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和证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学问有世俗学问和佛法学问两种,前者如文学、历史、哲学、地理、数学、物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等等学问,后者如内学三藏297、四续298包括的佛教学问。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乐众生两条,遍知的目的是利众,广泛的利众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无所不知,佛教事事讲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创造遍知的顺缘。遍知的顺缘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精进学习。不学无术,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绝不可能的。因此,佛教十分重视学问,对学佛者来讲,外学即世俗学问和内学299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乐众生都离不开学问知识,所谓‘知识越多知识障越重’的说法,不是佛教的观点,不可轻信。但佛教所说的学问和世俗的学问之间,有著本质上的区别。
世俗的学问指纯粹的知识,世俗的‘学者’,就是纯知识性的学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识就是‘学者’。佛教从来反对那种脱离思想行为的‘口头学问’,‘空谈学者’,要求学问见于言行。因此,佛教善知识300,从原则上讲,都应有相应的德性和觉悟成就,但也不是没有例外的。因此,‘善知识’这个佛教中的概念和实际善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识应从信仰、德性、学问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识学问。
成就指的是学佛人的修证成就,即戒、定、慧三学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学者型和瑜珈型两种类型,瑜珈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内修,除了掌握与修持有关的知识以外很少关心其他知识,学者型成就师,广学多闻,具有授徒弘法的条件。
总之,学问和修证成就之间不能划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