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何才能"八风吹不动"?
——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一天,佛学造诣颇深的苏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
东坡居士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
禅师哈哈一笑,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一听,默然无语,自叹修养不及禅师。
俗语说:“动则生风”,这即是“风”的来源。在佛家修行中,常提到“八风吹不动”这句格言。佛家的所谓“八风”,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一共八件事。这四顺四逆也是四对相反的事:
利:利益,顺利成功是利,凡与自己有益的皆名为利,或称如意的事名为利;
衰:衰败,凡与自己有减损的皆名为衰,失败或失意亦名为衰;
毁:毁谤,背后诽谤是毁;
誉:荣誉,赞美、赞叹是誉;
称:称赞,当面赞美、推重其善是称;
讥:讥讽,当面诽骂攻击、捏造是非是讥;
苦:苦恼、逼迫之义,遇到恶缘恶境,身心均受逼迫叫苦;
乐:快乐,欢悦之义,遇到好缘好境,身心得到欢悦叫乐。
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众生时时刻刻都被这八风所吹动,因这八风而生无穷烦恼。所谓“不住”,即自心安定,心不住于这八风,不执著任何一风,不为外界的环境变化牵动,从而达自性清净、烦恼解脱的境地。
具体而言,经常做如下的观想,就可以远离“八风吹动”的烦恼:
利时当衰想:得到利益就高兴,失去利益就悲哀。我们的一切造作哪一样不是具有两面性的呢?这也和得马成群、焉知非祸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是观想,哪有利心?
衰时当利想: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做到损失不计较,失败不动心,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是观想,哪有衰心?
毁时当誉想:有人毁谤你,说你的坏话,无所谓,当思对方是在赞叹你,这样处之泰然,自然风平浪静。如是观想,哪有毁心?
誉时当毁想:有人赞叹你,宣传你的名望,仍要无动于衷,当成是对方在毁你,视功名犹如瓦上霜。如是观想,哪有誉心?
称时当讥想:人家称赞你一声,你当是过奖,当是故意嘲讽你。如是观想,哪有称心?
讥时当称想:人家讽刺你一句,不要受不了,反当是对方在称赞你。如是观想,哪有讥心?
苦时当乐想:受到苦楚,想这是对我的考验,庆幸没给我更大的苦楚,这样地苦当乐受。如是观想,哪有苦心?
乐时当苦想:受一点快乐,不要得意忘形。一切乐都是考验,这乐就是苦,所谓乐极生悲。如是观想,哪有乐心?
八风正是对一个人修行功夫最好的考验。学佛人必须通过种种顺逆境缘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磨练自己、坚定自己、提高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达胸襟、广博如海,如此方可“八风吹不动”。
佛教古德开示世人:“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於自性,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于一切境缘现前时都要无动于衷、如如不动,要远离善恶的两边,如此心才能清净无染,不受外尘境界的污染和动摇。因为所谓的善恶、毁誉、称讥、苦乐等等,都是见仁见智,各说各话,往往因人而异,没有标准。若深陷于两边的见解之中,就会产生对立而不知所措,所以两边即为烦恼的根源。
在日常生活中修炼一颗佛心,就应该心如止水,待人接物、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要使我们现前这一念心保持清净,不要受到外尘境界的影响而随风披靡,心随境转。因为外面的境界相都是缘聚缘散、变化无常,了不可得的,只是暂时存在的一种假相而已。学佛之人必须清楚事实的真相,才不至于被境界所骗!
真正学佛的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因为佛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正觉心,佛心远离一切妄想、分别、取舍、得失,于一切人事物都能不取不舍、不嫉妒亦不贪求,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能如此,就不被外在的环境所迷惑动摇以致造业受报于苦海之中不能自拔。一切心念即是为了芸芸众生,想帮助苦难的众生能离苦得乐,有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才是真正的“菩萨心肠”。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