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戒律,有关比丘戒中止持、作持及羯磨,及戒体之相关理论,本文暂不予论述,因为这些问题,须逐事另作专书来探讨,会较为深入。今此一篇幅,也非论及修行解脱之大道理,而是就居士学佛过程中,有关生活中切身之问题。学佛的居士当然都希望遵循佛法的道路,从佛法的相信因果,走上善法之路;而“戒律”正是人天福报的根源,所以在向上走时,势必面临到戒律的一些问题。因此,今且就刚入门的居士们所面临的戒律问题来作探讨。
居士们在学佛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三皈五戒”。但部分居士们一开始要皈依佛门之时,却先被告知要吃素,不可杀生吃肉。这当中有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这个时代里,可以说家家户户无餐不肉,无菜不肉,有人甚至无肉就无法咽饭。因此,在皈入佛门之始要求素食,马上面临个人生活中最大享受的弃除,这是一个很重大的习惯改变举动。不吃肉,除了面临个人生命深处享受习惯的重大改变之外,家中的人必须是三餐同桌的,因此他还必须面对家人。如果今天他是一个年轻人,面对的可能是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如果是身为人之父母者,则必须要为子女作饭,或与朋友应酬,他要如何去面对这么多人的疑难呢?当他面临信仰与亲人朋友的抉择时,内心的煎熬是多么的巨大与艰难!这样的情况并非一、二次就不再出现,而是天天必须面对好几次。
在这种生命状况之下,很多学佛者就因而退怯,因为在还没有面对真理之前,他们没有办法把生命中最大的享受给予割舍,受不起生命中最大的安乐的消失──一种亲人朋友的认同感,因此他们对佛门有了畏惧,虽然他可能深信佛法的真实,却宁可选择停留在佛门外向里面看,而不愿意跨进佛门,因为他不愿意割舍掉亲朋的认同,深怕自己无法与亲朋好友结合在一起。当然也有一部份的人选择了真理,割舍掉自己口腹之欲,承担了亲朋好友异样的眼光,而跨入佛门坚定地走下去,可是这毕竟是经过了很多的奋斗,辛苦走来的小部分成功者而已。但是在过程,有多少是失败的呢?这是不易估算的。
今天我们要思考的是,“不食肉戒”其实并非初接触佛门之人所必须马上受持的戒律,不但授五戒的优婆塞(夷)不须立即接受这样的戒法,连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在佛陀的戒律里也不是绝对不允许吃肉的。“不食肉戒”其实是从梁武帝之后,中国大乘佛教所发展的一种特色。而从梁武帝乃至隋、宋、明、清的中国佛教极盛乃至普及,主要是在皇帝及大臣等皆信奉佛教的背景下,加上老百姓亦无每餐皆肉,故不食肉戒之推行自有其顺水推舟之善缘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属于南传佛教的如缅甸、泰国的比丘,及西藏的比丘都可以吃肉的。所以对于“不食肉戒”,个人认为在进入廿一世纪弘扬佛法之时,必须要审视这个时代之社会结构,而对这一条戒律加以层次之划分。
在中国大乘佛教里,出家人本身固然是必须要坚持“不食肉戒”,而且绝对不可动摇,因为在授三坛大戒比丘(尼)里,就有这一条戒律,而且这是中国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象征。可是,个人认为在学佛居士当中,我们可以有层次的开导持“不食肉戒”,而非规劝所有居士都不可吃肉,也就是当他们受持三皈五戒之后,仍然可以食肉。当然,个人必须先声明,并非鼓励信众食肉,而是有层次性的教导居士们在不同时代环境中,可选择自己能够持“不食肉戒”的实践时间。因此,“不食肉戒”非是居士们一开始学佛的第一站,而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熏习,愿意接受较高层次的戒法,如授五戒、菩萨戒之时,可以选择不食肉,而非在未皈依之前就不得食肉。
所以,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即(1)接触佛教之始。(2)愿意皈依之时。(3)授五戒。(4)授菩萨戒。个人认为居士们可以选择在第三个层次时,甚至第四个层次授菩萨戒时实践“不食肉戒”,为什么呢?因为就居士的立场而言,学佛是长久性的,甚至多生多劫,重点不在于他们不杀生、不吃肉,而是在于他们是否具有正信、正见。因为“不食肉戒”可能迫使居士们在未具正信、正见之前即因而退怯,进而失掉了学佛的善根因缘。所以若依于建立正信、正见的居士立场,让他们先接受佛法的思想,待学佛一段时间,接受了佛法的正信及正见之后,能够坦然面对佛法、生命的真象时,选择食不食肉,对一个已经成为正信三宝弟子的居士们而言,已经不是问题了,更长远的志量是种下了多生多劫的正闻熏种。因此,我们在弘扬佛法时,应该要先避开“不食肉”的这一层障碍,要以“正信、正见”,而非以“不食肉戒”来引导学佛居士。这是笔者对“不食肉戒”的看法。
笔者在大陆时,曾经遇过这样的状况:一位三十七、八岁受过五戒的居士告诉我,她将来想要出家,但是因为受到大陆一胎化政策的限制,因而曾经堕过胎,问我是否可以出家?听了之后,我的内心感到非常难过,也以我所知道的戒律情形告诉她:“好像不能出家!”当时,她的表情显得非常痛苦,而我也没有办法说什么!
在台湾,同样有居士问我:“师父!我已受了五戒,假如我跟男朋友发生了性关系,我还可不可以出家?”我当时听了,也是很难过,只能安慰她“在家学佛也可以的!”这是我个人亲身碰到的例子,相信没有让我碰到,或不敢说出来的人在这个时代里是相当多的。
去过大陆的人都了解,大陆推行一胎化是非常彻底的,在极少僻远农村里,夫妻最多可以拥有二个小孩,可是即使可以有两个小孩,很多妇女也都因政策限制而堕过胎,更何况是都市的妇女更甚!而台湾,即使是生了三、四胎,很多妇女同样也有堕胎的情形。
我们回过头来看,在今天因为堕胎的普遍性,或者不愿意扶养子女的观念,或优生学的心态等等不愿生小孩的心结及外在因素,妇女在种种形势之下,被迫堕胎的例子到处可见,这是一种血淋淋的现实状况。尤以现代社会关系混乱,男女关系复杂,婚前性行为的情况,从社会男女到高中生、国中生年龄层不断往下发生,这并非代表他们不知道这种情形是不对,而是关系到他们在情欲的摧破之下,把持不住自己,这是一种人性很现实的问题,就像人要吃饭、天要下雨一样,挡也挡不住,所以,要现代的年青人能够洁身自好,不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可以说是愈来愈不容易之事,我们不能说很多人没有道德,但是这种情形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却是相当普遍,以至于很多人想要守五戒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这当中分别有两个层次:第一、受了五戒,能不能守得住五戒?受了五戒,却不能守五戒,何不甘脆不要受戒?这里并非鼓励人破戒或不要受戒、守戒,而是今天受戒的目的,主要在于约束我们的身心道德,是一种自约;如果我们没有办法抵抗欲求,只是多了一层破戒罪而已。第二、很多年轻人授戒的目的,是为了要增强自己的道心,增长对法的追求,他们的本性都非常纯善具有善根,甚至想在将来能够出家,但却因为破戒而造成将来出家的障碍,将来出家无法得到比丘、比丘尼的戒体;纵使将来糊里糊涂地出家,也会面临无法修成证果;甚至将来知道了,而在内心懊悔,痛苦一辈子。这是非常令人难过的一件事情,可是相信是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当他们高高兴兴授五戒,却不知道已经掉入了一个将来无法出家受具的障碍里。
所以个人认为,台湾及大陆很多道场,在轰轰烈烈地办了传戒法以后,法会的风光、服务台供养金打斋收入的背后,是否负责任的教导了这些戒子戒律的观念;尤其是对一些年轻想要出家的男女戒子,是否告诫他们在授戒之后,可能会面临那些戒律严峻的挑战?是否负起了教授师的这份责任?今天所要告诉戒子的,不仅是戒条本身,更是面临持戒环境的严峻,而且是面临将来要出家障碍的问题,甚至帮助他们反省在内心深处对于授戒的这一份认知,它不是一时兴起或是冲冲动动的,或是赶热闹跟随着大家盲目地一起授戒的。
本文目的不是阻止居士授戒,而是要提醒教内的出家众,或是一些想要真心修行的善男信女,要认清人类走在这个时代,人性所面临环境的严峻,我们大家一起来正视授持五戒所面临的问题之严重性,并清楚的认识它。今日所探讨的不是要不要授戒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去正视对于人性深处能够严禁到何种程度?所以我们有这个责任把它提出来,让将来可能想要出家的男女居士能够认识其发展及其存在的严重性,这是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心意。
五、六年前起,短期出家在台湾非常风行,成为弘法共修的一种特殊方式。一般短期出家都是授沙弥戒、沙弥尼戒,当戒子高高兴兴地剃了头、授了戒之后,事实上也已经掉入了一个修学困难里。对男众而言,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女众则面临了一个痛苦的问题。
依据佛制,女众只能出家一次,所以,当女众授了沙弥尼戒之后,代表着她这一生出此一次家,不可能再有出家因缘。当她短期出家,过了七天或者过了一个月、三个月,因为还有家庭、事业,她必然要舍戒,舍戒回家之后,她也就没有资格再出家了。因此,我们会说“短期出家”实际上就是让女众不能再出家的一个“陷阱”,因为她们一生只能出家一次。可是,很多的道场并没有让戒子认识到这一层面,也可以说,很多的道场事实上已经让很多的女众在将来无法再出家,纵使她们出家了也无法得戒,甚至造成很大的障碍而无法修行。
笔着相信,很多道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是否具正知地将这一个问题让在家弟子,或者想要授持短期出家的戒子认识到,并且端正他们的心态呢?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大家的责任,必须把佛法中真实的问题给予提出来,不要冠上一个“短期出家”的美名,而让很多人阻碍在这个地方。我们宁可让女众过一个在家居士修道的生活,授持八关斋戒,而不要授沙弥尼戒,以受持八关斋戒体验出家修行的生活,来取代短期出家的方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道场或僧众在对于信众修行负责任的一种教育。
所以我们要举办的是“短期修道会”,而不能冠上“短期出家”这样的名誉,而且必须要告诉所有来道场的女众,为什么她们不能授沙弥尼戒,而只能授八关斋戒的理由,因为这是佛陀的戒律;同时也告诉她们出家只被允许一次,让大家能够以无比珍惜的心情来看待这样的机缘。这是笔者以恳切严肃的心情认为,必须让教内的僧众,乃至于在家信众能够很真实的认识到这一个现象。
以上所提出来有关“不食肉戒”、五戒之“不杀戒、不邪淫戒”及短期出家之“沙弥尼戒”几个戒律的问题,在台湾佛教界,可能有人认为是小事情,但是这在笔者认为却是大事,因为这悠关到许多人之法身慧命、能否修行证果的问题,甚至将来是否往人间善道或往下堕落的重要关键。就是因为它非常平淡、普遍性、生活性,可是却关系到法身慧命修行严峻的问题,才觉得它更加地重要。笔者在此特别提出,希望有心的出家众及在家弟子能够重视这几条戒在佛门弘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也是笔者对于在家信众表达戒律的一些观察,不合律义处尚祈教界长老先进指正。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