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不受忏谢戒
若菩萨。他人来犯。(彼则)如法悔谢。若以嫌恨心欲恼彼故。不受其忏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以嫌恨心。性不受忏。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忏无罪。
我嗔仇。而不受他悔。故前文结重。他犯我。而不受其悔。故今文结轻也。
第十七嫌恨他戒
若菩萨。于他起嫌恨心。执持不舍。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十八贪心畜眷属戒
若菩萨。为贪奉事。畜眷属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无贪心。则必审己德行堪为师否。既畜眷属能以财法二事善将护否。虽能将护。知彼依我果能增长出世业否。虽稍益彼。果于自己修行无妨损否。倘不能自他两利。仍是为贪奉事耳。可不慎乎。
第十九贪睡眠戒
若菩萨。懒惰懈怠耽乐睡眠。若非时。不知量。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远行疲极。若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二十世论经时戒
若菩萨。以染污心。论说世(间无益之)事。经常时(而不舍离)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经常时。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见他聚话护彼(恐有嫌恨)意故。须臾暂听。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第二十一不受师教戒
若菩萨。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师教。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知彼人作颠倒说。若自多闻(了明性修不二之旨)有力(进修。)若先已受法。
夫欲求定心。必须咨承师教。然后可以依教修习。未有卤莽辄自进功者也。或疑师教繁细而不直捷。故嫌恨憍慢而不肯受。则其罪及重于懒惰懈怠。今之学人可不慎哉。
第二十二随五盖心戒
若菩萨。起五盖心不开觉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惑也。贪欲盖者。正修禅慧之时。其心猛利思念五尘不能暂止也。嗔恚盖者。正修禅慧。其心猛利思念怨家不能暂忘也。睡眠盖者。正修禅慧。身心沉重昏昧不能自持也。掉悔盖者。正修禅慧三业散荡飘流不能自安也。掉不名盖。由掉难摄而生于悔。悔如毒箭。能障禅慧。乃名为盖。疑惑盖者复有三种。一疑法。谓此法未必能得禅慧。二疑人。谓师虽教我修禅慧法。自既未证种种禅慧何必可依。三疑自。谓我根钝障深安能修证种种禅慧。此五盖心随起一种便为大障。急须方便而开觉之。贪欲盖起。应观不净无常苦空。嗔恚盖起。应念实无我人等相。睡眠盖起。应当策励警觉经行。掉悔盖起。应当系心一处渐令调伏勿事追悔。疑惑盖起。应念佛所说法决无虚诳。师虽凡夫。能说圣法。如食母乳勿嫌面丑。如采树果勿嫌枝曲。夙根难测不可自弃。障无实性不应自暴。
第二十三取世禅戒
若菩萨。见味禅。以为功德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
外道凡夫。修六行观。所得四禅。四等。四空。名为味禅。以其闇证无闻慧。地地生爱染。境界不分明故。若佛弟子依六妙门。十六特胜等修之。不过借此对治欲 散。令发出世正慧。非以此为真实功德也。倘乍得禅境而生味著。则与凡外何异。必当随禅受生。退失大菩提道。岂不险哉。
第二十四毁声闻法戒
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萨尚听外道异论。况复佛语。不犯者。专学菩萨藏未能周及。
第二十五背大向小戒
若菩萨于菩萨藏。不作方便。弃舍不学。一向修习声闻经法。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前戒毁声闻法。则大小俱失。故犯属染污。此戒弃大习小。则小为大阶。故犯非染污。观此二戒。则后世之自负大乘不甘小节者。深违慈尊之训明矣。
第二十六不习学佛戒
若菩萨。于佛所说弃舍不学。反习外道邪论世俗经典。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等聪明能速受学(佛经)。若已久学(佛经)不复忘失。若已思惟(佛经深)知其义。若于佛法(已曾)具足观察。(深能彻明性际之根源。而)得不动之智。(决不为外学所动)。若于日日常以二分(胜时)受学佛经。一分(劣时旁涉)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萨(虽许一分劣时旁涉外典。若复)善于世典外道邪论。(随书生见)爱乐不舍。不作毒想(不知爱见二论过患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律云。为降伏外人故。日三时中。许一时读外书。然不得随书生见。夫欲伏彼。则不宜爱乐于彼。知其不能出离生死。则应作毒想矣。
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
若菩萨。闻菩萨法藏甚深义。真实义。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诽谤不受。言非利益。亦非是如来所说。是亦不能安乐众生。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或随顺他(语生邪解)故谤。(皆悉犯也。)是菩萨若闻第一甚深义。(虽或)不(能即)生解(悟之)心。是菩萨应(当依此甚深妙义。勉强)起其信心。不谄曲心。作如是(心而)学。(应自责言。)我本不是盲无慧目。如来(具足十力)慧眼。如是随顺(上根众生。而作此第一义)说。如来(亦复更)有余说。(以逗我等浅机之人。然则若深之法若浅。皆是佛说。皆是慧眼应机。我今)云何(妄自)起谤。是菩萨(若能如是)自(知退)处。于无知之处。(而于)如是如来现 知现见之法。(吾当)正(念而)观。正(信趣)向。不犯。虽非(了明实义。而亦)不解。(而亦不)谤。(故不犯也)。
甚深义者。事理皆超情离见也。真实义者。全事即法界理。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如所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是也。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者。全理成稀有事。重重含摄不可穷尽。如所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是也。以要言之。大藏教中匪夷所思事理甚多。虽不即解。亦应仰信。不可辄生诽谤也。寄语来哲特宜慎此。
第二十八叹己毁他戒
若菩萨。以贪恚心。自叹己德毁呰他人。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轻毁外道称扬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
自叹己德者。虽有实德。而贪心故叹也。毁呰他人者。虽有实过。而恚心故毁也。贪故叹。恚故毁。二事决不竝起。故各结轻。若以贪心。自他相形即犯重矣。惟以佛法与外道相形。则是摧邪显正。故不犯戒。又或方便调伏众生。令舍彼恶。学己之善。故亦不犯。又或因于赞毁能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广。则亦不犯戒也。此须真实知机。非可滥引为例。
第二十九憍慢不听法戒
若菩萨。闻说法处。若决定论处。以憍慢心。嗔恨心。不往听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无力。若彼颠倒说法。若护说者心。若数数闻。已受持。已知义。若多闻。若闻持。若如说行。若修禅定不欲暂废。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不往者皆不犯。
第三十轻毁法师戒
若菩萨。轻说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毁呰。但著文字。不依实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说法之人。自有文义俱妙者。自有义妙而文粗者。自有文美而义浅者。故听法人但当依义不当依文。徜因文粗而生嗤笑毁呰其过深矣。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
菩萨有四摄法摄取众生。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 事。今即同事摄也。
若菩萨。住律仪戒。见众生所作以嗔恨心。不与同事。所谓思量诸事。若行路。若如法兴利。若田业。若牧牛。若和诤。若吉会。若福业。不与同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无力。若彼自能办。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先许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若性闇钝。若护他人意。若护僧制。不与同者不犯。
是中兴利田业牧牛等事。则惟是在家菩萨应同。若行路和诤吉会福业等事。则出家菩萨亦应同也。不犯有十二种。各一若字为句首可知。
第三十二不看病戒
若菩萨。见羸病人。以嗔恨心不往瞻视。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无力。若教有力心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若彼有力自能经理。若病数数发。若(彼人)长病。若(自己)修胜业不欲暂废。若(自己)钝根(于佛法中)难悟难受难持。难(于事)缘之中安住(一心而不散乱。恐妨己行。而不看。)若先看他病。如(看他人之)病(犯及不犯既尔。若既不往看他人之)穷苦者。(犯及不犯)亦尔。
难缘中住唐译云。难于其中缘心而住。谓闇钝之人虽复系心一境。难得心住一缘也。余并可知。
第三十三不谏恶人戒
若菩萨。见众生造今世后世之恶业。以嫌恨心。若不为(彼心)正(法开)说(令改恶业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智。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识。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为以正法说。于我增恨。若为(正说必)出恶言。若(为正说必)颠倒作为。若(彼与我总)无爱敬(说必不受)。若复彼人性弊(忄*龙)戾。(与说非但不能调伏顺法而行。而且反得与我增恨)。
能招现报。名为今世恶业。能招生报后报。名为后世恶业。又杀。盗。淫。妄等。名为今世恶业。愿求人中天上五欲长寿而修施戒禅等。名为后世恶业。前之恶业。由于异熟果愚。应为正说世间因果。后之恶业。由于真实义愚。应为正说出世因果也。
第三十四不报恩戒
若菩萨。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谢。若等。若增酬报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第三十五不慰忧恼戒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眷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前不同事中说。
第三十六不施财戒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嗔恨心。不能给施。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
虽不给施。亦不加毁。故仅结轻。又或中下品悭。非上品悭。故结轻也。不犯有六种并可知。
第三十七不如法摄众戒
若菩萨。摄受徒众以嗔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具。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菩萨若自乐远离行。不收徒众则已。苟受徒众。必当以二事将护。所谓。以法。以财。法者如法教授戒定慧学。财者衣食等四事供给也。犯不犯并如文可知。言外道窃法者。本是外道诈为徒众。意在盗取正法。以附邪宗。向由未具他心天眼。误摄受之。今既不能令其调伏。不以财法将护。亦不犯也。
第三十八不随他戒。
此即四摄法中。第三利行摄也。普贤十大愿王之中。名为恒顺众生。当知众生有事我往助之。名为同事众生。求愿我应许之。名为随他。
若菩萨。以嫌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 污起。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第三十九不随喜功德戒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人赞叹者。亦不唱其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反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等诸患故。(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似实功德。虽似(而实)非功德。若似实善说。虽似(而实)非善说。(不说不赞不犯。)若为摧伏外道邪见。(不说不赞不犯。)若待说竟(方乃赞叹唱善。)
若实功德二句。据余译文应正回云。若似功德实非功德。若似善说实非善说。乃于文理俱顺。今是译人回文不尽。然不敢改。但添字释之则意自显。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而不诃责。若但诃责而不折伏。若但折伏而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罚。不可与语。或难可教诲。(若教诲而与我)多起嫌恨(心。故置不诃责折伏罚黜。默而摈之。)若观时(节至。然后诃责折伏罚黜之。)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故不诃责)等。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故不须诃责等)。
罪有三等。小者应诃责。中者应折伏。大者应罚黜。又悞犯则容可恕。故犯则应诃责。诃责不改则应折伏。折伏不改则应罚黜。若眷属情重。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皆名为染污心。皆名为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摄戒
若菩萨。(既已)成就种种神力。(观众生)应当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彼众生(设见神力。则必)更起染著。(或令)外道谤圣。(或及)成就邪见。(故不恐怖引接。)一切不犯。又若彼(见神力必)则发狂。若(彼由神力而)增苦受。(故不恐怖引接不犯)。
已成神力菩萨。尚尔有犯。所以戒波罗蜜。非佛地不能究竟满也。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已说众多突吉罗法。若菩萨犯一一法。应作突吉罗忏。若不忏者。障菩萨戒。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此众多法中。随犯一法即应忏悔。若不忏悔。虽不失戒。而能障戒。如尘障镜。如云障日。不能显明菩萨道也。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苟数数违犯。不生厌离。积轻成重。亦能失戒。具如羯磨文中所明。可不慎哉。二正列戒相竟。
三结示宗趣三。初结指戒法功能。二劝示护持心要。三结显护戒利益。
今初
诸大士。我已说菩萨四波罗夷法。众多突吉罗法。此是弥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说。(即此)律仪戒。(便是)摄善法戒。(便是)摄众生戒。此诸戒法。能起菩萨行。能成菩萨道。
起行则万善庄严。缘因佛性力也。成道则一性圆极。了因佛性力也。并由此戒之功。能大矣哉。
二劝示护持心要
诸大士。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善护持。若护持者。不起像法。法灭尽想。
由发大菩提心。方得菩萨净戒。由护菩萨净戒。方成无上菩提。更相由藉。不得暂离也。像法。末法自是众生妄见分别耳。既欲护持菩萨妙戒。必须深观法性常住。如佛在世等无有异。所谓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安得起于像法。法灭尽想。而姑自宽恕哉。
三结显护戒利益
能令像法实义炽然。能令正法永不灭尽。心得止住自成佛法。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善业毕竟速成佛道。
言若护持此戒。则能令像法之世实义仍得炽然。犹如正法住世不异。能令如来正法常住在世。永不灭尽。以恒安住真法故心得止住。自能成就佛法。此自利毕竟也。即以此教化众生。则有善巧方便。故常无劳倦。此利他毕竟也。心得止住是律仪戒力。自成佛法。即摄善法戒力。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即摄众生戒 力。由三聚戒。令成二利故善业无不毕竟坚固。速成佛道。何疑甚矣。护戒之利益大也。
菩萨戒本经笺要毕
一切恭敬。一心顶礼常住三宝(存心徧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宝。拜地两膝著地。手执香云。)愿此香烟云。徧满十方界。无边佛土中。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冥心少顷徧运香云。供养三宝普熏众生。咸生净土。想已起作一礼。礼已合掌曲躬恳切)想(面对弥陀及一切佛而赞叹曰)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皈依。大智大愿力。普度于群生。今舍热恼身。生彼清凉国。我今净三业。皈依及礼赞。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刹(赞愿已即便礼佛一一存心专对云)
一心顶礼。常寂光净土。阿弥陀如来。清净法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实报庄严土。阿弥陀如来。微尘相海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方便圣居土。阿弥陀如来。解脱相严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阿弥陀如来。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诸佛。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教行理三经。极依正宣扬。徧法界尊法。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观世音菩萨。万亿紫金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大势至菩萨。无边光智身。徧法界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土。清净大海众。满分二严身。徧法界圣众。
(每位三礼或一礼。礼已即两膝跪地。至诚而唱是言)
我今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起礼复跪)
至心忏悔。(叩)我弟子某甲及法界众生。从无始世来。无明所覆。颠倒迷惑。而有六根三业。留不善法。广造十恶。及五无间。一切众罪。无量无边。说不可尽。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法音不绝。妙香充塞。法味盈空。放净光明。照触一切。常住妙理。徧满虚空。我无始来。六根内盲。三业昏暗。不见不闻。不觉不知。以是因缘。长流生死。经历恶道。百千万劫。永无出期。经云毗庐遮那。徧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而我不了。随无明流。是则于菩提中。见不清净。于解脱中。 而起缠缚。今始觉悟。今始改悔。奉对诸佛。弥陀世尊。发露忏悔。当令我与法界众生。三业六根。无始所作。现作当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若忆不忆。若识不识。若疑不疑。若覆若露。一切重罪。毕竟清净。我忏悔已。六根三业。净无瑕累。所修善根。悉亦清净。皆悉回向。庄严净土。普与众生。同生安养。(叩)愿阿弥陀佛。常来护持。令我善根。现前增进。不失净因。临命终时。身心正念。视听分明。面奉(叩)弥陀。与诸圣众。手执花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应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起云。)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次旋绕法。或三匝或七匝。乃至多匝。如是称念。随匝不拘匝徧数。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三自皈三拜毕)
慈云忏主云。安养净业。捷径易修。诸大乘经。皆起斯要。十方诸佛。无不称美。若比丘四众。善男信女。欲得速破无明。永灭五逆十恶重罪。及余轻过。当修此法。欲得还复清净大小戒律。具足一切诸波罗密者。当学此法。欲得临终离诸怖畏。身心安乐。喜悦如归。究照室宅。异香音乐。阿弥陀佛。与诸圣众。送紫金台。授手迎接。五道横截。九品长骛。谢去热恼。安息清凉。初离尘甇。便登不退。不历长劫。即证无生者。当学此法。欲修少法。而感妙报。十方诸佛。俱时称赞。现前授记。一念供养。无央数佛。还至本国。与弥陀坐食。观音议论。势至行步。洞视彻闻。身量无际。飞空自在。宿命了了。徧观五道。如镜中像。念念证入。无尽三昧。如是称述。不可穷尽。应当修习。此之胜法。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