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为什么佛不提倡神通?却还示现神通呢?

发布时间:2023-08-10 01:00:23作者:心经原文网
为什么佛不提倡神通?却还示现神通呢?

为什么佛法不提倡神通?

良因法师:因为如果提倡神通,众生便更加的心外求法。一切的解脱,在众生的心行中求。烦恼调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是佛法的真谛,神通是抵不了业力的。佛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腱连尊者,就是被乱棍打死的。

传喜法师:佛教不提倡显神通。是因为佛教看到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众生,本来就是由业的通而造就的,娑婆是由业显现的,而且是迷乱的。如果在不觉悟的情况下,著于外相,希求神通,为神通而生奇,这种心的人会有更强的(执著)。对于显神通的人,为了让别人跟着他,而显神通的话,他也会有两个过失,一是他太著众生相,第二个他自己这样做的话,他可能也会有魔障,显神通的坏处大大的要多于他的好处。佛教讲觉悟,觉悟是心灵的觉悟,是对迷乱的业,所造就的人与事物的觉悟、穿透力。所以如果让人更执着,让大家对这个世界更执着的话,这个大概不是神通能够解决的问题。

仁炟法师:得神通不是目的。修行的目的是去烦恼、开智慧、了脱生死。不要追求神通。片面地追求神通容易堕入魔道。

理净法师:关于神通的事,佛教并不主张修神通,神通对修行来说,那只是修行过程中出现有一种境界而已。再说神通有很多种,佛的五眼六通,但也不能替代因果。

所以佛教主张因果,但因果又不能使每个人都人见到,如果从理论上讲,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规律,无论你信与不信都是真实的存在。因果理论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佛教的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因果论上的。佛教所主张因果有很多种,一般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是一种简单的因果理论;实际上佛教的因果有三世因果,重报先受和轻报后受的区别,由多重形式的因果理论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因果理论观。要理解佛教的因果理论并非易事,要通过学习教理教义来正确理解才行。

为什么佛不提倡神通却还示现神通呢?

达真堪布:佛度化众生,不可能以神通来度化。为什么呢?搞神通只能增加烦恼,不能断除烦恼,所以佛不允许搞神通。佛虽然有时候也显示神通,但这是为了救度那些外道。那些外道都有神通,佛若是不给他们显示神通,他们不服气。佛的神通比他们的神通高了,他们心里服气了,就开始学佛了。为了引导这样的众生,在特殊的情况下,佛会显示神通。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佛是不会显示神通的,否则对众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如果你执着于这些,就是着魔了。真正学佛修行的人不要搞神通,不能相信神通,容易走火入魔,不会有好的结果。

要相信佛,要相信因果。佛讲的三世因果里面,都说得一清二楚了。佛讲的这么全面,这么究竟圆满,不仅仅是说这些因缘,而且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了缘、了债、了生死的方法都教给我们了。我们应该以佛法来纠正自己,不要搞这些神通。

多识仁波切:对佛门来讲,神通只是一种度化众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标,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证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证悟层次和德性层次,正如阿底峡尊者说的那样:“若无菩提心,不修福德资粮,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恶运。”

佛门戒律,严禁宣扬神通,更不允许把神通当作捞取金钱名利的资本和宣扬自己、滋长傲慢虚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这些不正当的方面,就会遭到下堕地狱,转畜生道的报应。

当今世上,无论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哗众取宠,捞取金钱名利的不正当行为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多一分神通,就多造一分恶业,有神通又有什么好处呢?

祈竹仁波切:衲先向你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兄弟,他们相约去修持,但二人修持的内容并不相同。在很多年后,兄弟在一起渡河。兄长花了五毛钱买票渡河,弟弟却想表演一下他苦练多年的成绩,便以神通在河面上走过,在对面岸上得意地等兄长的船泊岸。在兄长上岸后,弟弟很自满地问他: 我的修持可说是很有一点用处吧? ,兄长却拿着手上的船票向他说: 你的神通与这张船票的用处一样。你花了这么多年修持,就为了节省这五毛钱吗? 。正信的三宝弟子并不稀罕或希求神通,因为神通对未来生并没有真正的益处。对大修行者及菩萨众来说,他们能以悲心配合神通力救度众生;对你我一辈凡夫来说,神通却是并无意义的,所以不需去希求。花时间去修持神通,只不过是在浪费人生,例不如好好修持出离心、慈心及悲心。

真正的神通,以一个凡夫的眼光,如何来分辨它?

宣化上人:真修行的人不讲神通,只讲智慧。神通也就是智慧的别名,你有智慧你自然就能了如指掌,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庵摩罗果;你要没有智慧,你遇到什么事情都发生障碍。
可以用神通来指引自己的修行吗?

达真堪布:佛法不是神通神变,学佛修行也不要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我从来不强调这些,也从来不会用这些去衡量弟子进步与否。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不能以它为准绳。我们学佛要有正知正见,要有正确的智慧和理论做指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