下。因为把人、事情、财物、感情、思想观念看成固定、孤立的实体,必然导致心灵的僵化固着、不灵活。
譬如:把自己的得失看得太绝对,财物名位有所收获就沽沾沾自喜,失去财物名位便懊恼悔恨,不知财物名位的本质和实相,本来就是无常变化、种种因缘包括专业背景、个人的努力、家人的支持、团队合作、经济环境等和合而有,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人,得到了要感恩、珍惜、善加运用、回馈众生,失去了正可以学习智慧观照、放下贪着,不被财物名位拘束、淡泊自在。
不单在人生的际遇上如此,甚至在生活细节上,如果对家里的布置、家俱、设备的选购、旅游计划、子女教导上,如果陷入僵化的观点,处处都会觉得不顺心,比方说:不喜欢沙发、窗廉的颜色、因为假曰下雨取消出游而闷闷不乐、小孩不听话,很生气却又束手无策……等等,如果能以更开、有创意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生活细节,不固着僵化,才能自在生活,不会到处觉得看不顺眼、不顺心。
反之,当我们一再重复地用固定的观点看待事物、就会强化那种不喜欢、闷闷不乐、生气等情绪。
另外,对于思想观念也不要起自性见,譬如坚持某种政治主张、哲学观点或宗教信仰,当它和实际状况不能完全吻合的时侯,就会有冲突。
譬如说:主张经济成长的人,把眼光放在经济成长的数字上,全力发展生产和硬件建设,不顾财政负债、贫富不均、环境破坏,忽略心灵、教育、文化建设。久之,人人眼中只有金钱和物质享受,人心、社会、环境却遭到难以弥补的污染,物资充裕却心灵空虚。
又如:如果追求==却没有相对提升尊重、包容不同的意见的==素养和法治精神、诚信公正,就会落入自性见中,不能观照全局,平衡务实地处理问题。
从更高层次来观照,在胜义谛中,人与环境、经济与文化、心灵与物质、制度与素养、都是无自性空的,而没有绝对性、实体性。任何切割式的观点都是单向、片断、相对而不完整的,在缘起空寂的法界中,这些看似对立的两边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衬托的。在错综复杂、深广多面的现象之中,须要更周全的观照,而不能有预存观点和简化的思惟,才能圆满处理这些偏差的发展。
即使在佛法上也有许多见诤,有人认为「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在经典中按图索骥、寻觅佛意;有人认为「一切法皆是佛法」,只要合乎三法印,都是觉悟之道。
又如,研究佛教思想的人,有人认为「愈古愈真」,视阿含经为真正的佛法,后期大乘佛教都是变质的佛法;也有人认为小乘佛教不究竟,后来的真常「圆教」、密宗的「果地修证」才是进步的、最圆满的、最殊胜的。
何者才是对的、真的?以胜义谛来说,任何相关的见解、理论都是世谛流布、因缘所生法,或是预设文献为绝对真实推论而得,或是对自己的信仰或证量有绝对的自信而广为宣说。
胜义谛,如幻空寂中没有「阿含」「真常」「密法」的自性实体,「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历史而言,阿含经是佛法的根本,以修证而言,佛陀的觉悟体验是一切佛法的源流,同一文句可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若能兼顾经典与修证,所有佛法都是契应不同根机的方便法门,不必争胜,也不要相互批评、排斥。这才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无碍的中道正法。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