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第一章 心念与财富 第二章 心念与人格 第三章 心念与义举 第四章 心念与孝行 第五章 心念与智慧 第六章 心念与德性 第七章 心念与安忍 第八章 心念与改过 第九章 心念与政治 第十章 心念与教化 第一章 心念与财富 费心聚财,失去愈多 在这世间,知道赚钱的人很多,可是知道如何保持财富的却很少。有些人拼命赚钱,自己做了金钱的奴隶还不察觉,每天奔波劳碌,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赚得再多,也无法带走分文,留下钱财变成子孙纷争的导火线。有些人为了争夺遗产而闹得兄弟失和、六亲不认,何苦来哉? 从许多历史的教训中,我们知道:财富聚集得愈久,耗散的速度便可能愈快。吕新吾先生曾经作了一个「身家盛衰循环图」说明了兴衰聚散的原理。一个人因为穷困而悔悟,因悔悟而学习勤劳耐苦,因勤苦而知道节俭,由节俭而逐渐富足。富足以後,则产生骄傲满足,过著豪华奢侈、恣欲淫暴的生活,然後招来灾祸病变,而又终归穷困,这种循环乃是自然和一定的道理,奢侈和淫暴只不过是加速穷困的脚步而已。 除了施舍以外,没有一个方法能永久保存财富。许多人想尽各种办法保存财富,到头来还是白费心机。因为财富不是我们所能独占的,财富是盗贼、水灾(天灾)、火灾(人祸)、官府、败家子等五家所共有的。什麽时候会出现天灾、人祸或盗贼,是我们难以把握的。有的人藏东西,藏到最後,连自己也忘了。有的人藏放贵重的物品,不敢给第二者知道,可是却来不及料理那批财富,就突然逝世了。他死後还投生毒蛇,来保护自己的宝藏。连续做了好几世的毒蛇,直到想开了,才能转生较好的境界。所以,不管我们保藏任何东西,不管我们用什麽方式保藏(买土地、投资、股票、黄金或珠宝),那笔财富都不一定一直属於我们。 许多有钱人偏偏爱买一些古董珍玩来炫耀自己。他们没有想到财物和珍藏愈多,心理负担愈大。古玩不如经典书籍那麽实用和有深度。殊不知:日月云霞,才是万古常新的真正古董。大自然多采多姿,富於美感、变化和启示,又不用费心收藏守护。天下的古董玩器,那有自然这麽美好的呢? 如果我们把钱财拿来享受,吃、喝、玩、乐之後,除了疲倦,还是空空如也。再有趣的方式,一直玩下去,最後还是心生厌腻和空虚。比方说,把钱拿来买汽车和音响,刚开始觉得很气派、很享受,但越用越不值钱,最後必然会变成一堆废物。所以,财富一经享用,便永远不再属於自己了。 我们并不是排斥生活情趣和享受,而是说:物质的享用要量力而为,适可而止,不要过度奢侈。与其玩物丧志,沈迷在物质短暂的快感,不如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扩展自己的精神领域,来得充实而且趣味盎然。 诸君再想一想:大自然的资源及物质条件,本来就分配得不十分均衡。有些地方的人长年辛苦工作,尚难以养家活口。衣索比亚现在正在闹饥荒,许多儿童饿得皮包骨,我们想帮助他们都会觉得力不从心,又怎麽忍心随便浪费有限的资源,过著挥霍奢侈的生活呢? 许多有钱的人家,住的是雕梁画栋,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他们每天吃剩的菜肴,足够穷苦人家吃上数天。他们吃一餐的费用便能给穷人用上一年。这麽富而不仁,难怪会遭受天谴而走上霉运! 财富只有拿来施舍,才能真正属於自己。因为施舍把有形而且会毁坏的财富,转变成为无形而且别人无法夺走的福德,所以自己将来还能够受用。所以说:保藏的财富不一定属於自己,享用的财富永远不再属於自己,只有施舍的财富才真正属於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四章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义深远,颇值得我们深思回味。他的意思是--身外的荣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亲切呢?身外的财货与自己的生命比起来,那一样贵重呢?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那一样不划算呢?为了得到很喜爱的财物,就必然有很大的耗费;爱好财物的人一定会浪费不少心思和精力,花掉许多钱。储藏心爱的东西愈多,将来损失也愈大。因为贪爱的人不会流通钱财与人共享,多藏的人不会施舍东西救助别人。需要和求取的人很多,嫉妒和夺取的人也不在少数,所以时常被财物所累,心生烦恼,不得人缘,而且终究要因财物的耗损败坏,而产生无穷的懊恼。所以知足的人不会遭受耻辱,知止的人不会遭受危险,而且可以长久站得住。(参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欢喜布施,得福甚大 拘留沙国有一位国王,名叫恶生王。 有一天,他看见一只金色的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他命令别人挖掘,得到三重铜盆,其中放满了钱币,一直绵延了五里长。 国王觉得非常奇怪,跑来问佛的弟子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回答:「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有一尊毗婆尸佛出世(即庄严劫千佛中的第九百九十八尊佛)。那一尊佛涅盘後,有一位比丘出来乞食,将钵放在路旁,而告诉来往的行人说:『如果有人将财物放进这个坚牢的仓库里,一切盗贼、官府、水灾(天灾)、火灾(人祸)、败家子所不能夺!』 当时有一位穷人听了内心非常欢喜,将卖薪材得到的三文钱,拿来布施。回家的五里路中,他每一个步伐都发出欢喜心,到了家门,又回头遥向那位比丘的方位顶礼发愿。 这一位穷人就是现在的国王陛下!」(《杂宝藏经》) (按)佛在舍卫国时,有一位妇人以至诚心布施一钵饭给佛,佛告诉她将来可以得到很多福报。她先生心中非常疑惑,一钵饭怎麽可能得到这麽多福报? 佛告诉他:「你有没有见过尼拘陀树?它有多高呢?」 那位先生回答:「那种树高四、五千尺,每一年生了数万斛(一斛有五斗)果实!」 佛问:「拘尼陀树的种子有多大呢?」 先生答:「只有芥子那麽小!」 佛说:「地是没有心的东西,播一个芥子那麽小的树种,每年尚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何况人是有心的万物之灵,又能够以至诚心供养一钵饭给如来呢!」 他们夫妇俩人,听佛这一段话,终於心开意解。 末法时薄福的人,眼孔非常小,听到五里铜盆的说法,怎麽知他们不会有一钵饭的那种怀疑呢?(《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六十四页) 勤者得财,本分所有 斐璞是韦元方的表兄。他逝世後,韦元方到陇西去做客。 有一天,韦元方在半路上遇到武吏骑马过来,他仔细一看,发现是斐璞。他惊喜万分,举手作揖说:「表兄!您离开人间後,担任什麽武职呢?」 斐璞答道:「我担任山川的掠剩使!专门掌管世间财富的盈缩。世间的农人,勤则得谷,商人勤则得财,读书人勤则得禄,他们都只能得到本分应有的财富,无法增加本分所没有。如果不勤劳,则连本分应得的财富也无法获得。你能遇到我,也是前生注定。你应该得到两斤白金,如果我给你超过,将来我又应当掠夺回来,所以我现在不敢对你太过厚爱。」(《德育古监》第一○六页) (评)勤劳则获得本分所有的财富,不勤劳则连本来的财富也无法得到,这种观念可以消除经营者的妄想。甚至懈怠和放纵的人也无法随便藉口。天命和人事两方面都得到平衡。 陆象山教导家人,每天清晨,打鼓三次,由一位子弟唱著下面词句:「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又唱:「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这两段训词合参,真可说是治生不易的道理! 陈几亭说:「凡夫俗子治生时,在精明的地方,多半流於苛刻,在宽厚的地方,多半流於昏庸。如果能不计较琐屑的事物而又不失精明,了达善恶而又尽量宽厚,虽然是治生(经营产业),也与学问相通了。」 又说:「贫穷的人多半清高,富裕的人多半拙劣,这是古代清高的隐士所发出的感慨。其实,家业逐渐没落未必是贤人,资产不断增加也未必不肖。例如公子荆的财富逐日增多,乃是勤俭所造成的,对於人品没有损害。如果奢侈成性,入不敷出,耗尽祖先的家业,才显出是真正的不肖。我们怎麽能自认潇洒,以为不管家人的生计就是高明呢?」 财富的可贵在於能够用财。我们不必过於重视财富,也不用太看轻它。过於重视财物,一定舍不得给人,把财物藏得烂掉或长虫,这就是守财奴。过於轻视财物,可能会造成奢侈浪费,因而暴殄天物。 那些奢侈浪费的人,如果请他救济别人,往往又会吝啬起来。他还口口声声说看轻财物,那岂不自相矛盾吗?(《德育古监》第一○七页) 贪婪耗财,清廉培福 四川资县的张御史巡察云南时,某一天,三更半夜(即子时)独自一个人静坐,忽然有一位穿著赤色官袍的神人出现在他面前,说:「我是您的守钱神,等待您很久了!」 张御史问他:「我的钱财在那里?」 神人指著座位下面,张御史果然看见白金铺地,大概有一千两的样子。 张御史因此告诉守钱神说:「这麽多金子,我怎麽拿得动,您能把它们送到我家吗?」 守钱神回答:「不难!只要把籍贯和地址写在纸条焚化就行了。」 於是,张御史就写了一张字条,并且用火焚化。神人也就隐身不见了。 不久,张御史就回朝廷复命,在京城遇到一位同年考上进士的朋友拜托张御史推荐他出任某一官职,张御史硬向他索取二百两金子。 张御史回家後,夜晚又祈祷神人,守钱神来了,他只获得八百两金子。 张御史问守钱神:「为什麽减少了二百两金子?」 守钱神回答:「你向同年朋友强索的金子,岂不是二百两吗?」 张御史听了大吃一惊,惭愧地道谢。 (评)姚若侯说:人爱好财利没有厌足,就是贪心太强的缘故。没想到表面增加,暗中却减少了,宛如江畔的沙洲,东边增高,西边也就降低了。凡是做官的人前世一定有功德,今世才有福禄,他脚跟所到之处,必有守钱神供给他。然而,为什麽没听说三更半夜看见守钱神呢?因为:一般人多半性急手痒,遇到钱财,立即拼命捞取。例如张御史勒索同年考上进士者的钱,不必等到回朝廷复命之後。况且他所索取的又绝不只两百两金子或一千两金子而已,如果他的福禄已经光了,那麽守钱神又何必以赤手空言相见於灯烛之下呢? 从前,李景让的母亲很早守寡而且十分贫穷,她曾经掘地得到数斛(一斛等於五斗)金子。她拜祷上苍说:「老天爷因为先夫的余庆,怜悯我们母子贫苦,所以赐这些金子。如果这样,我宁愿孤儿们学问有成,而不愿意领取这些金子!」後来,李景让他们兄弟果然都显贵。 再者,范仲淹(文正公)年轻时也极贫穷,他在寺院读书时曾经发现地中所埋的金子而不愿取。後来,他当了宰相,有人求他出钱建造寺院,他要挖出从前埋在地下的金子来布施,没想到金子却不见了,只有一张纸条上面详细写著他历任官职的薪饷和收入,跟金子的数量与价值完全相同。 由此可知:贪婪和廉洁的人所能获得钱财,都无法超过命中份内应得的数目。清廉的人较迟得到手,贪婪的人较快得到手。他们所得的钱财和原来一样,只是造罪和福德有天壤之别罢了。我们应该选择那一条路呢?(《德育古监》第一○七页) 笔者注:遇到应得的钱财,如果用来利益社会和众生,福德便会不断增长,绵延不绝。但是如果运用不当,暴殄天物、损人利己、奢靡过度,除了福德削减或耗尽以外,也易招感苦果或凶报。 拒贵重物,身心不累 王文正公不接受玉带。他说:「自己背负重物,而要别人称赞美好,那岂不是太劳累了吗?我的腰部实在不适合带这种东西!」(《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尽出所藏,而後迁入 薛仁谦个性谨慎、仁厚而且清廉。他随宋庄宗入汴京时,有一座大宅院被李宾所占据。当时李宾出远门,而薛仁谦已接管那座大宅院。 有人告诉他:「李宾的家属,在房宅里埋藏了许多金银珠宝!」薛仁谦立即命令李宾的亲族:「等你们把所埋藏的金银珠宝完全拿走後,我才搬进去住!」 大家纷纷赞美他的义举。他的儿子薛居正後来做了宋朝的宰相。(《五代史》、《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二十八页) 聚散不同,祸福有别 黄汝楫是浙江省绍兴人。宋徽宗宣和年间(西元一一一九年至一一二五年),盗贼犯境,黄汝楫便将所有钱财埋在地下。 後来,他听说:盗贼抓了两千人,把他们关在空房子。除非拿钱去赎人,否则那些人便会被杀害。 於是,黄汝楫立刻挖出他所埋的那两万串钱(一串有一千文钱),运送到贼营,赎回那些人。 那两千人被释放後,来到黄汝楫的住所致谢,欢喜声大如雷响。 当天夜晚,黄汝楫梦到金甲神从天而降,并且说:「上帝有旨:因为你救活很多人,所以赐你五子登科!」 後来,他的儿子开、阁、阅、闻、都考上进士。 (评)他不但会罗致钱财,而且是一位会用钱财的人。要不然,埋了两万串钱一直没有用,跟一堆瓦砾有什麽差别呢?又怎麽知道不会被别人发现和挖掘呢?甚至还有因此而得祸的呢?即使能留给子孙,贤能的并不在乎,愚笨的反而更会花费放荡。 钱财有聚,必有散。聚得愈久,散得也必定愈快。我从未看见一个亿万富翁,把钱财留给子孙,是因为衣食逐渐空乏而後才转为贫困。 还希望钱财散得不十分出丑为佳。 姚若侯说:「战争及兵慌马乱是世界的劫运,拯救劫难的人顺合天心,逆转天运。天心好生,所以我们要顺承它。天运行杀,所以我们要逆以挽救它。想要在一天内行千百善,以一人而救千百人,除了这种事以外,没有著力的地方了!」(《德育古监》第八十八页) 贵而能俭,堪为难得 三国时代,吴国的李衡,想去治理产业,他的妻子习氏不肯,於是李衡就秘密地种了一千株橘子树。 等到李衡快要死的时候,就对儿子说:「你的母亲不愿意我去治理生产,所以我们的家里,穷成这个样子!然而,在我们的故乡,种有一千棵木奴(橘树的别名),那应该够你们母子衣食了!」 儿子不晓得父亲这一番话的意思,就去禀告母亲。 母亲习氏说:「大概是指橘子树!你的父亲从前说过:江陵(湖北县名)那地方有一千棵橘树,要封给我们家!」 当时,我就回答道:「为人在世上,只怕没有仁义道德,不怕家里不富。如果家庭富贵,仍旧能过著清贫的生活,才算是好!要这些橘树做什麽呢?七、八年前,家里忽然少了十个门下客人,我想就是你父亲差他们去种橘子树。」 每个人喜欢治理家业,无非要取悦於妻室,遗留给子女。李衡最初做了丹阳太守,後来又升为威远将军,他治理家业的心态,跟一般人没有什麽不同,只有他的妻子对於拥有这一千棵柑橘并不怎麽高兴。「富贵时而仍能过著清贫的生活才算是好」这一句话,愿人人能细加体会!(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七○页) 怜悯穷苦,主动施与 瞿嗣兴是常熟人,生性仁慈敦厚。遇到岁收不好,穷人卖稻米给他时,本来已谈好五百文钱,他就假装忘记,并且说:「不是应该给你一千文钱吗?」他常给对方加倍的银子。遇到挑著担子出门做生意的小贩,他也一定会多付一些钱。 家人觉得奇怪,问他,他回答:「那些人胼手胝足,只能赚一点蝇头小利,我怎麽忍心跟他们计较呢?」 他从年轻一直到老年,行善的心念未尝懈怠。享年九十八岁,有两位儿子和一位孙子一齐登科。 (评)挑著担子的小贩实在可怜,因为他们没有生意人的资本,缺乏农夫那种力气,没有工匠的技术,而又耻於贫丐的乞行,借本经营,希望赚些微薄的利润,一根扁担上隐含著全家父母妻子儿女的衣食。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觉得瞿公的话有很深的道理。敝人所选有关财物的范例,多半是不贪取非分之财,而这一则事例则几乎接近於能施与了。然而,如果不常存著施与的心念,凡事一定要讲究公平,终究可能会造成稍微的苛薄。以公平为本,实行宽厚,财物的领取和施与大致都应如此。(《德育古监》第一一七页) 尽散家产,周济亲疏 汉朝时,有位富家子弟姓折名像。他的父亲财产多达两亿,家里有八百位仆人。 折像小时候就很有爱心,从来不杀害昆虫,也不随便折断正在萌芽的枝条。他很爱读书,而且精通京氏的易经。 他父亲逝世後,折像体悟到「多藏厚亡」(积蓄越多、亡失越大)的道理,於是,便拿钱财出来周济亲戚朋友和一些不相识的人。 有人告诉他:「你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许多孙子和媳妇。你应当增加产业才对,为什麽把它布施光呢?」 折像答道:「斗子文曾说:『我是在逃避灾祸,而不是避开财富!』我们家赚了很多钱,盈满是道家所忌讳的,我快要衰老了,我的儿子又不贤能,富而不仁是一件大不幸,就好比墙有空隙,一直堆高,必定很快崩塌下来!」 大家听了他的话,无不佩服赞叹。 折像晚年,知道自己命终的时刻。他邀请许多亲友来进餐,讲完道别的话,就忽然逝世。 他享年八十四岁,死後没有留下多余的钱财。(《後汉书》方术传、《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二十二页) 好善乐施,儿子免难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张奇,非常好善乐施。 有一天,他看见有一位道人身染重病,躺在路边污秽的泥地上。他便邀请道人回家疗养。 道人病痊愈後,请求张奇让他走,并且说:「我以前曾经寄放二十两金子在你这里,你现在应当还我!」 张奇的妻子只知道人胡说八道,便拿出金钗和玉环相赠,但道人不要,坚持一定要二十两金子。 张奇竟然给他那笔数目的金子,而且绝不後悔。 後来,张奇有一个儿子被关在监狱,即将行刑时,官吏急索二十两金子,才能免死。 正当张奇仓皇失措时,忽然旁边走出一个人,代张奇付钱,他的儿子才能免於死刑。 张奇仔细一看,发现解救他危急的人就是从前那一位道人。(《感应篇注训证》第八十一页) 施舍多财,不如诚心 从前有一位女子到了寺院,想要捐献却苦於没有钱财,她只好把身上仅有的两文钱捐了出来。主持寺院的和尚亲自为她忏悔和祝福。 後来她做了皇后,在皇宫过著富贵的生活,携带了数千两金子来施舍,主持和尚只命令他的徒弟为她回向而已。 她觉得很奇怪,询问原因,主持和尚说:「从前你施舍的东西很少,可是心地却非常虔诚,所以老僧亲自为你忏悔祝福。现在你虽然送了很多贵重的礼物,可是心不够诚恳,所以我只命令弟子代你忏悔就已经够了!」 行善种德,以至诚的心为最高尚。如果一转动心念,便已不如当初的心念那麽纯真,何况是事後後悔呢?(《感应篇汇编》第二卷第四十八页) 随力助人,不计多寡 从前有一个人姓朱名冲,时常收买旧衣服,请善於缝纫的老太太修补成数百件衲衣,在严寒和下雪时赠送给受冻的人。他活了九十岁,而且子孙贤慧显贵。 (评)崔子说:「惠不在大,救济别人的危急就行了!」旧衣服不值什麽钱,可是在寒冷和下雪时,挨冻的人得到它,却不异於价值昂贵的外套。 从前,陈的家境本来相当清贫,但他却时常急於行善济人。他时常告诫子女说:「遇到贫穷的人一定要随力帮助他们,不必计较多寡。如果要等待富有而後才布施,恐怕终究没有救济别人的时候了!我们能因为财力不足而自暴自弃吗?」(《德育古监》第九十一页) 留物备用,恐身先坏 有人赠送苏东坡一个美观的砚台,苏东坡推辞说:「我两只手,只有一只会写字,现在我已经有三个砚台了,怎麽用得到这麽美观的砚台呢?」 赠送的人答道:「您留著备用,当其他砚台损坏时,再拿出来用!」 苏东坡说:「恐怕我的手会比那砚台先坏掉!」 苏东坡曾经写信告诉他的内兄:「近年来,我看那些书画奇物宛如粪土一般!」(《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若不施舍,福禄难消 薛西原先生喜欢施舍。他曾经解下棉衣,送给受寒的人。 有人说:「你怎麽能救济每一个人呢?」 薛西原回答:「只是不辜负这一片心而已!」 他又说:「天地间的福禄,如果不存一些忧勤惕励的心,便聚集不来;假使不做一些济人利物的事,便无法消化!」 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评)颜光衷说:只要我们存心帮助别人,便会对别人有所帮助。拯救别人的性命,花费并不多,但是丰衣足食的人,不知饥寒的痛苦,认为它无关紧要。当对方面有菜色(脸色不好)时,我们没有留意。等到他卧病危笃时,我们又认为没有办法使他康复,所以坐以待毙。……不知道他因为挨饿而生病,生病又不能得到食物,则愈饿病愈深。只要我们用一、两升米来调护他,经过数日,他便能去求医诊治;只要他去求医,便有一线生机。我们怎麽能怕损失一些米,而不肯帮助他呢? 况且,我们都是人,如果今天我出生的地点不好,那岂不可能跟他一样?我能自给自足,享受丰盛的食物,该是多麽幸运啊! 如果我们为了子孙的长远之计,而舍不得布施钱财来拯救眼前的苦难众人,应当观察一下:从前所说的富豪,现在有几个人剩下呢?他们的子孙也终究无法享用,这那里是因为前人爱好布施而没有深思远谋? 世间的水灾、火灾、盗贼、疾病、意外伤害都能使我的家业突然耗尽。稍许的福份也要靠苍天庇佑,那里是有吝啬金钱癖好的人所能享有的呢? 一旦我们逝世,钱财便成为子孙享受和放逸的资本,那里比得上「广积阴德,蒙天庇佑」呢?(《德育古监》第九十二页) 身无长物,以免牵累 晋朝的王恭,字孝伯,是太原晋阳人。 当他从会稽回到家里,王忱去拜访他。王忱看到王恭坐在一张六尺长的竹席,便对王恭说:「你从东部回来,应该会有这种席子,送一张给我!」 王恭听了,没有说话。 等王忱回去以後,王恭立即把自己所坐的竹席送去给王忱。因为没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只好坐在草席上。 王忱知道这件事,非常惊讶,说:「我原先以为你有许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啊!」 王恭答道:「老先生!您不了解:我做人的原则是不储存多余的物品!」(《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十九则) 不趁人危,杀价贱买 苏掖当了监司(监察州郡或监督各府县行政的官职),家里非常有钱,但却十分吝啬。每次买卖房产,必定要一直杀价,经常为了争一文钱而弄得不愉快。 他特别喜欢趁人危急的时候,以很少的钱买下对方的房地。有一次,他为了买一栋别墅,跟卖房子的人讨价还价很久,感觉非常辛苦,他儿子在旁边说:「爸爸!您可以多给他一些钱,改天我卖这栋房子时,也能卖得好价钱!」 苏掖大吃一惊,有点觉悟。 买房地产的人应该知道「贫富无定势,田产无定主」的道理。 上元有一位地方的首富,名叫姚三老,曾经买了一栋有水池和庭园的大别墅。有一天,他邀王大痴到池塘上游览和饮酒。喝得十分尽兴时,王大痴问:「您买这栋别墅花了多少钱呢?」 富翁回答:「花了一千两金子!」 王大痴说:「二十年前,我曾经在这里饮酒和吟诗,主人告诉我:他花了一万两金子,您怎麽能那麽容易买到呢?」 姚三老回答:「我计划很久了,他子孙没有办法,只好便宜出售!」 王大痴说:「您应当效法赞皇公在平泉刻石碑垂诫子孙:他日经济不好时,不宜贱价出售!」 它的主旨跟这则故事正好相同。 马氏家训说:变卖房地产,可能是因为负债、三餐不继、疾病、死亡、嫁娶或者争讼,所以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为富不仁的人,知道对方急需用钱,就表面拒绝,暗中设下陷阱来引诱他,杀低价钱,等到契约写好,又暂且给他一半的现金,拖延好些时日,一再减少价码,或者用稻米谷类等其他物品高价抵偿余款,屋主得到的零星款项,不久也就消耗散失了。原来准备办某件事,现在却办不成了。富人又突然往来催取跋涉或介绍的费用。当富家正为自己善於谋略而沾沾自喜时,不知道天理循环,他的子孙,自然会败光和贱卖产业,以让别人复仇。谚语说:「富家更相交替受报」,难道您不相信吗?(《德育古监》第一百一十四页) 不义而富,悉散其财 唐朝的时候,有个程骧,他的父亲原来是个强盗,积了百万的家资。到了老年才改了行为,足迹不出里门达十五年之久,连死了以後,程骧也不晓得他父亲曾经做过强盗。 有一天,程骧有了过失,他的母亲就骂他:「你这不良的种子,那能做出什麽好事情?」 程骧流著眼泪,追问母亲说这话的缘故,他的母亲把原委都对他讲了。 程骧听了以後,好几天不吃饭,於是把家里的财产都施舍了。 过了一年,程骧变得很贫穷,在乡村里读书,先生很看得起他,时时给他米粥或绸布,叫他供养母亲。 後来,他的学问和品行渐渐出了名。唐文宗开成初年(西元八三六年),宰相彭公用礼物来聘他,他不肯去做官。(《古八德全书》第四八七页) 拒占便宜,後得大福 从前有一位周太太,是信州人,非常贤慧能干。 有一天,她丈夫周才美,准备把家庭的经济大权交给她。并且告诉她:有两套不同的容器、秤子和尺,买进就用大容器、重秤和长尺,卖出就用小容器、轻秤和短尺,以赚取进出货时的中间差额和便宜。 周太太很不高兴,礼拜和辞别先生和小姑,她说:「我不想当您的夫人,恐怕将来生了败家子,别人以为是我造成的,那可真冤枉啊!」 才美大吃一惊,说:「你不要这麽急嘛!」 周太太回答:「您的作为,忤逆天道,我感到惭愧,居住在这儿,内心惶恐不安!」 才美说:「你说得有道理,那麽我把这些欺骗和占别人便宜的容器、秤子和尺都毁掉好了!」 周太太问:「您是否可以告诉我这些容器、秤子和尺已使用多少年了?」 才美回答:「大约二十年左右!」 周太太说:「如果想要我留下来侍候您,您一定要答应改用小容器量入,大容器量出,用小秤和短尺买物,用大秤和长尺卖物,这样做二十几年,以补偿从前欺骗别人的过失,那麽我就愿意留下!」 才美有所感悟,很高兴地答应她的要求。後来,周太太生了两个儿子,都年轻时就考上进士。(《德育古监》第一百一十八页) 欠钱还债,欠命殒身 梁石柱是睢陵的富人。他只生了一个宝贝儿子,所以对那孩子特别疼爱。 他儿子十九岁时,病得非常重,梁先生相当悲痛。 有一天,儿子忽然直接呼叫父亲的名字,而且说:「我的前生就是徐州的某某人,曾经给你三百两银子,我们一齐做生意,我在半路下痢,上厕所时,你用利刀剌我的胸部,使我致死。然後,你又自己割手流血,向我的家人证明我被强盗杀死!我死後,投生睢陵的王家,二十年前的王某,就是我。你比我晚三年死,也投生睢陵的梁家,就是现在的你。前世我找不到你,有一次,我到县城缴纳条银,忽然在柜台遇到你,我很气怒,出拳打你,我自己也不知道原因,你因为不认识我,所以反而不介意。我回家後数日,气愤烦闷而死,於是就投生做你的儿子,到现在已经十九年了。我计算一下:我出麻疹时,你花了多少钱,为我请家庭教师,你又花了多少钱,聘娶媳妇花了多少,考试拜门生的费用是多少,其余零星的杂费总共多少钱,银子已经还清,只有命尚未偿还而已,你对我很好,我不忍心说,我要走了,但恐怕阴府不能放过你!」说完,就死了。 梁石柱早晚为儿子逝世而哭泣,他告诉别人说:「我儿子孝顺而且又聪明,他死怕我伤心,所以故意讲这种话,天下岂有那种父子?」 不久,梁石柱用磨刀石将一枝枪磨利。有人问他,他回答:「今年岁收不好,我住在穷乡僻壤,想藉这枝枪来自卫!」 有一天,他以枪柄顶住墙壁,而以枪锋对著胸口,忽然大声呼叫说:「儿子!我可以自己撞啊!」於是,他奋身向枪刃一撞,而枪已插入胸部七、八寸深,钉在脊椎骨内。 (按)阳间有负恩的人,阴府无不偿的债。一般人只知道今生的债重,而不知道来生的债更重。索取现世债的人,走到门口要债,不敢入内,债务人还会厌恶和嫉妒他。只有等到索取过去生的欠债,债权人直接进入债务人的内房,安然高卧,使欠债的夫妇两人,百般珍惜,哺乳抱怀,等到长大成人後,立刻将家产尽行盘折,不留一针一草。回想半世辛苦工作,惨淡经营,无非借本求息,白白为他人做牛做马,岂不是愚痴而且可哀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下卷第四十五页) 非法敛财,转眼成空 由於荣禄与慈禧太后有特殊的关系,所以戊戌政变後,他跃登相位,独揽内政与外交的大权。 荣禄没有儿子,认养某位从子为己嗣。他沈溺於声色犬马,每天花掉千金,毫不珍惜。荣禄知道,也丝毫没有办法。 荣禄死後,慈禧太后念其生前的功勋,赐那位嗣子四品京堂。荣禄的那位嗣子更加肆无忌惮,挥霍无度。他生性爱好名驹,听说那里有好马,他就想办法要弄到手,以占为己有。有时他牵出数十匹颜色相同的名驹,翌日又全部更换为另一种颜色的马,变换了好几次,马匹的颜色仍然不会重复,由此可见他浪费无度的情形。 花费不够,他就向父亲的妻妾索取银子。数万两黄金一到手立刻就花光了。 有一年除夕,他又去向父亲的妻妾索取巨款。父亲的小妾没答应。他打听知道妻妾房里那个柜子里藏有贵重的东西。他竟然用铁锥把锁弄断,马上拿走银行的存券,想要仓卒逃逸。妻妾急忙上前抓住他的衣袖,不让他走。 僵持了一阵子,他非常愤怒,看见身边有一个火炉正熊熊燃烧著,他大声说:「如果你吝啬不给我,我也不允许你单独享用!」说完,便把那银券投入烈火中,然後得意地离去。 这张银券其实是荣禄要留给妻妾的养老金,票面金额是一百万银元,原来准备存入道胜银行,领利息来做生活费。如此化成灰烬,妻妾连续数日吃不下饭,而且一直悲伤地哭泣著。 由此可知:荣禄生前是多麽贪渎!以不合理的方式赚来钱财,就会不合理地花光。我们应该省悟这个真理。(《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八二页) 亲眼目睹,钱财耗尽 明朝时绍兴有一位布政(掌管民政与财政的最高行政首长),非常善於贪污,聚集的财货多达数十万。他罢官返乡後,买了十万亩良田,成为乡郡的首富。 他的祖父数次梦见报应快要来了,他都不相信。他惟一的儿子和孙子,都沈迷女色和赌博而夭折。布政公本人不久也身体瘫痪,子孙媳妇的声誉很坏。 没有数年的光景,他的家产已全部花完了。 他临命终时,忽然张开眼睛,大声呼叫说:「我做到布政使的官位,实在不小了!我有十万亩良田,并不算少!我亲手建立的家业,也在我的手里结束!不晓得这是什麽原因?」(译自《崇俭编》第三十八页) 古玩奇贵,未必实用 有人送孙之翰一个古砚台,并且告诉他:「你大声吹气,它便会流出水珠。它价值三千文钱!」 孙之翰答道:「纵使一天呵出一担水,也才值三文钱,我用这石砚干什麽?」(《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人不借用,留物何益 晋朝的阮光禄,字思旷,是陈留人。 他住在剡县(今浙江省嵊县西南)时,曾经有一辆好马车。只要有人借用,他没有不出借的。 有一次,某人为了埋葬母亲,想要向阮光禄借车子,却不敢开口。 後来阮光禄听到这件消息,感慨地说:「我有了车子却让人不敢借用,我还要这辆车子干什麽?」 於是,他便把车子烧掉了。(《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十二则) 处理宝藏,两种典范 李景让的母亲郑氏,生性严明,很早守寡。由於家境贫穷,孩子年纪又小,所以她亲自负起教导的责任。 她家房宅後墙,因为下雨崩塌下陷,而发现盈船的金币。 李母焚香祝祷说:「我听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上苍一定由於先夫的余庆,可怜我们母子贫穷而赏赐这些金币。我只盼望每一位孤儿学问有成,而不敢动用这些意外之财!」 说完,便立即将金币掩埋,而後修筑墙壁。 她的三个儿子景让、景温和景庄都考取进士。纵使景让他们年纪大了,只要犯错,李母仍然拿著竹片教训他们。事後,仍像平常一样温和。 李景让做浙西观察使时,曾经发脾气,用木杖将辅佐主将的武官(古代称为「牙将」)打死了。军士们颇有谋反的迹象。李母召唤景让,并且责备他说:「你随便滥用刑罚,岂只辜负天子,也使老母含羞於九泉之下!」 李母鞭打景让的背部,将士和官吏们替景让说情,李母坚持不允许。直到大家都哭泣拜谢时,李母才罢手。 从此以後,那支军队便安定了下来。(《唐书》列女传) (评)《战国策》记载:「家有不宜的钱财,会造成伤害,所以不是一件好事!」《淮南子》说:「挖掘宝藏的家庭,将来子孙一定会败亡!」话虽这麽说,然而,根据历史的记载:得到藏金而不取的只有管幼安,至於华歆则已经面露愧色。没想到李母有这麽宽大的胸怀和抱负,她不取宝藏,而愿诸子学问有成,这种见识多麽远大!後来竟然能够如愿以偿,可见皇天不负苦心人。 一般来说,父母教育子女应适度严格,而且见识更应远大。母亲多半会偏向姑息,又短於见识,寡妇更是如此,所以贻误了不少子女。 李母实在伟大!虽然她的儿子很尊贵,而且年纪不小了,她还是不轻易宽贷他们的过错,这是真正的慈祥。 她说:「不劳而获是自身的灾祸。」这一句话,不但是一个家庭的法则,其实也是天下後世的准绳。现代人心里总想不劳而获,所以抢夺的风气,弥漫整个社会。 (按)《感应类钞》记载:徐孝祥是吴江人,隐居好学。有一天,他在後园散步,发现树根下有一个石瓮,打开一看,全部都是白金。他急忙将它掩埋。二十年後,发生大饥荒。他说:「该是那东西出世的时机了!」於是,他每天拿出数锭白金,购买粮食救济贫困,全活了许多人。当时,他有一位女儿出嫁,他只送一些粗劣的服饰(或荆钗布裙)给女儿当嫁妆,对於宝藏里的白金,私自没有动用分毫。他的儿子徐纯夫考中举人,在翰林书院任官。 这则事例实在可以做为得到宝藏者的最佳模范。(《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二十页) 购买稻米救济贫困,比不取宝藏更胜一筹。每天取用而又不犯私心最难,徐孝祥真有坐怀不乱的胸襟。(《德育古监》第一○八页) 遗财害子,何若平安 庞公居住在岘山,亲自耕田种菜。 刘表问庞公:「先生住在农村,不肯出来做官,那有钱财遗留给子孙呢?」 庞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险的钱财留给子孙,我现在却留下平安给他们。只是遗留的东西不同,并非完全没有留下啊!」(译自《後汉书》庞公传) 古今中外,谁最有钱 被许多国际人士公认为历史上最有钱的范得比(CommodoreCVanderbilt),是十九世纪末年美国的航运和铁路钜子,他的钱财比当时美国政府的财产和岁收还要多,如果保存到现在,折算成今天的美金,价值约有八亿亿美元。换句话说,这笔钱如果分给台湾两千万人民,每人可以分到新台币一百亿元那麽多。.他曾捐了一百万美元,在田纳西州建立了范德堡大学,并且四处设立自己的铜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事业、轮船和建筑,但仍难改风流、粗鲁和打击竞争对手的行径。他死後数个月,子孙便因为争夺遗产,在法院上互相控诉和争吵,而弄得范家声名狼藉不堪。 老大是玩钱而不创业及不热心公益的守财奴。老二体弱多病,长年与药为伍,最後厌世自杀,遗产丝毫不分给任何姓范的人。老三毕业於西点军校,到前线作战,感染霍乱而死在沙场。虽然范家第二代以後,子孙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仍因为生活奢靡、经营不善和课征重税而家道没落。它由盛而衰,才不过四代。到了一九七三年,范家的一百二十位子孙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百万富翁,更不用说是上亿的富豪了。(请参阅:LouisAuchincloss所写的“TheVanderbiltEra"及EP.Hoyt所写“TheVanderbi
ltsandTheirFortunes"DoubledayCompany,NY.民国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七日《中时晚报》第十五版後人所写「儿孙焉有儿孙福?」) 遗爱人间,真正家业.南北朝时,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名善明。当时青州发生大饥荒,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 刘善明打开粮仓救济饥民,大家称他家的田地为「续命田」。 他逝世时,没有留下积蓄,齐高祖听到刘家清廉贫穷,特别赏赐了五百斛(一斛即五斗)谷子。(《南史》齐刘怀珍传) (评)周安士先生说:「每次看见人们书写房地田契时,总是写上『永远保管家业』等字样。田是主人,身是客,客人怎麽能永远拥有固定的主人呢?如果像刘善明『续命田』的作法,那才是遗爱在人民,万年不灭,那才是真正永远保管家业!」(《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二十二页) 第二章 心念与人格 净化心念,人格升华 宋朝的赵康靖公,曾经在桌子上放置了两个瓶子,利用黑豆和白豆来检修心念。他每起一个念头,就随著念头的善恶,而放置不同的豆子。起一个善念,马上就放置一颗白豆在瓶子里。动一个恶念,就放一颗黑豆在瓶子里。 起先,黑豆占大多数。接著,黑豆便逐渐减少。日子久了,则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瓶子和豆子这两样东西也就可以弃而不用了。(《德育古监》第一四七页和《感应篇汇编》第十一页) 知足感恩,幸福泉源 胡九韶是金溪人,内心向往清修的境界。 虽然他家境贫穷,但督促儿子努力耕种,只求衣食温饱而已。 他每天傍晚焚香顿首九次,感谢上苍赐他一天的清福。 他的妻子笑著说:「你一天吃三餐蔬菜稀饭,怎麽叫做清福呢?」 九韶回答:「我首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太平盛世,没有战祸,又庆幸自己全家骨肉不致於饥寒,第三庆幸床榻没有病人,监狱中没有囚犯,这不是清福,到底是什麽?」 (评)邵康节先生说:「为什麽天下人不能满足於没有疾病的平安和没有灾祸的清福呢?」 这一句话讲得真好!当我们布衣粗食、妻子相促时,就怨恨没有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再回想起布衣粗食和妻子相保的时光,便好比神仙生活那般快乐和令
人羡慕。当我们耳聪目明、身体强健时,则埋怨想要的东西不能称心如意。直到有一天,病魔缠身、痛苦呻吟时,回想起耳聪目明、身体强健时,便又好比天上生活一般。 俗语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另外有句谚语:「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百不如,回头只一看,又有赤脚汉。」如果我们能时常这样子观想,便可以无入而不自得了。(《德育古监》第一二○页) 才起贪念,便以恕治 金陵有数十个人渡江,中途遇到骤风。 忽然听到空中说:「黑额头的人!」 黑额头的人自己心里想:「空中既然指出我,我为什麽要连累大众呢?」於是,他就跳入水中。过了不久,船也翻覆了。黑额头的人攀附了一块浮木,漂到岸边,才悻免於难。 有人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平常的行为。黑额头的人回答:「我生平没有做什麽特别的善事。我时常想到:人生都被『贪』这个字所害,所以我一起了贪念,就马上用『恕』字来对治,不敢占人的便宜。」 (评)这句话是很平常的道理,却又是非常精细的学问。(《德育古监》第一四七页) 凡做善事,宜净心地 安福的邹子尹,平生勤於行善。关於救人危急和成人之美的事,多得不胜枚举。 明神宗万历七年(西元一五七九年),他病故,到了阎王殿,心中不服。阎罗王命令阴差打开簿子,发现写上「名利」两个大字。邹先生一生所做的善事记载在「名」字下面的很少,记载在「利」字下面的却居多。邹子尹惭愧而且心服口服。 後来,他醒来,看见身旁有一位出家师父,子尹告诉他:「请您帮我转告所有的亲友,做任何善事,宜先把心地扫乾净!」 过了五天,邹子尹又逝世了。(《德育古监》第一五三页) 心地之中,不留一物 程明道先生在澶州修理桥梁时,少了一根长的木梁,曾经到民间广泛寻求。 後来他进出时,看到上好的林木,就一定会起计度的心。他因此告诉学习者:心中不可有一事。 王阳明先生曾经告诉学者:「心体上不能留住任何一个念头,就如同眼中不能放进一点沙粒和灰尘,一有了沙粒和灰尘,整只眼睛就昏天黑地了。」又说:「这一个念头不但是指私念,甚至好的念头也不能够执著,就如同眼睛里放了一些金子和翠玉的屑,眼睛也就张不开了!」(《德育古监》第一五六页) 不闻人过,心地清净 文徵明生性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有人想要把别人的过失告诉他,他必巧妙地转移另一个话题,使对方无法说下去。他终其生都经常如此。 (评)从前马伏波告诫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有过失,就好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到了龟山杨先生就说:「对於别人的过错,不但嘴里不能说,连耳朵也不可以听!」 又古人曾说:「捏造的谣言和歌曲,不但不应当写,而且不应当听,因为它只会损伤心术、增长浮风而已。如果听到了,便会在清净的心田中,种下一颗不清净的种子!」(《德育古监》第五十三页) 一发大心,即胜小乘 从前有一位证得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的罗汉,後面跟了一个小沙弥,背著衣钵和水袋。 小沙弥心里想:「我应当勤於追求圆满的佛果!」罗汉立即把衣钵和水袋拿来自己背,而使小沙弥走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小沙弥又想:「佛道久远劫难以成就,我不如求声闻果,自己早日解脱!」罗汉又将衣钵、水袋等行李放在小沙弥的肩膀上,叫他走在後面。 这样三番两次後,小沙弥说:「师父!你年纪大了,举棋不定,为什麽一下子叫我走後面,忽然又请我走前面呢?」 罗汉说:「我并不是年老头昏!你刚才发心求佛时,你便是菩萨中人,位子在我上面,所以我应当自己背行囊跟在你後面。後来,你忽然又羡慕小乘,不再有度人的心念,位子在我的下面,所以你自己要背行囊跟随我!」 小沙弥听了大吃一惊,於是决勤求佛果。(《大智度论》) 优婆塞戒经说:「如果有人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诸位天人都大惊欢喜,以为我已经得到一位人天师了!」这段经文只说发心,我们知道他未尝修证。虽然只有发菩提心,却已经胜过罗汉,这是因为有愿必成,譬如初生的太子,虽然在襁褓之中,年老的公卿大臣都应当恭敬礼拜。(《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七十页) 供养汝等,诸大菩萨 居住在台北市木栅的周居士告诉我:她从前曾报考华梵佛学院。口试之後,应考生暂时在般若堂等候消息,大家都在那里静坐(念佛),蚊子相当多,叮得大家难以忍受。 後来周居士生起了一念的慈悲心:「要叮的蚊子尽管飞过来,我要供养你们这些小菩萨!」接著她马上又想到:「不!对菩萨不能有大小的分别,我要改为:供养你们这些大菩萨!」 没想到扩大心量,发出这悲愿後,居然没有蚊子叮她,而且那次打坐,居然是她平生坐得最好的一次。节首~FM;~I;忍渴护虫升天见佛.释迦牟尼佛在只园说法时,有两位新学的比丘从罗阅只国来,路途遥远,又遇到乾旱炎热的天气,渴得即将死去。 他们突然看见地穴中,有一升多的水,里面长了许多微小的虫子。 其中一位比丘说:「应当暂且喝一下,拯救我的身体後,才能见佛!」 另一位比丘说:「既然破戒,即使见到佛,又有什麽益处呢?」於是,他就忍渴而死。他死後神识立即生在忉利天,他自己明白过去的命运,手里拿著香花来供养佛。 那一位喝水的比丘,经过了一天,才走到只园,苦诉他的辛苦。 佛说:「我早就知道了!」用手指著天人,然後告诉喝水的比丘说:「这位天人就是跟你一起来的比丘所转世的,现在他已经先到了。如果不奉持我的戒法,虽然说看见我,我却没有看见你!」(《法句譬喻经》) 不负初心,恻隐之至 镇江有一位靳先生,在江苏省金坛县教学童,可是自己到了五十岁还没生儿子。 他太太卖掉金钗钏,买了一位邻家的女儿为妾。等靳先生回家後,夫人便在房间备好酒,叫邻女服侍靳先生。 她告诉靳先生:「我年纪大了,不能生育。这位女子相当善良,买来当妾,或许可以延靳家的子嗣!」 靳先生红著脸,勉强点头答应。 靳太太以为自己在场,先生不好意思,便走出房间,而把门反关起来。 靳先生从窗户爬出去,告诉太太说:「你的用意良厚,不独我感激你,我的祖上也会感激你。但是这位女子年幼时,我经常抱著她、牵著她,我一直希望她能嫁一位如意郎君,我年老又多病,不可以污辱她!」 於是,他便拜访那位邻居,而把女子归还他。 过了一年,靳太太自己生下了一个男婴,取名「贵」。 靳贵十七岁时考取功名,步步高升,终於做了贤明的宰相。 (评)这不是乘人之危或抑良为贱,而是不忍心辜负自己那一片初心,这便是非常高尚的恻隐心。由於他发心非常真诚,所以获报也很迅速。(《德育古监》第一百页) 事隔多年,如数归还 汉朝的阎敞,字子张,在郡府里做辅佐治事的官。当时太守姓第名五常,被朝廷召去。太守就把所积蓄的薪俸钱一百三十万,寄存在阎敞那儿,阎敞把这许多钱埋在厅堂的地下。 後来第五常全家人都生病死了,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孙子,年纪才九岁。 他曾听见祖父第五常说过:有三十万文钱寄放在阎敞那儿。等到年纪长大了,他就到阎家去拜访。 阎敞看见第五常的孙子长大成人,不禁又悲伤又欢喜,把所有的钱都还他。 第五常的孙儿,看见了一百三十万文钱,就说:「我的祖父只说三十万,并没有说一百三十万啊!」 阎敞答道:「这是太守生了病,所以说得模糊,请你不要怀疑!」 (评)阎敞为什麽悲伤呢?悲第家只遗下这个孙子。为什麽欢喜呢?庆幸还有这个孙子,那一百三十万文钱,终於可以还了。第太守只说三十万,大概其他钱是想报答阎敞代为保藏的报酬,或者恐怕那些钱未必全在呢?然而,这不是阎敞的作为。第太守的孙子说祖父只留三十万也是廉洁的表现。(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六七页)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松陵有一位姓计的举人。他家的仆人储蓄了三千两银子,即将逝世时,孩子才十岁大。 仆人说:「我拿出一半的银子送您!请您照顾我的孤儿,好吗?」 举人回答:「我没有接受的名份!但你以一个下人而变得这麽富有,难道都没有做出苛薄的事情吗?况且,你享福过分,以致减损你的寿命,怎麽能够善後呢?我应当拿这一半银子,为你的儿子广种福德!」 仆人感动得泣不成声,而後逝世。 计举人将仆人那一半银子完全布施出去,做种种方便和善事。聘请名师,让仆人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一齐学习。 後来,仆人的儿子和举人的儿子都同时登科。(《德育古监》第四十八页) 安贫乐道,不仕高官 楚王听说住在於陵那地方的子终非常贤能,就派人捧了二千四百两金子,去聘请他出来担任楚国的宰相。 子终的妻子说:「夫君织著草鞋,养活自己,左边是琴,右边是书,快乐就在其中。纵使你当了大官,出门乘坐华丽的车乘,带著大匹人马,所住的也不过小小的容身之地,筵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可是好吃的也只不过肉一种而已。现在为了容膝安适的小地方和一块肉的美味,拼著身子去负担楚国的大忧,你想划不划算呢?」 子终辞谢了楚王的差使,不去做宰相。夫妻俩人一齐逃去给人家灌溉田园。 (评)吕坤说:「当官并非不义,不当官也不一定表示阔达有气节。能够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眈眈追求富贵,就一般妇人来说,实在也太难了。所以我摘录这则故事,训示我们安贫乐道。」(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五七页) 富贵有余,辞而不受 周朝的时候,鲁国有一个人,名字叫黔娄。他乐意修道,安守贫困。等到逝世时,头枕著砖坯,身子睡在稻草上,穿著一件破棉袄,连外墙也没有了,身上盖了一层布被,可是不能够遮盖头和脚。 曾子去哀吊他,就说:「只要把那被子拉斜一点,就可以盖住头和脚了!」 黔娄的妻子说:「与其歪斜而多了出来,倒不如正著而缺著好。先夫活著的时候,不肯歪邪,难道死了可以歪斜吗?」 曾子说:「那麽用什麽文字来他呢?」 黔娄的妻子答道:「先夫的富贵,本来剩余很多,因为都辞去了不受,所以应当用一个『康』(廉洁的意思)字来他。」 (评)吕坤说:「黔娄的妻子,颇具有圣人的见识和意趣,千古以来,令人肃然起敬。有些妇人衣著华丽、穿戴珠光宝气、涂抹香粉,只知以财物和外色来炫耀别人,表情充满高傲,口中从不说一句有关道义的话。甚至埋怨夫家的贫穷,而要求离去,像朱买臣的妻子那样,实在令人感到无尽的长叹!」(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五八页) 面临灾祸,不求幸免 宋朝的范纯仁,曾经在讨论政事时,与司马光意见不合。 後来,王安石当上宰相,推行新政,朝廷到处捉拿司马光的同党治罪。韩维藉口在执政时期,与司马光不合,而幸免於难。 有人劝范纯仁也沿用韩维的例子。范纯仁说:「从前我跟司马光同朝讨论政事,有时意见不合是真的,可是今天以这藉口来苟免於难,我认为不可以这麽做。与其怀著羞愧心而生,不如没有羞愧心地死去!」 於是,范纯仁便被贬到很远的地方。鲁子晋说:「不当免而幸免,叫做『苟免』。这是我们自己所应该深深感到愧咎和斥责的!」有一些人计谋成功後,反而讥笑忠良和节义人士的被杀。这些人虽然苟全性命,心已经死了,有什麽脸面对世人,更不必谈到身後的唾骂了。至於有些小人,为非作歹,幸免於刑祸,不知道上天将来会加深他的刑祸,而仍然做一些没有羞耻的恶事,始终不改,直到不可避免时才毁於更大的刑祸,那不是很可悲吗?(《感应篇汇编》第三卷第五十五页) 如此拮据,尚保清廉 南北朝时,孟信担任赵平郡的太守。後来,他退休以後,生活贫穷,衣食匮乏,只剩一头老牛。 他哥哥的儿子把那头牛卖掉,准备换一些薪材和稻米。双方已经写好契约,而且银货两讫了。 恰巧孟信从外面回来,告诉那位买主:「这头老牛有毛病,稍微用力一点便会发病,所以恐怕不适合你!」 说完,便以木条打哥哥的儿子二十下。买主看了,感叹良久。 周文帝听到孟信的事迹,便推荐他为太子的老师。(《北史》孟信传) (评)生活贫穷、饮食匮少是读书人的常情。孟信的难得在於辞去太守的官职後,卖东西不欺骗别人。有些洁身自爱的人或许也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更难的是孟信处在贫穷无食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著清廉公正,在颠沛流离时不会变节。他晚年实在配得起优厚的禄位。 《後汉书》记载:朱穆曾经养了一只有病的猪,叫人便宜卖掉。卖的人牵到市场立即售出,没有说猪有病,而且售价超过它的价值。朱穆问出原委以後,退给买主一半价钱,买主不接受,朱穆丢下钱,调头就走。 朱穆可以跟孟信相媲美了。(《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七十一页) 富贵浮云,俭朴持久 刘一儒任职刑部侍郎时,与张居正成了姻亲。张居正做宰相时,刘一儒曾经写信忠告他。张居正逝世後,所有的亲属和同党都被入罪,只有刘一儒由於行持高洁,不久升任工部尚书。做了半年,因病而返乡。当初,张居正的女儿嫁给刘一儒的儿子时,陪嫁了许多箱珠宝和绫罗绸缎。刘一儒特别将它存放在一间房间。等到张居正死後,张家所有的资产都被官府充公。刘一儒才把从前所保管的物品归还张家。(《明史》刘一儒传) (评)从前范文正(仲淹)先生为儿子娶媳妇时,女方以珍珠和华丽的装饰品当嫁妆。范文正先生生气地说:「如果你们敢送到我家,破坏我家节俭朴素的风气,我便要在中庭烧掉那些奢侈品!」 刘一儒先生没有拒绝对方的一番好意,而把物品锁在特别的房间,既不败坏家风,又能救济张家的困乏。使人知道:富贵如浮云,而俭朴的美德不但持久而且可贵。它对世人的教训和启示,便更加倍深切明显了。(《历史感应统纪》第四卷第一五六页) 第三章 心念与义举 闻妪哀哭,归还房地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字子瞻,自己取了一个「东坡居士」的别号。 他曾经居住在阳羡这地方,用五百串钱买了一栋房子,而且即将搬进去住了。有一天夜晚,他走到房子附近,听到一个老太婆哭得非常悲哀。 苏东坡问她:「老太太!您为什麽这麽伤心呢?」 老太婆回答:「这一栋老家从祖先传下来,已经一百年了。现在一下子要离开,我很舍不得!」 苏东坡又问:「老太太!您的房子在那里呢?」 老太婆指著苏东坡所买的那一栋屋子,不由自主又伤心地哭了起来! 於是,苏东坡便把买那一栋屋子的买卖契约焚烧掉,不但不向她讨还所付的款项,而且把房子还给原主,自己回到陵,不再买地了。 (评)世间上卖房子的人很多,然而,非不得已,谁肯将百年的祖产让给别人呢?可是买的人却没考虑到这一点。苏东坡曾经听他母亲读范滂传,而心里想效法范滂的忠义。一旦听到老婆婆的哭声,坚决把契约烧掉,而归还房屋,这也是义气使然。(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二五页) 好义怜贫,归还田地 元朝的时候,有个魏敬益,做人很有义气,喜欢施舍。家中总共有一千六百亩田地。 有一天,他告诉儿子说:「我前次从四庄村买进了一千亩田地,那些农民现在生活很困苦,无法自给自足。我非常同情他们,想把那些田地归还他们,你只要好好守住其余的六百亩农田,必不至於挨饿受冻!」 魏敬益便请四庄村的人来,告诉他们:「我买了你们的田地,使你们穷得无法生活。我这种行为真是不仁,所以我现在就把田地归还你们吧!」 那些农民听得目瞪口呆,大家不敢接受,相互对看了许久。直到,魏先生坚持一定要还给他们,他们才勉强接受。(《元史》孝友传) (评)从前有一位王荐,很喜欢行善。遇到旱灾,他就拿出储藏的米粮救济灾民。米粮送完了,他便用自己的田地再换了一百石谷子,分送灾民。而魏敬益对於没钱结婚的单身汉和老姑娘便主动捐助银两。看见饥饿的人,无论老迈或幼弱,他便立刻煮稀饭请他们吃,甚至把自己所买的田地全部送还原主。难怪丞相贺太平会感叹地说:「我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这麽好的人!」(《古八德全书》第四百三十四页) 宅心仁厚,感化盗贼 王昭素勤於学问而且有非常好的德行,他以国子监博士而出任官职。 他上街买东西,都照对方所说的价格付钱,从来不讨价还价。县里的商人们相互告诉说:「王先生是不减价的好顾客,我们不能卖得太贵!」 当他兴建自己的住屋时,把椽木(椽音ㄓㄨㄢ,承受屋瓦的圆木)堆放在门内。到了夜晚,有小偷进门搬动,被王昭素察觉,乾脆把椽木丢到外面,小偷惭愧地离去。从此以後,他住的那乡里便没有小偷。(《儒林传》、《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三十页) 埋名隐姓,义尽仁至 汉朝,有一个人名叫廉范,从前在薛汉那儿读书,後来做了邓融的功曹官。 有一天,邓融被州里告发罪状,廉范晓得这件事情很难解决,於是就藉口有病而辞职。邓融以为他看见急难,心生畏缩,所以非常恨他。 那里晓得廉范到了洛阳,改名换姓,做了监狱中的小卒。等到邓融下狱後,廉范服侍他非常尽心,而且勤快。 邓融非常奇怪,因为他觉得这位狱卒的相貌跟廉范实在太像了,他忍不住地问说:「你的相貌怎麽那麽像我以前的部下廉功曹呢?」 廉范就喝斥邓融说:「你难道精神错乱了吗?」 後来,邓融出了监狱,病已经很重了,廉范就跟著去侍养他。 直到邓融逝世时,廉范始终没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 廉范亲自送了邓融的灵柩到南阳,等安葬完毕,他才离去。(《古八德全书》第四百页) 不畏强权,伸张正义 陈洎是开封府的官员。 有一天,皇太后的族人以木杖打死一位士兵。当时陈洎正在验尸,皇太后派遣使者降下懿旨,要宽宥族人的罪过。 官员们都请求陈洎说:「那位士兵是因病而死。」 陈洎很严正地说:「事实上,他是冤枉死的,他等待我去为他伸冤,岂可惧怕太后的威势,而不具实禀奏呢?如果你们不想干预,那就由我一个人独自担当罪过。」 於是,陈洎便写信禀告开封府尹程琳。 後来,皇太后原谅她的族人,也不怪罪陈洎。 陈洎梦到有一个人来向自己道谢:「我的冤屈没有您便无法伸张,阴间的官吏认为您有阴德,注定您官位显贵,诞生贤良的子孙,所以我特来相报!」 陈洎後来当了台省副使,孙子陈传道、陈履常都以文笔和才学而致仕。(《德育古监》第六十九页) 舍生取义,死又何妨 汉高祖杀了彭越,把他的头挂在洛阳城上示众,并且下了一道命令说:「谁敢来收领彭越的头,就把他捉捕起来!」 栾布从齐国出差回来,便收了彭越的头哭著。於是,他被士兵捉去。 汉高祖要把栾布放在铁锅里活活煮死。栾布说:「在未死以前,请求让我说一句话。当皇上受困在彭城(在今江苏的铜山县),和在荥阳(在今河南荥泽县西南十七里)打败仗时,彭越如果投降楚国,那麽汉朝就完了,投降汉朝,楚国就破了。这样说来,他的功劳是很大的啊!可是现在陛下为了徵召他的兵,因为他生著病而没有来,您为了这个缘故,就把他杀死,我恐怕那班有功劳的臣子,大家都觉得很危险了。现在彭王已经被杀了,我活著还不如死了的好,就请您把我煮了吧!」 汉高祖很佩服他的义气,叫他出任都尉官。(《古八德全书》第三九八页) 与人有约,义不可欺 刘平是汉朝人。 他遭遇更始年间的兵荒马乱,扶母亲逃匿在郊外的沼泽旁。 有一天早晨,他出去觅食时,遇到了饥饿的乱贼。乱贼把他抓住,并且准备烹煮来吃。 刘平说:「我现在为家母寻找野菜,希望你们放我回去,等我母亲吃饱後,我再来就死!」 乱贼怜悯而叫他走。 刘平带野菜回去,等母亲吃饱了以後,便禀告母亲说:「我与乱贼有约在先,就道义来说,不可欺骗他们!」 於是,他一个人来到乱贼住的地方。乱贼们大吃一惊,相互地说:「我曾经听闻有烈士,直到今天才看见了。你回去吧!我们不忍心吃你!」 刘平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後汉书》刘平传、《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三十六页) 甘冒抄家,为友收葬 东汉末年,王修做袁谭的别驾官(辅佐剌史的官吏)时,曾经劝袁谭兄弟们要和睦相处,袁谭不肯听从他。 後来,曹操把袁谭杀死了,将他的头挂在北城门上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哭的人,就要杀了他的三族!」 王修戴了布帽,穿了麻衣,在袁谭的头下哭著。士兵们便把王修捉到曹操那儿。 曹操问王修:「你难道不顾全你三族人的性命吗?」 王修回答:「我活著时,受了人家的恩义,人家死了,不去哭他,这不是有义气的人所做的。我受了袁氏的厚恩,如果能收了他的尸首去安葬,就是一家老少都死了,我也没有什麽遗恨的!」 曹操感叹王修的义行,就用礼来对待他。 (评)王修哭袁谭,是出於至情。他哭母,则是出於至性。所以故乡邻里会因此而停止其他集会。孔融以王修为胶东县令,而自己则留在北海。王修听说北海有叛乱,他连夜赶去探望孔融。孔融事先告诉左右部属说:「能够冒著危险和困难而来的人,只有王修!」孔融的话尚未说完,王修便到了。由此可见他孝义的一斑。(《古八德全书》第三百九十三页) 义不独免,幸保群生 汉朝的魏谭,年少时逃难,被一批饥饿的强盗捉去了。一齐被捉的有几十个人,强盗用绳索绑住他们,准备一个个挨次烹了充饥。 强盗见魏谭一副老实忠厚的样子,就叫他看管炊事。到了晚上再把他捆绑起来。 有一位叫「夷长公」的强盗,特别同情魏谭,暗地给他解开绳索,并且告诉他:「你们将来都要被煮来吃,还是趁这个机会快逃吧!」 魏谭答道:「我替诸位烧火,常常吃著诸位剩下来的东西,同我一齐被捉来的,都饿得很瘦了,差不多像荒草一般,要吃他们,还不如吃我!」 夷长公听了魏谭的话,很佩服他的义气,就劝解其他强盗同伴,把他们放了。这些人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古八德全书》第四百零一页) 以身作则,移风易俗 许衡是元朝人。 有一年的炎夏,他经过河阳,路旁有许多水梨,大家都伸手摘水梨,只有许衡一个人在树下坐著。 有人问:「你怎麽不摘来吃呢?」 许衡答道:「这些水梨不是我的,所以不能摘。」 那人说:「现在是兵荒马乱的时代,这水梨没有主人了!」 许衡回答:「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怎能没有主人呢?」 无论丧葬或嫁娶,许衡必定依据礼法。乡人深受感化,甚至小孩子走路,水果成熟掉落地面,也不会转头看它一眼。 皇上想请许衡出来当宰相,许衡以自己身体有病而加以推辞。 他逝世後,四面八方的学子都聚在一起哭涕,甚至还有远从千里外而来祭拜或哭墓的。 皇上给他号「文正」。(《元史》许衡传)节首~FM;~I;常怀亲恩推孝於盗.晋朝的范乔两岁大时,他的祖父范馨就死了。 祖父临终时,抚摸著孙儿说:「我心中遗憾的是不能看你长大成人!」於是祖父便把自己平常所用的砚台送给范乔。 到了范乔五岁时,他的祖母把这件事告诉范乔,范乔听了,就捧著那个砚台哭泣不停。 他的父亲范粲,得了神经病时常发狂。范乔同他的弟弟放弃一切职务,专心一志地侍奉父亲。他的足迹从不离开乡村,朝廷屡次来召他做官,他也不肯去。 某一年的除夕,有人偷砍范乔的树去烧柴。这时候范乔正在那里,可是他假装没有看到。那位偷柴的人自己也觉得非常惭愧,於是便把柴拿来还范乔。 范乔说:「你拿了一些树去做柴,让你的爹娘烘暖欢喜,这有什麽好惭愧的呢?」竟叫他把柴拿回去。 (评)一个五岁大的孩子,告诉他祖父所遗留下来的遗言,便感同身受,捧著祖父送给自己的砚台,哭泣不停,实在可以说是永怀孝思了。难怪他侍奉父亲,始终形影不离,而且把孝推广到偷盗薪柴的人身上。我在母亲的腹中,祖父就先逝世了,每当我读到这则传记,眼泪不觉涔涔而下。(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二十七页) 妻遵夫嘱,子尽仁悌 元朝秦闰夫的後妻柴氏,刚生下一个儿子,丈夫就生了重病。秦闰夫快要死的时候,把前妻所生的儿子托付柴氏,叫他费心管照。柴氏遵守了丈夫的遗嘱,对待前妻生的儿子,视如己出。 後来,前妻的儿子犯了法,被判死罪,柴氏就带领自己的儿子到官衙去诉告,情愿叫自己的儿子代他死。柴氏的儿子也赶前了一步,请求著说:「这是我的罪名,那里可以加在我哥哥的身上?」 问官就用刑具去询问,他抵死也不肯改换口供中任何一个字。问官怀疑第二个儿子恐怕不是柴氏所生,後来他去问了别的犯人,才晓得当中的情节。他叹口气说:「做妻子的,不忘记丈夫的命令,是信。做儿子的,情愿代兄去死,以成全母亲遗志,是仁!」 於是,便把这件事奏了上去,最後不但释放柴氏的两个儿子,而且在柴家门前挂旌表扬他们的行为。(《古八德全书》第二百七十六页) 照料病人,千古典范 隋朝的辛公义,新任岷州剌史时,看见当地人有害怕疾病的习俗:家里有一个人生病,全家都避开他。因此没有孝道和义气可言。 辛公义想要改变这不好的习俗,遇到有人生病,便派遣官人将病人连床用车子载来或抬来,安放在厅堂。有时由於病患太多,连厅堂的走廊也放满了病床。 辛公义在病床中设置了一个床榻,独坐在病患中,对他们谈论一些事理。他把所领的薪俸,都拿来买药,以及请医生治疗病患。等到病人痊愈时,才通知他们的家属把人接回去,并且告诉那些家属说:「死生有命,跟感染疾病没什麽关系。以前,你们弃而不顾,病人才会没有救!」 病人的家属听到辛公义的话,惭愧道谢而去。 於是,当地的风俗便革除了,境内的百姓都尊称辛公义为慈母。 後来有人想要争讼,地方父老告诉他:「这样一件小事,你怎麽忍心劳驾辛公呢?」 争讼的两方因此相互让步,和平解决了一桩纷争。 当时,山东连日豪雨,从陈汝到沧海,都被水灾所困苦,只有辛公义所管辖的区域没有损失。(《隋史》循吏传) (评):虽然有些疾病是由於传染,但是如果放弃病人而不照料他们,没有孝道和义气,则良心已经先死了。天底下最悲哀的是良心死了(哀莫大於心死),身体的死亡还在其次。不如善尽看护病人的责任,自己的生死则听天由命,那样使人心安理得! 辛公义将病患迎回放在厅堂,而自己却安然无恙,这岂不表示疾病虽然会传染,而死生终究还是有天命吗? 周礼的「大札移民」,就是古代圣王防止疾病传染、重视公众安全和人民性命的一种措施,对病人细心地照料和医护,决非丢弃不顾。三代(夏、商、周朝)以下,这个制度荒废很久了,这就是辛公义单独能被称为慈母的缘故。(《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一四九页) 第四章 心念与孝行 文王至孝,子孙贤昌 周文王姓姬名昌,当他做世子的时候,每天去朝见他的父亲王季三次。 在清晨鸡啼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後,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再去向父亲请安一次。 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原状。 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冷热。等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父亲:「您吃得怎样?」并且告诉掌厨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 那位掌厨的人诺诺应著,於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 (评)周朝国运的绵长,为历代所不及。姬姓之後,百世昌隆,都是文王孝德所开启。然而,文王所行,只是晨昏定省的伦常,每个人都应当做的,也是人人所能够做的,所以是平庸的行为。大家都有父母,谁不愿自己的子孙贤慧昌盛,为什麽不效法我们的先王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十二页) 继志述事,武王达孝 周武王姓姬名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文王是一位大圣人,又非常孝顺,武王就跟了他父亲的行为做著,很小心地不敢越。 有一回,文王生了疾病,武王就服侍父亲,整天在父亲的身旁,连衣帽也不敢脱去。文王吃一碗饭,他才肯吃一碗饭;文王添吃一碗饭,他也再吃一碗饭。这样长达十二天,文王病好了,他才放了心。 後来,文王死了,武王代父亲做了诸侯。这个时候,商朝的纣王非常暴虐,天下的百姓,个个都怨恨他。於是,武王就去讨伐纣王,得了天下。同弟弟周公旦(姓姬名旦,被封周公),继续了父亲的志愿,传述先人的事业。 他们服事死了的人,像服事活著的人一样地诚敬。服事亡故的人,像服事生存的人一样地有礼。後来,孔夫子很称赞他:「武王的孝顺行为是全天下的人都说孝顺的,所以叫做达孝。」 (评)李文耕说:「文王服事纣王,而武王吊伐商朝,表面看起来,似乎不是继续父母的志愿和传述先人的事业。然而,武王即位十三年,恪守臣职,固然是文王服事的志业,至於纣王恶行不改,已到天人共弃的地步。武王不得已除暴安良,拯救人民於水深火热之中。他已将仁孝的道理发挥到至极处,可以无愧文王在天之灵了。」(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十三页) 母力衰退,儿心悲泣 汉朝的韩伯俞,是河南人。他生性非常孝顺,可是他母亲的家教很严厉。 每当韩伯俞犯了小过错,他的母亲便用拐杖打他。但他总是跪下来接受惩罚,丝毫没有半点怨言。 有一天,韩伯俞的母亲又拿拐杖打他,韩伯俞忽然大哭起来。韩母很惊讶地问:「从前我打你的时候,你老是和颜悦色地接受,没有一次流著眼泪。今天打你,为什麽哭了起来呢?」 韩伯俞说:「从前儿子做错事,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我晓得母亲的身体很康健。今天您打我时,力量减弱,不能使我觉得痛,我晓得母亲的精力衰退,恐怕将来的日子不多,所以便悲伤地哭出来!」 (评)李文耕说:子女的身体,因为父母的养育而日渐强壮。父母的力气,由於养育子女的劳累而日趋衰弱。况且,像白驹过隙的时光不断流逝,父母亲很快就老了,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能长到一百年吗?韩伯俞的「母亲的力不能使我觉得痛」这句伤心话,真叫人不忍读下去。(《古八德全书》第十九页) 遇害无怨,孝养无违 宋朝的张菊花七岁时就被後母暗地卖到范尚书的家中。後母骗著张菊花的父亲说:「我们的女儿不知道到什麽地方去了?」 父亲听到女儿失踪的消息,哭得双眼都瞎了。 过了几年,张菊花和她的父亲,恰巧在金姓的家里碰见,父女两个人抱著痛哭一场。於是张菊花便辞别主人,跟著父亲回家。 父亲要把後母赶出去,张菊花说:「如果母亲不这麽做,我便不能跨进富贵人家的家中,这样说来,她已经对我有大恩德了,又何必怨恨呢?况且我一回来,母亲就走了,我怎麽会安心呢?」 父亲听张菊花这麽说,只好作罢。 後来,父亲年纪老了,没有儿子,家境又更加穷困。父亲逝世後,张菊花侍奉後母非常孝顺。後母不能行动,张菊花背著她行走。等到後母死了,张菊花才到富人的家里做工。她是忠心、勤勉、和气、俭省,样样齐全的人。 张菊花为人帮佣时,谆谆勉励女仆们要尽责和勤劳,如果对方不采纳或加以辱骂,她便立刻道谢而且不再计较。遇到辛劳烦苦的事情,她总是以身作则。别人送她钱财、剪刀或衣服,她必一再推辞,不得已才接受。纵使一小块布料或木材,她都不敢随便丢弃。对於年幼的女仆,她常为她们梳头、化妆或缝纫,并且把她们当做自己亲生的女儿那样看待。她的德行真是不可胜数。(《古八德全书》第五十七页) 竭力孝亲,诵偈而逝 太和的杨黼辞别双亲到四川,想要拜访无际大师(无际大师即是唐朝的得道高僧希迁和尚)。 有一天,他遇一位老僧,老僧问:「施主!你要去那里呢?」 杨黼回答:「拜访无际大师!」 老僧说:「见无际大师不如见佛!」 杨黼又问:「佛在那里呢?」 老僧答:「你回家,看见披著棉被,把鞋子倒穿的那一位就是了!」 於是杨黼就回家乡。 有一天晚上,他返抵家门。母亲听到他扣门的声音,心中非常欢喜,等不及穿上衣衫和袜子,马上披著棉被,倒穿著鞋子走出来。 杨黼见到这种情景,心中颇有感悟。从此以後,他竭力孝养双亲。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德育古监》第五页) 引咎自责,感化继姑 明朝吴子桂的妻子冯氏,家境虽然很穷,奉养公婆却非常勤快。 她的晚婆(继姑)张氏,常常辱骂她,可是冯氏依然很和气地听受骂声,丝毫没有怨恨。左邻右舍的妇女们为她打抱不平,要约伴来劝解她的婆婆,冯氏阻止她们,并且说:「婆婆之所以骂我,是因为我不能够顺著婆婆的意思,现在你们如果来劝解,那便表示婆婆有错,那我未免要犯了不孝的大罪名了!」 吴子桂有两个弟弟,已经都娶过亲了,他的婆婆也很虐待那两个媳妇,他们就生了上吊寻死的念头,冯氏委婉地劝导一番,才把他们寻死的念头打消,并且受了冯氏的感化,也格外谨守妇道。那位婆婆因此逐渐悔悟了。 那两位媳妇为了感谢冯氏再生的恩德,就把她当做母亲一样地看待。(《古八德全书》第五十五页) 善於劝谏,感化婆婆 明朝有一个童养媳(养媳妇),名叫兰姐。她十二岁时,看见婆婆和太婆(祖姑)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 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流著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道:「婆婆和太婆发生口角,是给後人一个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有人把您当成讨厌的东西看待,那麽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命的长短有一个定数,但愿婆婆也能像太婆那样地长寿享福!」 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深受感动,痛悟前非,而且开始孝顺起来。後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位考中进士。 (评)兰姐只是一个十二岁的童养媳,却能深明大义,选择在夜深人静,不让人知道的时候,劝谏婆婆,而一边说一边哭泣,使婆婆竟然能自我反省,顿改过去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善於劝谏了。如果我们能学兰姐的善谏,则天下无不可化的婆婆,那里有不好的婆婆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十六页) 一念孝心,扭转定数 宋朝顾德谦的妻子张氏,平时很孝顺婆婆。 有一天夜晚,张氏梦见神人告诉她:「你前世污秽字纸,应当被天雷打死,可是後来生病死了,来不及用天雷打死,所以把这个处罚,改在今世,明天就是天雷打你的日子了!」 张氏醒来,半信半疑。 翌日早晨,果然雷声大响。张氏晓得这是定数,不可以挽回的。她祗恐怕惊吓到婆婆,所以就跑出门外,跪在桑树下面等死。 她忽然彷佛听到半空中有神人说:「这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应当加寿三十年!」 霎那间,雨停了,云也散了。张氏依然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中。 孝顺公婆,子孙显贵 唐朝有一位西道节度使,名叫崔。他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纪很大,嘴里的牙齿已经完全脱落了。崔的祖母唐夫人,每天先梳好头、洗好了手,就到堂前拜见婆婆,再上堂来给婆婆吃著自己的奶。所以长孙夫人虽然没有牙齿,不能够吃饭,可是好几年来,依旧是很康健。 有一天,长孙夫人忽然生起病来,全家老少都到她房里去探望她。她对大家说:「我没有东西可以报答媳妇的恩情,但愿子孙的媳妇,个个像我媳妇那样孝敬,我就心满意足了!」 後来,博陵这地方姓崔的人做尚书、做州郡官的,就多达好几十位。论起天下做官的人家来,总要推尊崔家是首屈一指。(《古八德全书》第四十六页) 第五章 心念与智慧 时常静坐,增强记性 宋朝的陈烈,时常因为记性不好而感到苦恼。有一天,他读到孟子的一句话:「学问之道无有别的,只在求其放心而已!」 他忽然领悟说:「我的心整天攀缘外境,不曾往回收,记性怎麽会好呢?」 於是,他便闭门静坐,一百多天不读书,以收摄向外追逐的心。从此之後,他读书便能一览无遗。(《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十一页) 心念积极,使人聪明 有一群智力较差和学习迟缓的小学生,教师希望寻找一种方法,来诱导他们发展内在的潜能。 最後,他们发现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给他们每个人一串小数珠,并且教他们每天晚上要念二十遍积极的话语。诸如重复地念:「我是佛子(或神子),光明上进的孩子,什麽都会做的好孩子,了不起的孩子。太好啦,我很高兴!」 说也奇怪,他们的性格和气质一个一个改变了,疾病好了,甚至连算数和国语也都会做了。(《新智慧家庭教育法》第七十页) 流布嘉言,能生智慧 宋朝的程一德,只大略认识少许文字和义理,但时常盼望别人能行善。每当他遇到能鼓舞行善的嘉言,便刻版、印刷送人,以使世人有所警觉和省悟。 有一天夜晚,他梦到梓潼帝君告诉他:「你常存善念,所刻印的嘉言都已记录和转报天庭了!」 从此以後,他对儒释道三教的典籍,不学而自然明白。他的子孙都非常杰出,许多当了高官。程颢和程颐都是他的後代。(《德育古监》第五十八页) 善用文字,造福民众 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位出名的律师(古代称为讼师),姓左,名家稷,是左光斗的後代。 他非常有正义感,不同於一般依附权势的讼棍,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 当时有某位旗人做了安庆知府,酷爱养羊。在每只羊的颈部下面都悬挂了一个牌子,写著:「知府大人的羊!」替知府牧羊的奴仆经常把羊赶到郊外,任由羊只践踏农民的作物。农民知道,莫可奈何,但却恨之入骨。 有一天,知府的奴仆又赶羊吃人家的稻禾。没有想到那农家养了数只凶猛的狗,立刻咬死了好几只羊。 知府立即派兵缉拿狗的主人,以「蔑视官府」的罪名,判死罪来抵偿羊命。 狗的主人非常恐惧,向左家稷求救。左家稷便夺勇为他写辩护的书状,其中有一句话是:「羊虽然挂了字牌,可是狗却不认识字。您的恩惠足以普及禽兽,而没有普及百姓,这是什麽缘故呢?」 知府与师爷接到诉状,觉得笔锋犀利,心中有所畏惧,因为这件判案是违反法律而且不合情理。如果将这纸书状上诉,自己恐怕非获罪不可。於是便把狗的主人释放了。(译自《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四二八页) 用词巧妙,排解民困 清朝的康熙和雍正年间,安徽桐城的张瑛及他的儿子张伯陵,先後做了宰相,声势显赫,当官的门生和熟悉的官吏遍满天下。 老相国的夫人病殁後,其墓地经过府县的推荐,并请堪舆师的决定,葬在浮山一座寺庙的後面。 本来那座寺庙香火非常鼎盛,自从相国夫人下葬後,山门变得冷冷清清,神像蒙受灰尘,而且被白蚁蛀蚀了。 有一天,某位书生来那座寺庙游览,看见香火冷落,便询问和尚,和尚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书生。 书生问说:「你为什麽不告到官府,迫使他们迁葬呢?」 和尚答道:「张府出了两代宰相,这麽权贵的家族,怎麽有办法动他呢?」 书生说:「不难!」 於是,便帮他写了一纸书状,词句是:「庙後有阴基(即葬地),能出天子地;宰相葬其母,不知是何意?」 书生写完,便飘然而去。 和尚看见状词十分有力,便依照书生的吩附,告到了都察院。 不久,相府连夜迁去葬地,与和尚了结讼案,而且追究写词状的人。和尚以菩萨显灵,化身书生,代写书状,来搪塞他,才了结这一桩事。 後来,人们推测:这可能也是左家稷的杰作。(译自《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四二九页) 侮辱先圣,丧失智能 宋理宗淳佑年间(西元一二四一年至一二五二年),南昌的孔庙倾毁,知县李纯仁在南昌县的南方,又建了一座新庙,并且把夫子的圣像移入新庙。由於圣像太重了,十几个人抬不起来。 有一位书生在旁边,开玩笑地说:「这叫做重泥巴!」 李知县严正地斥责他,他惶恐而退。 当天夜晚,那位书生梦到:自己被阴间的差吏,追到一座官府。那位差吏说:「你怎麽敢慢侮先圣?决定打你二十大板!」 等到书生从梦中醒来,好像白痴,从此便不认识半个字。(《德育古监》第一四五页) 兄弟争讼,借镜省悟 马恭敏公当太守时,遇到两位年老的兄弟争财产而不甘罢休。 马恭敏公命令属下拿出一面大镜子,叫争讼的兄弟一同照镜子,他俩兄弟看见彼此面貌相似,胡须和头发都已经白了,心中有所省悟,哭泣而且交相让步地走出衙门。(《德育古监》第五十五页) 法昭禅师:「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这首偈子词意蔼然,足以加深兄弟晚年的情感!(《德育古监》第十六页) 凶岁谷贵,妙策利民 宋朝的范文正公,任杭州知府时,遇到饥荒,每一斗米涨到一百二十文钱,老百姓很耽心。 范文正公以每斗一百八十文钱收购,并且下令四处贴出榜文,说本州米少,不惜高价收购。这个消息传播得很快,许多人不明究里。 数日後,四方的米商竞相赶来杭州,米价自然下跌,人民得到实益。(《荒政备览》) (按)这也是凶岁大兴工役,修造佛寺、桥梁的用意。一般人只知道岁收不好,百姓才没有工役做。那里知道:不做事,正所以加速他们的死亡。只有工役一兴,则富家的钱谷,暗中会散布到小市民的家中。对富贵人家没有损害,对贫民却有益处。(《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一一八页) 官不伤财,民再获利 宋仁宗明道末年(西元一○三三年),吴遵路治理通州时,遇到饥荒。 他叫百姓去采集薪材和牧草,由官方收购,交换官粮。到了冬天下雪时,仍用原价将薪材和牧草发给百姓。因为到了冬天,米价大跌,可是薪材价值已经倍增了。政府不花费什麽钱,却可以使人民一再获利。 (评)遇到荒年,即使有减价的米,贫穷的百姓从那里去拿钱来买呢?薪材是古人冬天所需要的东西,郊外出产充足,像这样调度,远超过表面的意义,其实它也是从创造工作机会及增加百姓收入的点子发展出来的。当事者或行政人员如果体悟这种美意而加以推广,便没有不可救的饥荒了。(《德育古监》第七十六页) (注)这一则典故,立意甚佳,但是办法在现代却不可行。因为目前树木已经过度砍伐,这种措施已经不符合环境和生态保育的原则了。 率先捐米,百姓乐从 陈尧佐掌理寿州的州政,有一年发生大饥荒,他私自捐米来煮成稀饭,以救济饥饿的人。其他官员和百姓也纷纷捐出米粮。 尧佐说:「我那里会以为这是我的私惠呢?因为要命令别人顺从,不如自己以身作则,而使他们乐於跟进。」 後来,他升任「平章事」,享年八十二岁,皇上封赠他「司空」的官爵。(《德育古监》第七十七页) (评)不像现在有些行政主管领了公款,用私人的名义捐赠做「善事」! 私自开仓,勇救饥民 韩韶,字仲黄,当赢长时,盗贼听说他很贤能,互相告诫不可进入他的辖区。其他县多被盗贼侵犯,许多农田和桑田荒废,没人耕作。流离失所的百姓进入韩韶的县界,韩韶怜悯这些百姓饥困,打开粮仓救济他们,得到救助的人多达万余户,主管粮仓的官员争说:「不行!」 韩韶说:「如果因为存活饥困的百姓,而被判处死罪,我也该含笑於九泉之下了!」 太守一向知道韩韶的声名和德行,竟然没有起诉将他关入监狱,李膺和陈实等贤人还立碑称赞他。 (评)百姓的性命最珍贵,人民的心不会忘记所受的恩惠。目击饥饿流离的苦楚,很少人不会产生恻隐之心,只难在地方首长负起拯救他们的责任而已。所以在饥荒时私自以官粮救济难民,多半以贤能见称,因此而得死罪的人,从未听说过。 明景宗景泰年间(西元一四五○年至一四五六年),徐州和淮州发生大饥荒,王当巡抚,没等待奏请和报告皇上,便私自大发官方储蓄的米粮救灾。 皇上先看见闹饥荒的奏疏,大吃一惊,说:「百姓要饿死了,有什麽办法呢?」 等到皇上阅读王的奏疏,很高兴地说:「好一位都御史!不然,可要饿死我的百姓了!」这是君王仁民爱物的表现,所有圣明的统治者谅必都是如此,当事者又何必怕而不敢这麽做呢?(《德育古监》第七十三页) 敢於担当,救灾利民 程明道治理乡邑时,夏季因为下雨过多,而使堤防崩溃。依照法令,应当先禀告州府,州府再转告水利局,至少要一个多月,才能兴建新的堤防。 程明道先生恐怕稻田枯死,说:「如果因为拯救百姓而获罪,我也只好担当责任了!」 於是,他就发动人民去塞住堤防,没想到那一年反而得到大丰收。(《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七十页) 解救灾民,兼救弃婴 叶梦得在武昌,遇到水灾,把平常所储藏的米粮拿出来赈灾,只有被遗弃的孩童,无法得到救济。 他询问左右的人说:「民间没有孩子的夫妇,为什麽不收养他们呢?」 对方回答:「恐怕灾後,会来相认!」 叶梦得阅览法律条例的规定:「凡是灾伤遗弃的小孩子,父母不得再从养父母家抱走。」 於是,他便做了数千张空券,而且注明法规。凡是领养儿童的人都使他们明白孩童的由来,并且发给文书和证券,官府并且做了户籍登记。 因此,一共救活了三千八百位幼童。(《德育古监》第七十七页) 先入为主,易出差错 姓阎的巡抚莅临南京时,有人诬告镇江的百姓周志廉主谋一件窃盗案。周志廉很有钱,害怕刑罚,便送东西给衙门的权贵。阎巡抚反而因此怀疑周志廉真的犯案。为了逼出口供,竟然用棍子活活将他打死。 不久,镇江的郡丞卢仁拜谒阎巡抚。巡抚问说:「你为什麽带囚犯周志廉来呢?」 卢仁听得莫名其妙。 巡抚又大声说:「站在你身边的就是周志廉!」 当天,巡抚吓昏倒了。从此以後,他总是时常看见周志廉。不久他便逝世。 (评)颜光衷说:「阎巡抚杀死周志廉,是由於他有贿赂的嫌疑,可见阎巡抚的公正不阿。然而,周志廉其实并没有罪,他冤死後,却变为厉鬼。执法人员可以依恃自己公正无私,便妄下判决吗?」 张南轩说:「为政必须先平心,心不平,纵使好事也会出错。例如扶弱抑强本来岂不是一件好事,往往却在这里发生差错。必须像镜子那麽清明,美的自然美,丑的自然丑。如果事先就认定某人很丑,则每次一见到他,都会觉得实在不好看了。」 颜光衷又说:「官府的文书奏状又多又复杂,往往因为属下的官员禀告不实,或者对案情不明白,或者太过於靠著自己的聪明,或者一时的忿怒,或者太忙碌而出了差错这些都会冤枉好人。等到判案决定以後,有时甚至明明知道对方冤枉,而却又无可奈何。」 从前彭韶(惠安),做官和立身处世,并没有愧对古人。他只因误杀了一位孝子,而前程黯淡。由此可知:判案的艰难。它的困难和谨慎,不在於依据或排斥两、三个线索,而在虚心观察。 当官的人每天都应读一遍上面那两段话。(《德育古监》第六十九页) 慈悲大众,智勇过人 建州章太傅的妻子练氏,素有贤德,智识过人。 有一天,章太傅出兵,有两个部将违抗命令。太傅要处斩他们,太傅的妻子练氏暗中通知他们逃走。 那两个人投奔南唐,当了将军。後来率兵攻打建州。建州被攻破时,太傅已经陷阵身亡了。 那两位将军赠送贵重的金子和衣服给练氏,交给她两面白旗,告诉她:「我们将要屠杀这个城池,请夫人将白旗插在门口,我告诫士兵不要侵犯到你家!」 练氏退还金帛,连白旗也不接受。她告诉将军说:「你感念旧恩,希望你能成全这城里的百姓。如果你一定要屠杀全城,我想与全城的人一齐死,而不愿单独活命!」 那两位将领恐怕练氏伤亡,又被她的话所感动,於是便放弃屠城。 後来,练氏所生的八个儿子全都登第。 (评)像练氏这种大慈悲和真胆智,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尚且难做到!(《德育古监》第六十四页) 物之成败,皆有定数 韩魏公有一只玉杯,价值不少,被侍者所毁坏。侍者心里非常恐惧,立刻向韩魏公请罪。 韩魏公神色自若,毫不惊动。他不观看碎去了的玉杯,也不指责侍者,只说:「每一件事物的形成与败坏,都有一定的时限!」(《崇俭编》第三十一页) 与其弃身,不如弃酒 从前夏禹的女儿,命令仪狄酿酒,而後呈献给夏禹。夏禹喝了一口,觉得味道甘美,便告诉仪狄不要再酿美酒。夏禹说:「天下後世,一定有人会因为喝酒而亡国!」 齐桓公请管仲喝酒,管仲把酒倒掉一半,并且说:「我听说喝了酒,舌头就会伸出来。伸出舌头便会说错话,说错话则会导致身体遭殃。与其放弃身体,不如放弃喝酒。」(《管子》、《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四十一页) 慈悲动物,子转颖悟 某位富翁生了一个儿子,呆头呆脑。富翁为此而忧心忡忡。 有一位道人告诉富翁:「他杀业太重,灵窍没有开!」 於是,富翁全家人便开始戒杀。 有一天,富翁外出,看到有人要杀一条白花蛇,富翁出钱劝他放生。 当天夜晚,富翁梦到一位身穿花衣的人来致谢说:「承蒙您的救命大恩,我特地帮助公子读书成名!」 後来,富翁的儿子吐出数斗黑水,变得非常聪明,年轻时便荣登甲榜。(《杀生放生现报录》、《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十八页) 第六章 心念与德性 民胞物与,广积阴功 许叔微,是毗陵人。 他投考省试没有考中,梦到神人告诉他:「你想要登科,必须凭藉阴德!」 叔微心里想:「我家境清贫,没有钱救济穷苦的人,不如学医救世算了!」於是,他就全神贯注学习医药。 日子一久,他的医术便相当精妙。不论贵贱,只要有人生病,他立即赶去诊治。遇到贫穷的人,他赠送高贵的药材,也不收取医药费,所以救活了很多人。 他又梦到神人指示他一首诗偈: 药有阴功,陈楼间处, 堂上呼卢,喝六作五。 那一年,他考上第六名。因为上一名不禄,所以他升为第五。上一名是陈祖言,下一名是楼村。他才领悟从前的梦意。(《德育古监》第九十三页) 随时随地,有善可为 宋徽宗大观年间(西元一一○七年至一一一○年),有一位书生在京师的店里,看见一双鞋靴,很像他父亲殡殓时的东西。他就问店里的主人,主人回答:「昨天有一位官人路过此地,拿这双鞋子来修理,不久应当会来索取!」 那位书生站著等待,果然过了不久,有一个人骑马来了,拿走鞋靴,他一看,就是他父亲。他急忙追出去,喊著说:「爸爸!您怎麽忍得下心,不讲一两句话来教我呢?」 他父亲回头说:「你做人应当学葛繁!」 书生问:「葛繁是什麽人呢?」 他父亲回答:「葛先生是镇江的太守,连阴间都设立他的像,焚香礼拜!」说完,就不见了。 书生因此到镇江拜访葛繁。他把发生的事情告诉葛繁,并且问:「您平生修什麽善呢?」 葛繁回答:「我只不过尽力行善罢了,每天做四、五件或多达一、二十件,迄今四十年没有那一天不行善的。」 书生问:「如何行善呢?」 葛繁指著椅子间的踏子说:「这东西没有放正,就会使人脚不方便放,我就将它弄正。如果别人口渴,我就倒一杯水给他,这些都是对人有益的事情。几乎任何小小的语言动作都可以利益别人。从卿相到乞丐,都可以做,但要持之以恒,才能产生大利益。」 後来葛繁活得很长寿,并且端坐逝世。子孙富贵不绝。 (附)朱在庵说:「现代人不肯行善,不是藉口财力不足,就会说:时间和环境有所不便。他们那里知道:时时处处都有善可做,从上到下,没有限量。有这麽简便直截的吗?从脚踏和杯水,推而广之,不就行了吗?」(《德育古监》第六十一页) 充广德性,力行好事 宋朝的廖德明,是朱熹的弟子。 他年轻时,梦到自己带著刺刀进入一座庙堂。看门人从他的衣袖中,索出刺刀,发现上面写著「宣教郎廖某某人!」 後来,他登第,果然当了宣教郎,主管福建一带。德明想到从前的梦,恐怕做官只能做到宣教郎,不想起程。他请教朱熹,朱熹指著桌上的东西说:「人跟器物不同,例如笔只能做笔,剑不能成琴。所以器物的形成和毁灭、耐用和快坏,有一个定数。人则不然,有人早上是盗跖,到了傍晚便成为尧舜,他的吉凶祸福也随著而改变,难以定论。现在你去做官,应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从前的梦不必梗梗於怀!」 廖德明依照朱熹的话去做,後来果然当上正郎。(《感应篇汇编》第十二页) 隐蔽己德,婉拒他谢 明朝崇祯年间,常熟的进士蒋畹仙,恰好寄住在昆山周明远的家中。 那一年发生大饥荒,夫妻父子无法相顾。有一位郭先生将要把妻子卖掉,而被她手里抱的孩子所妨碍,郭先生对孩子说:「你自个儿去逃生吧!」 於是,郭先生就把孩子放在道路旁。蒋畹仙看了,非常不忍心,说:「怎麽为了维生而让家人离散呢?」他问郭先生需要多少钱,郭先生回答:「一万五千文钱!」 蒋畹仙立即凑合他的行囊,只有一万文钱。又向周明远借了五千文钱,以补足数目。 周明远说:「世间的善事,应当与人一齐做,你不以自己单独做君子而感到羞耻吗?」说完,周明远也捐赠了五千文钱,使得郭先生不必卖掉妻子,孩子也能够保全。 後来郭先生稍有家业,率领儿子去向蒋畹仙叩谢,蒋畹仙请他们不要道谢,而且不提那一桩事。(《周子愉笔记》《阴骘文广义节录》~I;上卷第一一九页) 设身处地,欢喜包容 张翁是张邦奇的父亲。 张邦奇当学宪时,只有两间客厅。有时上级长官来访,颇不方便。 旁边那一间房子是他叔叔居住的地方。当时,他叔叔欠人不少钱,想要卖房子。张邦奇就出双倍的价钱将那房子买下。 不久,张邦奇打算将那间房子拆掉重建。他把这件事禀告父亲,父亲知道他出双倍的价钱,心里非常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父亲却潸然流下眼泪。 张邦奇很惊讶地询问原因。 他父亲答道:「我想:一旦将他们那一栋房子拆掉,重新建筑时,他们夫妇看了,一定多麽难以为情!」 张邦奇深表同情地说:「爸爸!您放心!我把房子还给叔叔他们就是了!」 父亲说:「我想你叔叔已经把那些钱拿去偿还债务了!」 张邦奇回答:「那我就不要拿回那些钱了!」 父亲高兴地说:「这麽一来,我就十分欣慰了!」(《德育古监》十九页) (注):张邦奇後来当了贤官,被皇上封为「文定公」。 毁谤受苦,恭敬得益 从前江苏省江阴县的观音寺,有一尊沈香的观音像非常灵。 明武宗正德年间(西元一五○六年至一五二一年),江阴县很多人民和政府官员都去参加观音法会,江阴的王县长召唤某位官员,那位官员没有来。县长大怒,就用火把观音像烧了。 不久,皇上召见他,他中途忽患心痛。请一位戒僧忏悔那桩事,那位戒僧说:「观音大士,普照十方,连幻化的身体都能够施舍,怎麽会因为焚烧圣像而生恨呢?只是护法神,为了彰显业报,我看你的病恐怕很难免!」 後来,王县长果然一病不起。 (评)翟林曾经送程伊川先生西迁,半路宿在寺院里,坐时背对佛菩萨像。 程伊川先生说:「把椅子转过来,不要背对圣像!」 翟林回答:「怎麽可以因为佛教徒众尊敬,我就应该尊敬?」 程伊川说:「凡是有人的相貌,便不应当轻视他们!」 程伊川并不是一位佞佛的人,可是他恭敬谨慎的心却自然如此,有些世人以谤佛来标新立异,其实真是大可不必! 有人问:「亵渎神明,一定有罪。祭祀神明,一定有福吗?」 答:「时常祭祀则不可废。功过格这本书只是特别禁止祭拜时杀牲和发恶愿。凡是聪明正直的才被尊为神明,他福佑善人、惩罪恶人的心,怎麽会因为牲肉和酒食而改变私心呢?只有修善的人才能得到福报。」 然而,经典都记载一些修身养性的话。忏的主旨就是悔改罪过,反省前愆。诵经拜忏原来不外「行善改过」这四个字。又必须至诚斋戒,才是洗心涤虑的关头。(《德育古监》第一四六页) 侍奉人母,宛如亲娘 杜环是金陵人,他的父亲杜一元,广交四方名士,跟常允恭交情非常好。後来常允恭当了兵部主事死在九江。他的母亲张氏已经六十多岁了,却无所依。她老人家到安庆去依靠守谭敬,守谭敬也是常允恭的老朋友,他不接纳张氏(常老太太),张氏感到很窘,辗转到金陵,寻找杜一元。路人告诉她:「杜一元已经逝世了,他儿子杜环现在某某地方!」 张氏穿著破衣服,冒雨赶到杜环家,一看见杜环,便哭著倾诉她的苦楚及因缘。杜环听了,被感动得流出眼泪,他呼唤妻子出来礼拜张氏,他妻子马氏为张氏(常老太太)更换淋湿的衣裳,供奉食物,整理寝室。 当时兵荒马乱刚刚过,地方上发生饥馑,老百姓骨肉不相保,张氏看见杜环家境贫穷,坚持要出去拜访其他老朋友,杜环派遣婢女随从张氏,找了好些时日,没有遇到故人,又返回杜家。 杜环以下的人都把张氏看成自己的母亲。张氏生性褊急,遇到有点不如意,则发脾气和斥责其他人。杜环私下告诫家人:「你们侍候张氏宜更加谨慎、有礼貌!」 张氏经常生病,杜环亲自为她调配药物,长达十余年。 後来杜环因为公务而到浙江会稽,遇到张氏的幼子伯章。杜环将张氏的情况告诉伯章,伯章回答:「我也知道这件事,只是路途太遥远,无法到达而已!」 杜环回到金陵,半年後,伯章才到了金陵。那一天,正好是杜环的生日,张氏和伯章母子见面,相抱大哭,杜家家人以为这件事不吉祥,想阻止他们哭泣。杜环急忙说:「这是人之常情,那有什麽不吉祥呢?」 不久,伯章竟然藉口有事而去别的地方,不再照顾张氏。杜环侍奉张氏更加谨慎,然而张氏因为想念伯章的缘故,病情突然加深。 过了三年後,张氏才命终。她临终时,举手向杜环说:「我烦劳你太久了!但愿你的子孙跟你一样!」 杜环为张氏建了一座墓园,而且每年都去祭扫。 杜环後来做了太常的高官,子孙都非常贤能显赫。(《感应篇注训证》第六十七页) 爱护侄儿,胜亲生子 王僧虔带著侄儿们到郡里游览。哥哥的儿子王俭中途生病,王僧虔为了照料他而废寝忘食。 有人劝慰王僧虔:「他又不是你的亲生子,干麽这样认真?」 王僧虔回答:「从前马援对待侄子宛如自己的亲骨肉,邓攸关怀弟弟的孩子,更胜过关怀自己的亲生子。我希望存著那种跟古人一样的心。我哥哥已经逝世了,难道我就可以忽视他的子嗣吗?如果这个孩子无法救活,我便当坐船回家谢罪!」 不久,王俭的病果然痊愈了。(《德育古监》第二十三页) 表扬人善,不排异己 杨溥当宰相时,他的儿子从乡下来,杨溥问他:「你所经过的县郡中,听说那一位县令比较贤能?」 他儿子回答:「我经过江陵,听说那位县令不好!」 杨溥问:「为什麽呢?」 他儿子又回答:「因为对待我太随便、太简陋了!」 杨溥查证的结果,知道江陵的县令就是来自天台的范理,他就暗中记了下来。不久,他便推荐范理出任德安府的知府,再升为贵州的布政。 有人劝范理应当写信向杨溥道谢。范理回答:「宰相为朝廷用人,不是对我有所偏私。」 等到杨溥逝世後,范理才去祭拜他,并且哭著感谢这位知己。(《感应篇注训证》第七十五页) 公正明理,不荐己子 泰和的罗文庄公,兄弟叔侄都相继到朝廷做大官。 他经常告诉子弟说:「权势和地位不独是一家人所有,必须要看得破!」 後来,他做宰相退休,还乡养老。他的二儿子即将赴部等候选派官职,请求他写信给执政者,希望自己能被派到南方当官,以便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罗文庄公说:「你要我写数行字,我不会吝惜!但是我们罗家有那麽多族人在朝为官,如今,我再推荐你,对於道义和职责,似乎都不恰当。平时,我不是就一直教你吗?你今天怎麽会说出这种话呢?」 罗文庄公竟然不帮自己的儿子写推荐信。(《德育古监)第四十三页) 以恶易好,有损阴德 苏东坡珍藏了一块美玉。有位名叫章持的人,请求苏东坡让他观赏,可是章持暗中以燕石偷换苏东坡的美玉。 苏东坡没有发觉,抵达黄州後,打开玉箧一看,才知道被章持换走了,苏东坡只笑了一笑。 不久,章持死在台州,不知道那块美玉现在又归何人所有了?(《感应篇汇编》第三卷第四十页) 施不望报,善不居功 王曾,字孝先。宋真宗咸平年间,以乡试的贡生赴礼部应试,居住在京城。 有一天,他经过甜水巷,听到一对母女哭得非常悲哀。王曾询问邻居,邻居回答:「她们因为欠官府四万文钱,家中只有一位女儿,卖给商人,今天要远离他方,无法相见了!」 王曾告诉那位母亲说:「你可以把女儿卖给我,或许随著官宦往来,每隔一段时日,你们母女便可以见一次面!」 於是,王曾便照原价给她们,请她们偿还商人。 王曾与那位母亲,约好三日来带走女儿,可是过了日期,却没有来。 母女她们找到王曾所住的旅馆,发现王曾已经走了。 那一年礼部和朝廷的考试,王曾都考了第一名。 (评)王曾潇洒地走去,省却那对母女一番感谢,辞去了一些称颂和赞扬,减少了多少牵缠与干扰。君子施恩而不望回报,行善而不居功,应该如此。(《德育古监》第九十九页) 一本仁慈,善待憎毁 後汉时有一个人姓陈名文矩,他的妻子穆姜生了两个男孩,而前妻却留下四个儿子。 陈文矩逝世後,前妻所生的四个儿子认为他们不是李穆姜所生的,因此心中累积了许多憎恨,时常毁谤後母李穆姜。 李穆姜对他们更加关爱,供给他们的衣服和饮食远胜过自己所生的那两个男孩。 有一天,前妻的长子陈兴病得很严重,李穆姜亲自调理医药和饮食,经过了很久,疾病才痊愈。 陈兴病愈後,便告诉三个弟弟说:「继母生性非常仁慈,我们兄弟的心却宛如禽兽,我们的罪过实在太深了!」 於是,陈兴便带著三个弟弟来到南郑的监狱。他们陈述继母的德行,诉说自己的过错,乞求官府处以严厉的刑罚。 郡里的太守向李穆姜表示:免除家中的劳役,遣散那四位儿子,以让他们改过自新。 他们後来都成为优秀的士人,继母李穆姜也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译自《後汉书》列女传) (评)高宗娶了後妻,而放逐孝己;献公得了骊姬而诛杀申生;闵子骞因为後母而身穿芦衣;伯奇因为後母而足履冰霜。所以,自古以来许多人谈到继母,都把继母看成蛇蝎的心、豺狼的性。 李穆姜真了不起!她为古今的继母,洗清耻辱。她不问前妻的儿子如何憎恨和诋毁,也不计较他们是否会悔改,一直都本著仁慈对待他们,终於使前妻的四个儿子感动、惭愧和悔悟,并且到监狱去请求服刑。她那种德行感人确实深刻! 大致来说,偏宠自己子女的继母固然很多,而前妻子女嫉妒和埋怨继母,使她不能施展关爱的也为数不少。这两种人都有缺失。为人继母和为人子女的要是都能够各尽慈孝,而不指责或要求对方报答,那就太好了!(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一六五页) 第七章 心念与安忍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 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於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麽做。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评)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德育古监》第一二七页) 容之一字,众妙之门 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那个人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到别人!」 那人又说:「那麽!我就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评)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著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後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感应篇汇编》第二卷第四十二页)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 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锺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锺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锺离牧竭力去救他,於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後,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锺离牧。 锺离牧关门不肯收,那个人只好把米放在道路旁边,也没有人去拿取。锺离牧因此而出了名,被聘请去南海做太守,而且被封「都乡侯」。 (评)许止净说:「锺离牧的无诤三昧,固然令人千秋景仰,然而,如果没有县长对不法之徒的拘捕和惩治,那些顽冥不化的人,未必能立即回心改过。所以古人说:『要绳之以法,建立法治才会使人知恩,如果国法不建立,则无赖之徒,尚且以掠夺而自鸣得意,怎麽会知恩呢?』」(《古八德全书》四六六页) 美色当前,能不强忍 余干有一位姓陈的书生,对医术非常精通。 他曾医好一位贫穷而且垂危的病患,没有收取分文,而且不求回报。 有一天傍晚,姓陈的书生路过那位病患的家,患者家属留他住宿。 病患的小姑告诉嫂嫂说:「希望你能陪他过夜,以报答他的恩情!」 病患的妻子点头答应。 当天夜晚,她就对姓陈的书生说:「您救活我的丈夫,小姑叫我陪你!」 姓陈的书生看见她年轻而且美丽,颇为动心。但克制自己说:「不可!」 少妇勉强他,他连说:「不可!不可!」而且拿起笔,在桌上连写「不可」两个字,最後几乎把持不住。他又连呼:「不可这两个字最难了!」 他勉强挨到天亮,才离去。 後来,陈姓书生的儿子参加考试,阅卷官丢弃他的文章时,忽然彷佛听到「不可」这两个字。 阅卷官挑灯重看,再丢弃。又听到:「不可!不可!」 阅卷官因此又看了一遍,决心不录取,忽然一直听到大声的呼声:「不可这两个字最难了!」因而便录取了陈姓书生的儿子。 放榜後,房师询问陈姓书生的儿子,儿子不知原因,回去禀告父亲,他才回忆起:这是不邪淫的果报。 (评)姚若侯说:「不可」这两个字最难忍了,旅客卧在帷帐之间,美人映在灯月之下,夜长烛短,境冷情温,实在太难了。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忍耐、坚忍、狠狠地忍下而已。 饥不乞虎餐,渴不饮酒,陈姓书生最初说「不可」就是在忍耐。两军(天理与人欲)争斗,以手夺刀,血流不止,败军夺路,杀出重围,中箭不回,陈姓书生连说:「不可!不可!」是属於坚忍。蛇蝎螫手,壮士断腕,毒箭著身,英雄刮骨,陈姓书生大声急呼:「不可这两个字最难!」就是属於狠忍。 佛经说:「视年老的妇女如母,视年长的女子如姊,视年少的女子如妹,视年幼的女童如子。」「奸淫别人的妻室,会得到绝嗣的果报。强暴未婚的女子,会得子女淫荡的果报。」想到这里,我们能不忍耐或忍耐到底吗?(《德育古监》第一三九页) 婉拒诱惑,前程似锦 太仓的陆容长得英俊挺拔,风采翩翩。 明英宗天顺三年,他到南京应试。馆内有一位女子,善於吹箫,夜晚来到陆容的寝室。 陆容藉口说:「我的病还没好,请你改天再来!」 那位女子走了以後,陆容就写了一首诗: 风清月白夜窗虚, 有女来窥笑读书, 欲把琴心通一语, 十年前已薄相如。 翌日天亮,他就藉口去别的地方。 那一年秋季,他考取功名。他父亲事先梦到郡守送来一面旗匾,上面题著「月白风清」四个大字,因此写信给陆容,陆容吓了一跳。 他後来考取进士,当了参政的官职。 陈姓书生连呼「不可」是以勇得胜,陆容藉口有病改期是以智得胜。陆容比起陈姓书生当然省力多了。然而,这时候绝不能再软一些,我们一般人定力不够,千万不能学柳下惠啊!(《德育古监》第一四○页) 目中无人,尴尬难堪 明嘉靖年间,广州府有一位状元,姓伦名文叙。他生了三个儿子,都考取功名,老大已经中了榜眼,连最小的三少爷也考取乡试,成为举人。 有一天,伦家的三少爷坐轿子经过羊蹄岭(在海丰县境内),走到山岭上,正值路窄难行,恰巧前面也来了一顶轿子。 伦家三少爷心中认为:「我的父亲是状元,哥哥是榜眼,自己又是新科举人,在岭南一带,很少有人比我尊贵!」於是,他命令仆人大声传话:「来者请下轿让路!」 没想到前面护轿的仆人也大声说:「来者请下轿让路!」两顶轿子相遇,而且各不相让。 伦家的三少爷因为年轻气盛,看对面轿内坐著一位老妇人,毫不放在眼里,气愤地说:「来者是什麽头衔,要三少爷让路,请报上来!」 祗见那妇人答道:「你既然有大官的头衔,请先报来!」 伦家的三少爷说:「状元爹,榜眼兄,自己又是新科举人,难道要让路?」 那妇人听了笑说:「小小的状元、榜眼,何足挂齿?你听著:我乃是皇帝的阿姨,国公的女儿,宰相的妻子,我的小肖子还做了边疆大总制,现在到底谁要让路呢?」 伦家的三少爷听了,面容失色,知道对方是杨夫人,祗好下轿,跪著叩头赔礼,说:「小子有眼不识泰山,触犯老太夫人,祈求您恕罪!」 杨夫人回答:「不知者不罪。不过年轻人以後要谦虚些,以免得罪别人!」 她劝伦家的三少爷几句,就离去。 这时候,杨夫人心有所感,便对仆人说:「我年幼时跟随父亲,长大後跟随丈夫,现在老了,又随儿子到岭南做官,三次走过这艰难险峻的羊蹄岭,命运真苦啊!」 後来,大家便用「请莫作伦三少与杨夫人争道」来讥讽人的妄自尊大,又以「杨夫人三过羊蹄岭,还在叫苦」来形容人的心不知足。 因为杨夫人身为一品夫人,富贵都已经达到极点,坐在轿上,虽然三次经过羊蹄岭,怎麽算苦呢?如果她坐著轿子还在叫苦,那抬轿的仆人,岂不是要立刻投崖自杀吗?因此乡人迄今时常引用这两桩事来告诫骄傲和不知足的人。(《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七十三页) 谦卑柔和,大器晚成 从前有一位谦厚的人,姓王名昶。他把哥哥的两个儿子取名为「默」、「沈」,而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浑」、「深」,并且告诫他们:「我给你们取这四个名字,就是要你们顾名思义,不要违背谦卑的德性。所有急速成长的事物都很快灭亡。大器晚成的人则常能安享终年。早晨开花的草本植物,到了傍晚便已凋谢。长青的松柏,到了寒冬,还是不会衰败。所以君子戒强出人头地和锋芒太露。如果能以受冤屈为伸直,以谦让为获得,以柔弱为强盛,则很少会没有成就的。」(译自《庸行编诒谋类》《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十页) 先忍於色,後忍於心 夏忠靖公年轻时,只要有人触犯他,他便大发雷霆。起初他只是在脸色或表情上勉强忍耐,後来逐渐忍到心念,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把脾气完全化解了。 所以,我们知道:容人的雅量也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德育古监》第一二八页) 平抚怒气,展露笑容 曾经当选中国小姐的刘秀女士,在台中市女青年会主办的专题演讲会上,提出了六种平息怒气的方法。 照妖镜法--生气是女人最丑的时刻。当你觉得快要大发雷霆时,可以对著镜子化妆,把脸画成奇形怪状,画完再擦掉,连画三张脸保证可以消气。 趣味集中法--找最有趣的事情做,例如:听音乐、听故事、看电影或逛街。 食物疏导法--填饱肚子,头脑就比较迟钝,不容易勾起新愁旧恨。 深呼吸法--快吵架时,暗自用力缓慢深呼吸三次,可以帮助冷静。 间接冷却法--把所有对对方的憎恶和谩骂写在纸上,不要寄出去,过了两天再看,等觉得不那麽生气时,再将那张纸撕掉。 扩展视野法--到郊外去踏青,观赏青山绿水。 寻友吐气法--找一、两位知音或者值得信赖而且不会传播是非的好友,倾吐心中的怨气。~FK;(《圣天杂志》第二十四期第四十一页) 宰相肚里,可以撑船 李文靖公(原名李沆)当宰相时,有一位很狂的书生叩马献上书状,批评李文靖公的缺点。 李文靖公谦虚地道谢:「等我回家後,再详细阅览!」 书生大怒,立即责骂李立靖公说:「你居大位而不能康济天下,又不引咎辞职,让位给别人,妨害贤能之士的仕途,你能不感到惭愧吗?」 李文靖公马上一再恭敬地说:「我屡次求请辞退,无奈皇上没有允许,所以我不敢走!」 李文靖公跟这位书生谈话,始终没有发脾气或忤逆的意思。(《德育古监》第一二七页) 忍受横逆,奇妙良方 薛文清公曾经说:「辱这一个字最难忍受。自古以来,有许多豪杰之士多败在这里!」 王昶告诫儿子说:「别人抨击我们,我们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如果我们自己有可被攻击的行为,那麽别人就说得很恰当了。如果我们没有他所说的缺失,那麽他就是在妄语了。对方批评得当,则对他没有伤害,对方妄语,则对我们自身没有伤害(或译为:我们自身并没有过失)。我们又何必去报复呢?」所以忍辱的要领在自我反省。 陆文定公说:「当对方无理抨击我们时,如果他比我们贤能,则我们应当逆来顺受,等他自己觉悟。如果对方跟我们自己差不多,比较严重的抨击,我们就透过理智和反省来排遣(理遣);比较不严重的抨击,我们就运用感情来宽恕他(情恕)。如果对方不如我们,我们就原谅他的经验不足。」这种忍辱的要领在於了解别人(审人)。 从前的贤人说:「当别人忤逆我们时,只要静静地省思片刻,便可以达到顺境和心胸开阔的境界。」所以少陵的诗说:「忍过事堪喜。」这就是忍受逆境的方法。 郑孟发说:「别入无理找我们麻烦,就好比行走在草莽中,衣服被刺上荆棘,我们只好放慢脚步,缓缓解开荆棘而已。」云游斋录记载:「凡是遇到横逆,先要想想我为什麽会遭到横逆,随後再思考我处理横逆的方法。平心静气,不要愤怒,则便可以消除灾患和远离凶祸了。」这是处理横逆的要领。 如果我们能融会贯通以上数则格言,则待人处世便没有什麽困难了。(《德育古监》第一二八页) 宽宏大量,不忍举罪 罗循,号双吉,是吉水人。 他考试时,遗失了一件毛衣。同寝室的同学心中感到不安,找到那位偷窃的人,大伙儿便邀罗循一齐登门拜访他。 才刚坐好,他们就探索对方的行囊,并且拿出毛衣给罗循看。 罗循快步走到门外,并且委婉地告诉他说:「东西有时相类似,我那些室友们喝醉酒,乱说话,请您原谅!」 罗循回到寝室,告诉其他室友说:「我遗失了一件不值钱的毛衣,并没有什麽损失。害对方得到恶名,我怎麽配当读书人?」 室友们才因修养比不上罗循而向他致谢。 罗循在那一年登第,後来儿子洪先也考取状元。(《德育古监》一三三页) 从容婉转,退还重礼 郑晓当文选时,乡里里有士官以金首饰赠送他。对方将金首饰装在一个竹器底下,然後再覆盖上茶叶。 郑晓以为是竹器只装茶叶就接受了。郑夫人拿到礼物後,用手一拨,发现金首饰,便敲击木梆子告诉郑晓先生。 郑晓不动声色,把茶叶整理好,覆盖在竹器上,完好如初,走出来召唤那位士官,并且说:「我起初以为家里的茶叶用完了,所以接受您的礼物,刚才我到厨房问我太太,才知道家里还有许多茶叶,我的心里非常感谢您的一番好意!」 说完,郑晓便将竹器交还士官,请他带回去。 (评)清白的人极易变得苛刻,廉洁的人多半爱好名誉。郑晓不但没有这两种弊病,而且归还礼物时又能从容安详、谦逊委婉。使我们反倒觉得杨震所说的四知(注),太过直而没有幽默感。(《德育古监》第一三四页) (注)杨震,字伯起,是东汉华阴人。他通晓儒家各种经典的道理,号称「关西孔子」。他五十岁时,才开始在州郡为官,清廉自守。 他担任荆州刺史时,有人在晚上赠送十斤黄金,并且说:「您尽管放心收下,反正现在是夜晚,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 杨震拒绝说:「胡说八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至少已经有四知了,你怎麽说没人知道呢?」 後汉安帝延光年间(西元一二二至一二五年),他当了太尉,因为太过忠直,不为小人所容。後来被中官樊丰所排谮,归还故乡,愤慨而饮毒自杀。(见《後汉书》杨震传) 处处让人,替人设想 杨翥,字仲举,仁厚老实,对於别人所难以忍受的事物,时常处之泰然。 隔壁邻居盖房子,屋檐下的瓦片掉落在他家的屋顶,家人感到颇为愤慨,他却说:「没关系!反正最近大多是晴天,很少下雨嘛!」 邻居生子,他怕自己所骑的驴子鸣叫惊吓到婴儿,便卖掉驴子出入用步行。 祖先的墓碑被农夫的儿子推倒了,看管坟墓的人员(墓丁)赶来告诉他。他问:「那一位孩子有没有受伤?」 墓丁回答:「没有!」 杨翥说:「太幸运了!你去告诉那位农夫好好爱护孩子,不必担心!」 有人侵占他的土地,他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过来一些也没有什麽妨害!」 他曾经梦到自己吃别人两个李子,醒来以後,他颇感内疚地说:「我一定是白天求利和想占别人便宜的心太重,所以才会做这种梦!」 说完,他绝食三天。(《德育古监》第一三三页) 宽恕他人,了无痕迹 刘宽,字文饶,性情仁厚宽恕。纵使事情仓卒紧迫,也从未疾言厉色。 有人遗失了一头牛,认为刘宽所骑的那头牛就是他走失的,刘宽不说半句话,从牛背下来,步行回家。 不久,对方找到遗失的牛只,将错认的那头牛送还刘宽,并且向刘宽谢罪。 刘宽说:「很多事物非常类似,难免会辨认错误。还要麻烦您送回来,怎麽反而谢起我来呢?」 有一天,他穿好衣裳要去早朝,婢女端来一碗肉羹,不小心弄脏他的朝衣。 他的态度十分从容、平静,连脸色也没有改变。他缓缓地说:「羹烫到你的手了吗?」 後来他当上侍中的官职,皇上封他逯乡侯。 (评)凡是以宽恕待人,而使人惭愧,感到无可容身,其实,这并不宽厚。刘宽的一举一动,处处替人设想,帮人开解困窘的局面,做得非常自然和平常,完全没有感觉到别人的不是,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八三年)冬祀时,群臣引导皇上进入轿中,轿中忘记上垫被。立刻去拿,还没有拿来,皇上察觉了,於是便转移话题,询问其他事情。 过了不久,垫被拿来了,皇上才登上轿子,官吏因此而无罪。至於,他们是有意或无意也不可得知。这又是浑然而没有宽恕的迹象了。(《德育古监》第一三三页) 涵养深厚,心无挂碍 陈白沙拜访庄定山,庄定山用船欢送他。船里有几位读书人高谈阔论,肆无忌惮。 庄定山气愤得忍不住。陈白沙则当他们在谈论时,好像没听到声音;等到他们走了以後,却又好像不记得那一些人。 庄定山看见这种情景,心中大感佩服。(《德育古监》第一三二页) 随顺众生,慈悲喜舍 庾诜,字彦宝,非常喜欢研读经史。 有一天,他坐船运载了一百五十石米。有人托寄他三十石米,到了岸边以後,托寄的人说:「你只有三十石,那一百五十石都是我的米!」 庾诜随便他拿,直到对方满足为止。 有一位邻居被人诬告为强盗,庾诜拿书去抵押,借了三万文钱,叫人假装是对方的亲戚,而帮他赎罪。 当邻居来致谢时,庾诜说:「我怜愍天下无辜的人,那里是希望别人的道谢呢?」 他曾遇到一位道人,自称是「愿公」,呼叫庾诜是「上行先生」,而且还拿香给庾。 庾诜临命终时,说:「愿公又来了,我的色身不能长久住在这里,而不改变!」 说完话,他便像睡著一般地逝世了。整个屋子都听到空中唱言:「上行先生已经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了!」 (《梁书》处士传、《五戒吉凶正史事证选》第二十五页) 第八章 心念与改过 母鹿断肠,许逊折弓 晋朝的许逊,字敬之,是河南省汝南县人,他年轻时喜好武功和打猎。 有一天,他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母鹿怜愍爱子,奋不顾身,跳到小鹿旁,以舌头舔小鹿的伤痕。因为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母鹿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许逊看见这种情景,非常惊讶。当他剖开母鹿的腹部时,发现它的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因为母鹿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致断肠。许逊非常後悔,感悟人与禽兽虽然有别,可是爱子的心,天性相同。他埋怨自己竟然这麽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至情,於是折断弓箭从此不再畋猎。 後来他被荐举为孝廉,当了旌阳县县令。他觉得晋朝政治紊乱,弃官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学习道家的「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得了仙道。从此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年飞升成仙。因为他时常显现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许旌阳」。(《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第九页) 见麂护子,不复捕猎 休宁县的村民张五,以打猎为生,家庭经济大致过得去。 有一天,他追逐一只母麂(音ㄐㄧ)。母麂带著两只小麂逃跑,不能跑得太快,於是便被张五追到了。 母麂认为逃不过了,看见田下有疏松的泥土,它便引导小麂进入土堆,用土掩盖著小麂,而後自投罗网。 张五的母亲,远远看见这种情景,奔跑来罗网附近,将实况告诉张五。张五将网割破,放走母麂,使那两只小麂也能活命。 张氏母子後悔从前的作为,将所有捕兽器具全部放火焚烧,从此不再打猎。(《夷坚志》、《护生画集》第四册第五页) 舍恶从善,克证圣果 阿那律过去世本来是一位打家劫舍的盗贼。有一天夜晚,他到佛寺去抢劫,看见佛殿的灯快要熄灭,就拔出箭来挑灯炷,灯火忽然大明,佛像的威仪光彩夺目,阿那律大吃一惊。他当时立即发愿从此以後洗心革面,舍恶从善。 由於这一善念,使他人格升华,坏习惯逐渐消灭,各种善行逐渐圆满,终於证得圣果。(《佛本行集经》第五十九卷至六十卷、《经律异相》第十二卷) 大盗向善,安享晚福 民国初年,广东佛山镇有一位相貌清奇,眉宇秀气,五绺长须的老先生。他虽然已经八十高龄,却没老态龙锺,而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他上街时,总是笑容满面,所以路人遇见他,便禁不住生起仰慕敬佩的心。但当时很多人都不晓得他的姓名与来历。 老生生喜欢喝酒茗茶,而且经常跟人谈天说地,言谈之间,总是讲一些因果劝世的话,教人弃恶向善。 当时座中有一个人很有礼貌地问说:「老伯!请问尊姓大名,居住何处?」 老先生答道:「相逢何必曾相识,老夫在这几十年的人生旅程中,遭遇奇异,令人羡慕,也遭人妒忌。但我不计较,只是为了一点心和理想,而游戏人间罢了。敝姓吴,我的贱名恕不能奉告,请诸位老兄莫见怪,我每天都在这几家茶楼品茗,随时都可碰面。我是一个历尽沧桑的人,最喜欢结交朋友,将来你或许能知道我的身世。请问老兄贵姓?」 对方回答:「我姓李,只是仰慕老伯的丰采,想要聆听雅教,所以冒昧相问,请勿见怪!」 有一天,几位来自佛山附近村落的乡人也来这一家茶楼品茗。恰巧老李与另一位朋友也在邻桌聊天。有一位来自佛山的朋友说:「我们每次出来做生意,常遇到那一位老伯,他很喜欢帮助穷苦人家,又非常谦厚,晚年理应如此享受清福!」 座中另一个人很气愤地说:「照理他不能如此长寿和有福气,因为他从前是个强梁大盗!他曾是强盗首领,必定干过很多伤天害理的事,但他三个儿子都考取功名,儿孙满堂,这岂不像俗语所说的:『杀人放光腰金带,修桥补路没尸骸』吗?」 同夥的人听了,有人惊讶地说:「这件事情太奇怪了,难道他是前生积德,或者今生做了什麽大善事吗?我看这是『各有前因莫羡人』了!」 他们的谈论,使邻座的老李听得目瞪口呆,心情紧张。老李冒昧地向乡人问道:「老兄!你们刚才对老伯的为人说得绘影绘声,这是真的吗?」 那位乡人回答:「我和吴老伯是邻乡人,那里会不真呢?老一辈的人对他早年在绿林的事迹,都耳熟能详。但他为人的确非常忠厚,值得人们尊敬,因此乡人都乐意为他隐瞒,绝不提及他早年当盗贼的事迹!」 老李听完乡人这番话,觉得很惊讶。他心里想:一个绿林大盗,晚年能这样享有清福,真令人莫名其妙。 有一个人提议说:「吴老伯也许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我认识一位道堂主事人,他信奉吕祖纯阳仙人,他每次遇到疑难,扶乩请教吕祖,好像十分灵验。如果有时间,我们不妨去请问吕祖,看看有什麽指示!」 老李听了,也表示赞成。於是,老李便和那位朋友一齐去道坛,诚心祷告吕祖,请道坛主人代为扶乩。果然乩上现出:「窗前白镪,笼里红裙」八个大字。 众人看见这两句乩语,都不知道如何解释。他们再请吕祖明白指示,却没有下文,只好就此作罢。 老李抄下这两句乩语,逢人就请教它的意思。结果大家都不明了其中含义,而这两句乩文已传遍佛山了。 有一天,老李又在茶楼遇见吴老伯,两人一见如故,於是便同桌品茗。老李特将这两句乩文请教他。 吴老伯看见纸上写著「窗前白镪,笼里红裙」八个字,心里顿有所悟。他问老李:「这两句话从什麽地方得来的呢?」 老李便将扶乩的事说了一遍。 吴老伯对老李说:「吕祖扶乩这麽灵验,我也不瞒您,这两句话是讲老夫当盗的事。 我年轻时误交匪友,以致落草为寇,但我正直忠义,言出必行,因此弟兄们便拥护我当首领。那个时候是满清统治,我和弟兄订下几个条件。第一,专劫贪官污吏。第二,劫财不劫色。第三,劫富要济贫。他们都遵守我的规定,所以屡次被清兵围剿,从未失手。 有一次,我经过松桂里时,一位相士招呼我看相,当时我本来不信命相,但经不起相士的诚恳,於是便入馆看相。他说:『你的相格有善行,目前虽然干著不正当生涯,但要存心立志为善,到五十岁起立即退隐,必生贵子,而且安享晚福。那时相格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希望你好自为之!』 我听了相士的话,後来便做了两件大事。 『窗前白镪』是指:有一年的冬天,我独自到镇内抢劫银行,劫取五袋白银,每袋有一百个银元,用草席包著。我得手後,立即拿回家,路经市郊,听见茅屋里有人啼哭,这家人说:他们没有棉被,也没有粮食,就算不被冻死,也会饿死。於是,我毫不犹豫,从窗外投入那五袋白银,自己空著手回家。 『笼里红裙』是指:有一次,我和数位弟兄洗劫一家大地主。我一个人先入内搜索,弟兄随後而来。我到房内,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少女盖著红毡子,正在睡觉。我怕弟兄们忘记规定而污辱她,便叫她不用惊慌,就用红毡子包住她,抱到天阶一个大鸡笼里。然後才叫弟兄进去洗劫。 这两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想不到被吕祖降乩一语道破。」(《命运在您心上》第十五至十八页) 鳝鱼报恩,店主改行 南京人很喜欢吃鳝鱼面。城南河边有一间面馆,生意比别家好。 店里有一位学徒,看见鳝鱼不容易死,虽然被砍断,还能动,心里很不忍心,每天偷拣一条肥大的鳝鱼,放入河中。 学徒期满後,他被升为夥计,每天偷放更多条鳝鱼。後来,他被店主看见了,因而被解雇。 他因失业不能生活,便到下关跳江。他跳下水後,忽然觉得脚下有东西托住,被人救起。回头看见江里,是一群鳝鱼团在一处。 店主听到这件事,很懊悔鳝鱼面的买卖,改开素菜馆,而且又聘请他作夥计,生意更好。 这是民国初年的事,当时很多南京人晓得。谁说这麽小的鱼,不会知道报恩呢!(《寅畏室笔记》、《因果轮回实录》第七十六页) 见鳝护子,毅然戒杀 从前有一个人名叫周豫,烹煮鳝鱼时,曾经看见鳝鱼头部和尾巴朝下,弯曲身子,而让腹部向上,因为突出水面的那一段腹部有卵子。他被鳝鱼宁愿牺牲自己忍受痛苦而保护卵子的高尚行为所感动。从此以後,他便不再杀害各种动物。(伤心录、《感应篇汇编》卷三) 刘念台先生在「人谱」里说:「鳝鱼又名护子鱼,仁人不忍吃它。试观在沸汤惨痛时,他尚且这麽舍身护子。吃的人快心,读的人酸鼻。」 所以鸟庵道人的诗说: 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 鱼无声类,见死瞪两目。 挣命砧几间,张口不能哭; 死犹护其子,鳝烹将身鞠。 戒杀琐咏也说: 毋谓动物蠢,爱生同吃紧; 黑鱼惜其胎,曲腰就汤殒。(《物犹如此》第七十四页) 鳝救婢疾,店东放生 高怀中在扬州的小东门卖鳝鱼面。他每天要杀数十条鳝鱼,有一位婢女心生怜悯,每天夜晚,偷偷从水缸里捞了两三条鳝鱼,由後窗抛入河中。这样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光景。 有一天,店里发生火灾,婢女仓皇逃出,被火所灼伤。她很疲倦地躺在河边,到半夜睡著了。醒来以後,发现:不但痛苦减轻了,连灼伤的部位也好了许多。有河中的污泥堆积在伤口,而地面留下鳝鱼走过的痕迹。她才知道:是从前所放生的鳝鱼来救她。 高怀中被婢女的行为所感动,於是停止行业,拆除炉,将库存的数石活鳝鱼,全部放到河里。 (注)古医书记载:河底泥能涂敷被汤火灼伤的部位。 (评)徐谦说:「店里发生火灾,是毒杀鳝鱼的心,自己焚烧自己。婢女能活命,也是救鳝鱼的仁爱心,自己救活自己。」(《异谈可信录》《物犹如此》第一三四页) 委婉善谏,激耻指迷 汉朝乐羊子的妻子为人很有操守,但姓名已经不可查考了。 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人家遗下的银子,拿回家来给妻子。 妻子说:「我听到:古时候有志气的人不肯饮盗泉里的水,就是因为那个泉的名字取得不好。廉洁的人不肯吃嗟来食,因为对方呼唤得太没礼貌了。现在你为什麽拾了人家遗失的东西,来污辱自己呢?」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捡来的银子,丢在田野里才回来。 有一天,邻居的鸡走到她家院子里,她的婆婆就把这只鸡杀来吃。 乐羊子的妻子对著鸡流眼泪,不肯吃。她的婆婆觉得很奇怪,就问她原因。 她回答:「我悲伤自己家境贫穷,不能够准备好的菜来供养婆婆,以致婆婆吃了别人家的东西!」 婆婆听了,很惭愧,就把这只鸡丢掉。 (评)许止净说:「乐羊子的妻子劝阻她婆婆和丈夫的过错,她劝谏得多麽细微而不冒犯对方,终於使丈夫成名,婆婆知道悔过。所以有良妻胜於良友,有佳妇过於佳儿。治理国家的人一定不可以忽视女子的教育。谈论婚姻时,妇女的品德极为重要。」(《古八德全书》第五四○页) 杀人畏罪,证果还报 宋朝有一位禅师,年轻时,喝醉酒,跟别人争钱财,气愤之下当场把对方打死了。 他畏罪远逃,出家刻苦修行,後来大彻大悟,成为一位大禅师。每次开堂说法,都有数百位学人来聆听他的法音。 七十几岁时,有一天,他忽然浴沐升座,告诉大众说:「你们不要动,不要说话,看老僧四十年前的一则公案!」 禅师坐到中午,有一位军营的武官侍从来了,扳弓想要射禅师。禅师合掌说:「老僧已经等候多时了!」 那位武官的侍从很惊讶地问:「我不认识你,为什麽一看见你,就有射杀你的冲动呢?连我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什麽缘故?」 禅师回答:「欠债还钱,是一项公平的交易。请你下手,不必迟疑!」 接著又告诉大众说:「我死後,请这位居士吃饭,吃完饭,送他回去。如果你们有半句愤恨和怪罪的话,就不是我的弟子!」 武官的侍从更加怀疑,坚持请禅师说出原因。 禅师说:「你是隔两世的人,所以忘了;我是同一世的人,所以不会忘记!」因而说出四十年前那件事情。 武官的侍从向来不认识字,忽然大声吟唱了一首诗: 怨怨相报何时了, 劫劫相缠岂偶然? 不若与师俱解释, 如今立地往西天! 他说完,手里拿著弓箭,很快地屹然立化。 禅师下座,为他剃发、安名,更衣入棺,而後也告别大众,盘腿端坐而逝。 (评)在四十年前杀人,四十年後偿命,索偿的时间虽然延後,最後还是一样要还债。幸亏他们两位都是手段高明的人,所以能在怨家路上劈面相逢时,从恶对头反而成为好因缘。那个人的死,逼迫借主走上出家修行证道的路上。禅师等待债主来催讨,解开业结而後才圆寂,这真是千古难遇的殊胜因缘和奇事!(《感应篇汇编》第四卷) 誓戒淫邪,力行善事 项希宪原名德,梦到自己本来考上辛卯年的乡试,因为曾经奸污两名年轻的女婢,被主持功名的神明削去功名。 从此以後,他便发誓戒除邪淫和其他恶行,尽力奉行各种善事。 後来,他梦到一个地方,看见黄纸上面写了第八名姓项,中间一个字模糊,下面一个字是「原」字。旁边有一个人说:「这就是你的天榜名次!」 他因此改名为「梦原」,壬子年他乡试考了第二十九名,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二次录取第五名,他怀疑梦中预言的名次不准,不久,他领悟到:如果加上殿试第一次录取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他恰好是排名第八。(《德育古监》第五十页) 浪子回头,为民除害 周孝侯,原名处,是阳羡人。 他年轻时,行为不检点,时常出外游荡,为非做歹。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乡亲父老,他问老先生说:「现在风调雨顺,物阜民丰,而人民并不快乐,这是为什麽呢?」 那位老先生回答:「三害未除,人民那会快乐呢?」 周孝侯问:「到底是那三害呢?」 老先生回答:「南山的白额虎,长桥下的蛟龙和你,岂不就是三样了吗?」 周孝侯说:「如果这样,我能除去这三害!」 於是,他就射死老虎,斩杀蛟龙,而且改过向善,修身养性,跟明师研究学问。过了一年,乡里的人交相赞扬他。後来他出任吴国的东观左丞,又当了晋朝的御史中丞。他死後,被皇上号「孝侯」。(《德育古监》第一三一页、《世说新语》第十五篇第一则) 魂受牛苦,悔过消业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西元一八四○年),江西省德兴县婺源这地方,有一个人跟随大众去朝拜九华山,看见大殿的墙壁上贴著「戒杀耕牛图」。 他颇不以为然,嘲笑地说:「我却不能不吃牛肉……。」话未说完,他便倒在地上,口水流个不停。 大家知道他触怒了神明,便在地藏王菩萨的座前,代他忏悔祷告。 过了一会儿,他稍微清醒了,可是精神却变成癫痴状态,用头四处乱撞。大家只好把他绑在轿子里,抬回家中。 路过天宝村时,在他族人的馆子里休息。到了夜晚,馆师回来,将他解开绳索,关在房间。翌日清晨,打开房门,发现房间里书桌、床、书籍、稿件,满地散乱,就好像被角抵触和被蹄踢过一般。 一回家中,家中便斋敬僧人,设坛立戒,发誓永远不再吃牛肉,并且许愿:每年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的圣诞日,虔诚朝拜九华山。 经过十几天,他的神智才逐渐恢复。他惊恐地站起来,说:「苦死我了!我亲身犁田已经十几天了。」原来护法神摄取他的神识,附在牛的身上,让他体验犁田的苦楚。 他从朝拜九华山昏倒,到神智恢复,大约过了半个月。(《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第七十三页) 人言己过,拜谢不已 宋朝的文彦博当宰相时,御史唐介,弹劾文彦博当益州刺史时,曾经做了许多珍美的锦绣,买通後宫,才能执政。 皇上发脾气,想将他调到偏远地区。 当时唐介在皇上的面前,责备文彦博说:「你应该自我反省,如果有做这件事,就坦白说好了!」 文彦博不停地拜谢,皇上更加发怒,将唐介贬为英州别驾(刺史的辅佐官),而且将文彦博调到许州做刺史。 後来,文彦博又当了宰相,告诉皇上说:「唐介当御史时,批评我的事情,都说中了我的毛病。其中虽然有些是道听涂说的错误,然而,当时陛下责备他实在太重了!」 於是,便召请唐介出来掌理谏院,当时大家尊称文彦博为「彦博长者」。他历事英宗、神宗和哲宗三位皇帝,担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被封为「潞国公」,做了五十年的宰相,声名远播四方的蛮夷,享年九十二岁。(《感应篇汇编》第二卷第四十二页) 待人以诚,应戒妄语 司马温公曾经说:「我平生没有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只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告诉别人。」 刘安世曾经向司马温公学习,请求尽心行己的要领,司马温公教他:「心存诚敬,而且从不妄语下手!」」 (评)妄语这一件事,非常不易革除。在有关系的地方撒谎,还是有心欺骗别人,甚至平常谈及最没要紧的事,也偏带几分虚头(假话),心里想无所谓,不知不觉嘴里就说出妄语。如果不是曾经确实下过工夫,实在不容易避免妄语。(《德育古监》第一二六页) 幼慎细微,大有可为 司马光曾经告诉别人:「我年轻玩弄胡桃时,姊姊年纪还小,也想要剥胡桃,却剥不下。姊姊走离开後,有一位婢女代我剥胡桃。 姊姊回来,问说:『这胡桃是谁剥的?』 我回答:『是我自己剥的!』 我的父亲正好看见,就呵责我说:『小子!你怎麽说欺骗人的话呢?』 从此以後,我不敢再打妄语。」 (评)凡是小孩嬉戏,杀害蝴蝶、小虫、蚂蚁等,都应该禁止。它不但伤生,而且增长杀心,使幼童长大以後,不知仁慈和宽恕,这也是一种慎微的理论!(《德育古监》第三十六页) 先知己过,再学恕人 唐一庵曾经告诉弟子:「一般人都知道:颜回不计较的修养,我们很难比得上,却不知道单单一个犯字,我们也学不来!」 弟子问:「这是什麽意思呢?」 唐一庵回答:「颜子待人处世,绝对不会得罪别人,所以别人批评或者找他麻烦,才能说是侵犯。我们遇到批评或横逆,必定是咎由自取,怎麽能说别人侵犯我们呢?我们现在不须学习不计较,先要学习了解侵犯的真正意义。」 (评)高景逸先生说:看见过错,所以求福;反省自己,所以免祸。时常看见自己的缺点,便是一直走在吉祥中了。自己承认不是,别人便不好意思再开口指责了。不是因为有了横逆,所以暂且自认不是。 其实,我们又不是圣人,怎麽能尽善尽美呢?别人来找我麻烦,多半是我咎由自取。我们应该反省自己、明白道理,自然会发现如此。那麽,我们的心愈细密,临事便愈精详。经过一番历练,就有一番进步和利益,而且节省了多少气力,增加了多少见识。 小人所以经常是小人,只是因为他一直认定别人的不是而已。(《德育古监》第一二八页) 良心不安,便是有罪 王韶因为平定熙河一带的叛乱,而当到枢密使(国防部长)。 晚年,他觉得屠杀叛军的手段太残忍而十分後悔。 有一天,他到镇江的金山寺游玩,以因果问题请教寺里的长老。长老们都说:「以王法杀人,如行驶船只时压死螺蚌,是无心之过!」 王韶仍然心存怀疑。 有一天,他在寺里遇到一位学佛的前辈勺景纯居士。王韶又以从前那个问题问刁居士。 刁居士回答:「如果这件事你放心得下,便没有妨害!」 王韶问:「现在我放心得下吗?」 刁居士回答:「如果你放心得下,自然不会再问那个问题!」 王韶听了,内心更加不安。 过了一年多,他的背部突然长出疮疽,而且整天闭上眼睛。 医生要他张开眼睛,观看眼色。 王韶说:「我怎麽敢张开眼睛呢?我一张开眼睛,便看见许多被斩断头部和双脚的人站在面前,真是恐怖极了!」 後来,他背部的疽溃烂,一直到可以清楚地看见五脏六腑才死去。 (评)当他以残忍的手段杀死叛军,热心图功时,不知道违背天良。等到心灰意冷时,良知自然显现,不必求神问佛,便已经知道原委和究竟了。 一个人在地位和权势高大,事业匆忙时,必须稳住自己,平心观照所发生的事物。(《德育古监》第六十五页) 第九章 心念与政治 不在革面,贵在洗心 北魏有一位房爱亲,他的妻子崔氏,是河北清河县人。她有两个儿子,老大名叫房景伯,老么名叫房景光。崔氏亲自教他们读易经、书经、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孟子和周礼这九部经书。 後来,她的大儿子房景伯在清河做太守时,有一位贝丘(在今山东清平县西南,与左传所称贝丘在博兴县南方不同)的妇女,来向官府控告她儿子不孝的行为,官府就要把妇人的儿子抓来办罪。 崔氏知道这件事以後,就叫房景伯把那位妇人叫到衙门里来,和自己住在一起,一齐吃饭。又叫那位妇女的儿子跟在房景伯的身边。每当房景伯去问候崔氏起居时,那妇人的儿子就立在堂下观看。 这样不到十天的工夫,那位妇人的儿子果然说已经悔改,要求回家了。 崔氏说:「这时候,他还只是面子上的惭愧,并不是心中真正的惭愧。暂且不要理他!」 又过了二十多天,那位妇人的儿子叩著头流出血来。他的母亲也流著眼泪鼻涕,要求回去了。 於是,崔氏才叫他们母子回去。後来,那位妇人的儿子竟然以孝顺出了名。 (评)许止净说:「崔氏辅佐儿子从事政治,不强调刑罚,而在道德的感化。她教导人民,不在革面,而在洗心。呜呼!在上者能如此亲民,连尧舜三代盛世恐怕也不过如此。推求治安的根本原由,乃是出於母教。妇女的责任不是很重吗?」(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百五十页) 扩充仁心,治国要道 卢恺最初在吴国出任内史下大夫的官职。泰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各村落挑选老牛以供给军士食用。卢恺进谏说:「从前田子方用钱赎回老马,君子传为美谈。因为老牛耕田不力,便杀来慰劳士兵,恐怕有亏陛下的仁政!」 晋武帝赞美他的话,而废止前令。(《晋书》通监) (评)从前,齐宣王不忍心杀牛用血涂在钟鼓上,孟子嘉许他可以成为统理天下的仁王。因为那一念的不忍,就是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开始。如果扩充这个不忍的心念,便能仁民爱物,治理天下。 《宋史》的「程颐传」记载:程颐听说皇帝在宫中盥洗,吐出漱口水时避免对著蚂蚁,便禀告皇上:「真有这件事情吗?」 皇上答道:「有啊!因为我怕伤到小动物!」 程颐说:「把这个心念推广到四海,乃是帝王的要道!」(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二卷第二九页) 瘤女有德,见重齐王 齐国的东城有一位采桑的女子,她的颈部生了一个大瘤,所以大家都叫她「宿瘤女」。 有一天,齐国的王出外游玩,随从的车辆和马骑相当多,老百姓们争相瞻望齐王的风采,只有宿瘤女仍然自己采著桑叶,不看齐王一眼。 齐王觉得很奇怪,就把她叫来问话。宿瘤女的应对很有礼节,齐王看她很贤德,内心十分喜欢,就叫後头的车子载她到宫里。 宿瘤女说:「没有受爹娘的命令,就跟了大王去,那我不是成了私奔的女子吗?」 齐王听了,非常惭愧,称她是圣女,而且用两千四百两黄金做聘礼,聘宿瘤女来做皇后,听她的建议来办理国事。 果然不到一年的工夫,齐王的威名震动了邻国,各国诸侯都来朝见齐王。 (评)吕坤说:女子岂是只在外貌吗?她颈部有一个肉瘤,恪遵父命,采桑时目不斜视,而且她的见识高远,应对高雅有礼,齐王重用她的话,齐国因而大治。那些美丽的尤物,只会倾人城国,有什麽用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三百零六页) 赠民一牛,百姓敬让 南北朝时,张苌年出任汝南太守。郡里的刘宗之兄弟分财产。由於他们家境贫困,只剩下一头牛,兄弟两个人都想争到那一头牛,所以就向衙门提出诉讼。 张苌年很感慨地说:「你们两兄弟因为一头牛而互相争讼,如果有两头牛,那就不必再争了!」 於是,张太守便把自己的一头牛送给他们。 从此,汝南郡内百姓相互告诫和约束,大家都变得敦厚而且礼让。(《北史》张衮传) 争相羞愧,风化大治 于义调任安武郡的太守後,专心推展教化的工作。 郡里的张善安和王叔儿,为了争夺财产而互相提出控诉。 于义说:「这是因为我当太守德行不好所造成的!」 於是,于义便把家中的钱财拿出来,分送给他们两人,并且向他们说了一番道理。 张善安和王叔儿觉得十分惭愧,移到别的州郡居住。 从此,安武郡的风俗和教化变得非常淳厚、融洽。(《北史》于栗传) 以身作则,移风易俗 赵柔,字元顺,是北魏时金城那地方的人。他从小就以德行和才学出名。後来在河内做太守,也时常表现恩信和惠爱百姓的作为。 有一天,他在路上捡到一串金珠,急忙呼唤失主,并且归还给他。 後来有人送了他几百只掘地用的铁锹,他因为留著没有用,就和儿子赵善明,一齐拿到市面上卖掉。他只索价二十匹绢。 赵善明知道这个卖价太便宜了,就想收回来,不出卖了。 赵柔对儿子说:「和人家交易,一句话就讲定了,那里可以为了有利可图而动了心,就想反覆了呢?」 赵善明终於把铁锹卖给别人。地方上的人士得知这一回事,都非常佩服。 (评)求好价钱出售,是经商的常情。因此有垄断或索价太高的现象。有些东西的价值增减,看供应和需求的多寡而屡次更改,这些都是信用的品德不坚固的缘故。赵柔教训儿子那一句话,可以做为信义通商的殷鉴。(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二百五十六页) 贪官污吏,与盗何异 唐朝时,有一个人姓崔名玄。他的母亲卢氏,有贤良的操守。 有一次,卢氏训诫儿子说:「我每每听到有在外做官的,人家说他穷得不能够自活,这就是好的信息。如果积蓄的资财很充足,穿著轻软的皮衣,骑著肥壮的马(开著华丽的轿车),这就是不好的消息。倘若能够用做官所得的俸禄奉养双亲,那是可以的。倘若不是这样,那跟强盗有什麽分别呢?就算没有大过失,难道自己心里也不知道惭愧吗?你做官,如果不是忠心廉洁,怎麽可以在天地间做人呢?应当牢牢记住我的话!」 後来,崔玄果然以清白闻名於世。 (评)世间的达官贵人,经常以许多钱财奉养双亲,而双亲却不追究钱财的由来,这是廉耻丧失的现象。崔氏教诫儿子,简明恳切,玄也能遵守母亲的告诫,所以他从基层人员做到宰相,都以清白谨慎见称,摘录这则事例可以给从政人员做借镜。(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百五十六页) 上官不贤,百姓难安 楚国的江乙,在郢都做官时,楚王的王宫里失了窃。楚国宰相以为这是江乙治理地方不善的缘故,便在楚恭王的面前说了一声,把江乙免官。 过了不久,江乙的母亲遗失了六丈四尺的布匹,就亲自去见楚王,说是相国偷了她的布匹。 楚王说:「我不相信!宰相怎麽会偷走你的布呢?」 江乙的母亲回答:「不是宰相亲自偷,而是他差人来偷的。因为宰相的耳目不明,治理不善,以致盗贼公然出现,偷走我的布。这样说来,和他派人来偷我的布,又有什麽分别呢?」 楚王赞许她善於辞令,说得颇有道理,就叫官吏赔偿她的布匹,又把金子赐给她。 江乙的母亲说:「我那里是为了贪这一点小小的东西,来和大王斗意见的吗?我不过怨著宰相治国不善罢了!」说完话就走了,始终不肯接受楚王的赏赐。 後来,楚王把江乙召来,再让他做官。 (评)孙叔敖做宰相时,路不拾遗,门不闭户,而且盗贼自然平息。因为居上位的官员不清明,所以下面的百姓才乱来一通。宰相不贤明,所以国家不安宁。所谓国中无人,并非真正没有人,而是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江乙的母亲这段话说得非常好!现在治安这麽乱,百姓被偷的不只布匹一样,为什麽却没有像江母那种人出现呢?(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百五十六页) 多结冤气,安不亡国 张献忠攻陷武昌,选出二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的壮男当兵,其他人都一概杀死。浮在江上的尸体遮蔽江面,人的脂肪累积厚达一寸,这样持续了一个月。 他要渡洞庭湖时,风浪大作,他便连结一千艘大船,把所载的妇女全部活活烧死。 他进入四川後,假装要以考试的方式录取文官,将许多读书人集合在青羊宫,然後集体杀光。所丢弃的笔墨堆得像坟墓那麽高。 他将成都市民活埋在中园,杀死各路防御士兵九十八万,他的部将和士卒都以杀人多少来论功行赏,所杀的人多得难以计数。 清兵到了汉中,与张献忠在凤凰坡相交战。张献忠被箭射中而翻落马下,躲藏在木材堆下,被清兵抓出斩首。(《明史》流贼传) (评)历史上虽经常发生盗贼的祸乱,到明朝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可以说达到极点了。张献忠最少杀了数百万人以上,如果不是清兵入关剿贼,则我们汉人可能会被他们这两位土匪杀光,也说不定。 有人说:「大明朝的江山,亡於流寇!」为什麽会这样呢?明太祖洪武末年,所冤枉杀死的功臣多达数万人。明成祖永乐初年,被冤枉杀死的忠臣义士也不下万人。汉高祖杀了三大功臣,後来,他们尚且转世来霸占大汉的江山。明朝那两位皇帝如此惨杀无辜,所结的怨气这麽多,怎麽不会亡国呢?《历史感应统纪》第四卷第一百九十八页) 恩信於民,以德服人 梁朝时,傅岐在始新这地方做了县官。 当时有两个人因为打斗而发生命案,对方在府里打官司,府里把凶手捉到了,用尽了重刑去拷打,始终不肯招供,府里没有办法,就把这件案子移到县里去审问。 傅岐就叫属下把凶手的脚镣手铐都解除了,很和气地询问他,凶手马上承认了杀人的事实。 照法律来说,杀人的凶手是要抵命的。恰巧冬至的节气到了,傅岐就放凶手暂时回家去过节。监狱官坚持不肯,他说:「放犯人暂时回家这种事,从前古时候是有的,可是现在人心浮薄,是不可行的!」 傅岐说:「这是无妨的事,假如他失去信用,不回到监狱来,那麽就把我做县官的办罪好了!」 到了约定的日期,凶手果然回到牢狱。当时的太守很佩服他以道德感化人,於是就把这件事禀奏朝廷。後来,傅岐去别地方任官时,老老少少的县民都拜送他出离县境,哭号的声音传了数十里,非常感动人。(《古八德全书》第二百五十四页) 无信不立,且有奇祸 春秋时代,晋国、楚国、齐国、秦国、宋国、郑国、鲁国、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许国、邾国、滕国等诸侯,即将在宋国某一个地方会盟。 楚国的人,个个衣裳里面都穿了铁甲,预备趁这个机会攻打晋国。 太宰(首席执政官)伯州犁说:「天下的诸侯聚会时,我们楚国不守信用,这恐怕是不可以的!还是请大家把铁甲脱掉吧!」 当时楚国的宰相子木不肯听。 太宰伯州犁退出以後,便说:「我看宰相这个人,大概活不过三年。他只顾著私志,而丢弃了信用。志是所以发言的,言是所以出信的,信是所以立志的。有了志、信、言三样,才可以安定身命。现在他的信用没有了,那里能够活到三年呢?」 到了第二年,宰相子木果然死了。(《古八德全书》第二百三十六页) 据理直奏,从谏如流 唐朝的宰相狄仁杰,做官非常正直。他在朝廷里,时常正直地劝谏皇上,高宗颇赞许他。後来武后做了皇帝,也屡次屈服自己的意思,听从狄仁杰的话。 有一回,武后对他说:「你在汝南那地方做官时,政绩不错,可是当时有许多人说你的坏话,你要晓得他们的姓名吗?」 狄仁杰回答说:「只要陛下知道我没有过失,这就是臣子的幸运了!至於说我是非的人,我就不愿意晓得他们的姓名!」 狄仁杰每次上朝见武后时,武后常常叫他不要下拜。武后说:「每次见到你拜,我的身子也痛了起来!」 後来,狄仁杰死了,武后不禁流下眼泪,很哀伤地说:「从此以後,朝堂里就没有人了!上天为什麽把我国的元老,这麽早夺去呢?」 (评)狄仁杰是一位忠臣,由於他颇有机变,所行德政,为万姓感戴。加上他从谏如流,选贤任能,至公无私,因此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公的门下!」他虽然辅佐武则天,而时时以恢复唐室为念,所以中宗和睿宗都感念他的功迹,屡次追赠官爵。(《古八德全书》第一百九十四页) 引过婉谏,宣王勤政 周宣王的皇后姜氏,是齐侯的女儿。她的生性很贤德,不说不合礼体的话语,也不做不合礼体的事务。 有一次,周宣王早晨起来得很迟,姜后就脱去头上的簪子和耳上的环子,在长巷里站著,等周宣王办她的罪,并且请保母传话给周宣王说:「因为我(姜氏)的不好,致使皇上失了礼,这麽迟到朝廷,还请皇上办我的罪名!」 周宣王说:「这是我的失德,并不是皇后的罪!」便回复姜后的原位。 从此以後,周宣王对於政事,就非常勤力去做,上朝得很早,退朝得很迟,重修文王和武王遗下的大基业,竟然成了一位中兴的君主。(《古八德全书》第三○八页) 遇到荣耀,受宠若惊 周成王把鲁国(今山东)封赐给伯禽,周公告诫伯禽说:「你不要因为有了鲁国而对人有所骄傲!我听说:德行广大而行持恭敬的人会得到荣耀,土地肥沃宽阔而行持节俭的人会得到安祥,禄位和官职尊荣而行持谦卑的人会得到显贵,人民众多、士兵强盛而心存谨慎畏惧的人会得到胜利,聪明睿智而行持憨愚的人会得到利益,博学多闻而自己认为浅陋的人知识会更加丰富,这六种操守都是谦虚的美德。上天的法则是毁坏高满而利益谦下,大地的道理是改变盈溢而流向卑下,为人的原则是厌恶高傲而喜好谦虚,你千万不要拿鲁国去骄傲别人!」 现代的人如果能好好反省这一篇诫训,则骄慢的心和高傲的气便无法生起,遇到荣耀时,便会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感应篇汇编》第二卷第四十四页) 权位越高,须越谦和 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晏子(平仲)有一位驾马车的属下。有一天,当他为晏子张开车盖时,驾车人的妻子正好从门缝里看去,看见她的丈夫趾高气扬,一副得意的样子。 过了一会儿,驾车的人回来了,妻子就要求丈夫和她离婚。 驾车的人觉得很奇怪的问妻子:「你为什麽要和我离婚呢?」 妻子回答:「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可是在齐国做宰相,名誉传遍了天下的诸侯,但是我看他出门时,态度很谦和,常常好像自己不及他人的样子。现在你的身子有八尺长,给人家驾车,像奴仆一样,但是你出来的时候却表现一副高傲不可一世的神情,所以你只适合做个卑贱的人。由於这个缘故,所以我要离去!」 从此以後,那驾车的人就很谦下了。晏子觉得他的行为突然改变,很奇怪,就问他原因。驾车人把这件事的原委老老实实禀告晏子。 晏子很赞许他能够改过自新,就推荐他做齐国的大夫。(《古八德全书》第五二八页) 礼敬贤人,秦兵避境 魏国的段干木,品行很高尚,不肯做官,拜卜子夏做老师。 有一天,魏文侯要去见他,已经走进大门,段干木就爬过墙,逃避而去。 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门口,一定行一个敬礼。替魏文侯驾马车的人问道:「段干木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您做诸侯,是一国的君主,您在他家的门口行著敬礼,不会太过分吗?」 魏文侯说:「段干木的光荣是道德,我的光荣是土地。段干木所富有的是义气,我所富有的是钱财。这样两两比较起来,我比他差得多,怎麽敢不去礼敬他呢?」 有一次,段干木高卧在草原上的一间小茅屋里,秦国的军队来攻打魏国,听到段干木的德行和操守,便退兵,而不到魏国来了。(《古八德全书》第三百八十页) 义姑弃子,齐军退兵 齐国去攻打鲁国,到了郊外的地方,看见有一位妇女一只手牵了一个孩子,另一只手抱了一个孩子,这样地走著,齐国的士兵就去追她。那位妇女就把手里抱著的小孩子丢掉,跟了牵著的孩子一同跑了。 士兵把那位妇女追到了,就问她:「你丢弃手里抱著的孩子,却带了牵著的孩子一同逃走,这是什麽缘故呢?」 那位妇人回答:「刚才带著走的,是我哥哥的儿子。被抛弃的那一个是我自己的儿子。我看当时的情势,这两个孩子是不能共同存活的,所以我宁可把自己的儿子丢了!」 齐国的将官听了就问说:「哥哥的儿子和自己的儿子,那一个比较亲呢?」 那妇人答道:「对於自己的儿子,是一种私爱。对於哥哥的儿子,是一种公义。抛弃自己的亲骨肉,虽然心中痛苦,可是从公义上来说,这是对的!」 齐国的将官就叫自己的军队停止前进,不再去攻打鲁国。他感叹地说:「鲁国的妇女尚且晓得行义,这种仁义的国家,那里可以去攻打他们呢?」於是便带兵回齐国。 那位妇女先前丢掉的自己孩子,也得以保全性命。 鲁公知道这一件事,就送给那位妇人许多礼物,并且尊称为「义姑姊」。(《古八德全书》第三百八十三页) 推施德政,盗变良民 龚遂就任勃海郡太守时,汉宣帝问他如何平息盗贼。龚遂答道:「沿海的人民生活困穷,为衣食所苦,官吏又不体恤他们,所以使陛下的赤子变成盗贼!」 龚遂来到勃海郡,取消捕捉盗贼的官吏,并且公布说:「凡是手持田器的人都是良民,持兵器的人才算盗贼!」 盗贼们听到这一则政令,纷纷解散。龚遂便打开仓库,将民生物质、工具或资金借给贫民,劝人民从事农耕,种桑树养蚕,叫他们卖剑来买牛,卖刀来买小牛。没有几年,人民都富足而且诚实,各种诉讼也平息了。 龚遂到了朝廷,将功劳归於君王。汉宣帝赞美他的政绩,龚遂禀告说:「这策略都是曹王生提议和告诫臣的!」 於是汉宣帝派任龚遂为水衡都尉,曹王生为水衡丞。(《前汉书》循吏传) 导以礼乐,无为而治 有一天,颜回跟孔夫子到北方的农山去游玩,与子路、子贡辩论著各人的志愿。 颜回说:「我愿意遇见一位贤明的君主,帮助他佐理一切政事,传布著:做父亲的教训要有义方,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爱,做弟弟的要恭谨,做儿子的要孝顺,这五种教化。用礼乐去化导人民,叫百姓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挖掘深的沟池,家里的人没有离散愁恨,过了千百年也没有战争的患难。这样一来,子路的勇敢没有地方可用,子贡的口才也没有地方可施!」 孔夫子听了这一段话,便严正地说:「颜回的道德是多麽美满啊!不费钱财,不害百姓,不劳口舌,颜家的儿子就具备了这些条件!」(《古八德全书》第三百十一页) 节俭爱民,心不贪婪 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是曹彬的孙女儿,生性节俭,喜欢种田,在宫里面种植五谷,并且亲自养了蚕。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仁宗皇帝要在宫里四处悬挂华丽的灯具,被曹后劝住了。 後来,仁宗死了,英宗才四岁大,便登基做皇帝,却又生著重病,於是把曹后尊为皇太后,在殿上挂了帘子,坐在帘子里面办理国家大事。这时候,天下非常太平。英宗的病好了,曹太后就把政权仍然归还英宗。 英宗驾崩,神宗做了皇帝,尊她做了太皇太后。 有一次,神宗皇帝想要去攻打燕蓟(今辽宁),曹太皇太后就说道:「倘若你攻下那地方,也不过坐在南面,接受他们的朝贡与祝贺而已。万一攻打不下,那可是关系著百姓的生命,这麽重大的事,那里可以轻易举动呢?况且那个地方,若是可以取得,早在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时便早已收复了,为什麽会等到现在?」 於是,神宗也就打消出征的念头。 (补)曹后平定卫士的叛乱,拯救大宋。拒绝宠信的话,肃清宫中的旁殿。张妃请求借用车盖,她慷慨借予而毫不留难;苏东坡因为写诗而得罪皇上,她以苏东坡的过失轻微而原谅他;王安石推行新法使百姓疲惫不堪,她说这会导致民众的怨恨。她贤明的德政及爱戴人民的事迹非常多,我们只描述有关她节俭不贪的美德而已。(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五页) 体贴人情,曲尽慈惠 宋朝的曹彬当徐州的州长(知州事)时,有一位官吏犯了罪,曹彬过了一年後才处罚他。有人问:「您这麽做是什麽原因呢?」 曹彬回答:「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妻子,如果我以木杖打他,他的公婆一定以为媳妇不好,而早晚责骂或鞭打她,使她不能自存,所以我才延缓处罚,而律法也没因此变得不公正!」 (评)像处罚那麽微细的事情,曹彬都那麽体贴人情,以权巧的办法发挥了慈爱,如果不是非常有爱心的人,怎麽能做到这样呢?(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四卷第七页) 仁义教化,岂可严刑 汉朝的严延年做了官,手段非常惨酷。因为他喜欢杀人,所以河南人给他起一个别号,叫做「屠伯」。 有一天,他的母亲到了洛阳,想到严延年的衙门里去过年,看见那个地方正在点著犯死罪的犯人。他母亲大吃一惊,就在都亭里住了下来,不再去衙门里。 严延年晓得母亲到了,就出来迎接。他的母亲责备严延年说:「你很徼幸地做了人民的父母官,所管理的地方,有一千多里大,没听到你用仁义教化百姓,使人民安居乐业,反而多用刑罚杀戮,去建立你的威严。这那里是做百姓父母官的本意呢?」 严延年听了这一番话,立即向母亲认罪致谢,亲自给母亲驾马车,回到衙门里。 过完年以後,他母亲告诉严延年说:「我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儿子犯了罪,受著刑罚,我现在要回到东海(地名)去,替你扫除坟地!」说完话严母就走了。 後来,严延年果然犯了死罪。(《古八德全书》第三百九十五页) 存心天下,德化广被 尧做了天子,推行仁政,教养孤儿和寡妇,救助贫困;存心於天下,对於穷苦的人特别关照,先宽恕而推行教化,慈悲显著而且道义建立,德育深厚,教化宽广。所以不必奖赏,人民就自然向善;不必惩罚,人民就治得很好。他在位一百年,逝世後,百姓哭得很伤心,宛如父母过世一般。尧逝世三年内,全国各地都没有举行庆祝活动,可见他们多思念尧帝! 舜二十岁时就以孝闻名於世,帝尧知道他的仁德,便推荐他接受天子的职位。他做了皇帝以後,敬畏天命而爱护人民,体恤远方的百姓而且亲切地对待自己的亲属和族人。他治理国家的要领是对待属下不繁文缛节,对待大众尽量宽厚。四海之内都称赞他的德政。舜在位四十八年天下大治,而且享年一百一十二岁。(《史记》、《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一五九页) 愧对职守,急辞求去 唐朝的李纲,屡次劝谏太子建成,可是太子总不肯听话,於是李纲便要告老还乡。 高祖皇帝骂李纲说:「你从前做了潘仁的长史官,难道现在做了我的尚书官,倒羞耻起来,不肯做吗?」 李纲答道:「潘仁是个叛贼,可是我劝他,他一定是听的,所以我做了他的长史官,并不感到惭愧。陛下您是一位创业的明主,我所说的话,就好像一块小石子投在大水里,一点儿也没有影响,我去劝谏太子,也是这个样子。这样说起来,我怎麽敢永远污辱尚书的官职,并且污辱了太子的东宫呢?」 皇帝说:「我晓得你是一位正直的臣子,可以辅助我儿子!」 李纲听了,才肯就职。 (评)问心无愧,做潘仁的长史官,不足为耻。污辱尚书的官职,纵使做了唐高祖的尚书,也引以为耻,不惜以辞去职务来力争。所以唐高祖曾经考查群臣,认为李纲第一,不然,唐初人才辈出,岂只李纲能尽忠呢?我们也求问心无愧而已。(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百五十四页) 为富不仁,终归败亡 周朝时,有个人名叫陶答子,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县北边)做了三年官,名誉并不很好,可是家产却比以前富了三倍。他的妻子屡次规谏他,陶答子都不听从他妻子的忠告。 过了五年以後,跟他的车乘多达一百辆。当他休假还乡时,族里的人都杀牛宰羊来恭贺陶答子。只有他的妻子抱著儿子哭泣。婆婆看了,很生气,认为这样是不吉祥的。 陶答子的妻子说:「我丈夫在陶城做官,家里变富,国却穷了。上上下下的人都要唾弃他,他败亡的现象已经可以看得见了,我情愿和孩子一起逃避!」 婆婆听了非常愤怒,就把陶答子的妻子赶出家门。 过了一年,陶答子因罪而被处死刑。他的母亲因为年老而免受刑罚,可是变得无依无靠。陶答子的妻子就回来把婆婆养到老。(《古八德全书》四六二页) 施散家财,免除後患 有一次,鲁国的南宫敬叔,跟孔夫子到周朝去,在老聃那儿问礼,在苌弘那儿访求古乐。 当初,南宫敬叔因为家里太有钱了,在国内得了罪,逃到卫国去。等过一段时间,他返回鲁国,在朝廷里用许多贵重的物品做贿赂,要求恢复原来的官职。 孔夫子知道这件事,就说:「像他这样买官做,那麽失去禄位的人,还不如早点穷了,来得好!」 子游听了,问道:「老师!这是什麽意思呢?」 孔夫子说:「有钱的人不讲究礼法,是一种祸殃啊!南宫敬叔由於有钱的缘故,失去他的官位,可是他仍然不肯改过,我恐怕他将来还有後患哩!」 南宫敬叔得知了孔夫子的这一番话,便立刻遵循礼法,把财产施舍掉了。(《古八德全书》第三百一十三页)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汉朝的疏广,做了太子的太傅官。他的侄儿疏受做了太子的少傅官。 过了五年後,疏广就对疏受说:「我晓得知足的人不会受耻辱,知止的人没有危险。功名成就,全身而退,才符合自然的道理!」 於是,叔侄两人立即向朝廷告病还乡。道路上挤满了送行的人,来看的人都说:「这两位做官的人,真贤良啊!」 疏广回到家以後,把金钱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熟人。有人劝他买田地房屋,疏广说:「我难道不晓得护念子孙吗?如果子孙贤良,钱财多了,会减少他们的志气。假使子孙愚笨,家里的钱财一多,反而加重他们的过失!」 当时社会上的人都很称赞他。 (评)许止净说:「疏广与萧何、范迁,为子孙设想是多麽深远啊!在人世间,因祖父遗产而受害的子孙,那里可以胜数呢?可是世间做祖父的人,偏偏想要剥夺他人的血汗和脂膏,来增加子孙的怨毒。这大概是因为过去世的冤结,所以才这麽难化解!」(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六三页) (注)太傅、少傅都是辅佐太子的官职。 那有颜面,推荐己子 北齐的崔,在朝廷里历次做到尚书官。大家都称赞他做得非常清廉公正。 当初,和士开在朝中掌握大权,想尽办法要得到社会上的名誉,所以一班做大官的人,大家替著自己的子弟求官,因此当时许多世家的後代,在京城当官。 可是崔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崔拱,一个叫崔,却都做著外任官。 崔的弟弟名叫崔廓之,很从容地对哥哥说:「你的两个儿子都长得很不错,并不是平凡的人才,为什麽不替他们在京城或省府的精华地区找官做,却让他们外任呢?」 崔说:「我们立身处世,如果用言语去荐达自己,是很羞耻的事。现在我假使推荐自己的儿子在朝中做官,那麽和荐达自身,有什麽分别呢?」 听到这番话的人,都非常赞叹和佩服他。 (评)人莫不爱自己的儿子,而当官的人尤其希望他的子女荣耀,何况当时名门世家的子孙大多在京城做官,何况崔很受文宣帝所看重,在这时候,他能清虚寡欲、明耻立身是很难得的。那些为子女和自身攀附权势,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反而显得厚脸皮了。(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百五十二页) 逆来顺受,唾面自乾 唐朝时,娄师德做了宰相,他的弟弟做了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刺史官。 娄师德问他弟弟:「荣耀太过盛,将导致别人的妒忌。你用什麽样的法子,可以避免这些祸患呢?」 弟弟说:「从此以後,虽然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一点不生气,自己擦掉就算了!」 娄师德听了,很忧愁地说:「人家之所以把口水吐在你脸上,就是对你生气的缘故。你如果把他的口水擦乾,就是违反他的意思。这可能会加重他们的怨恨。况且口水不去擦,它也会自己乾的。有人唾口水在你脸上,你应当笑著接受才好!」 狄仁杰曾经感叹地说:「娄公的德行是很盛大的。我被他包容了,可是连自己也不知道,我比他差远了!」(《唐书》娄师德传、《通监》则天纪) (评)许止净说:「圣贤论羞恶之心,例如伊尹以不能事奉尧舜为耻,颜渊以不及虞舜为耻。如果只以唾面为耻辱,而一定要想报复,便是所谓『不能忍受一朝的忿怒』,这不是圣贤教人的道理。有些史学家反而嘲笑娄公无耻,那岂不是正好相反吗?」(译自《古八德全书》第五百五十五页) 不贪虚功,以利易赏 叶是宋高宗绍兴初年的进士,在常州做知州。有人劝他把地方上赋税的盈余,献给上司,以博得上司的欢心,说不定可做一个美缺的官。 叶说:「名义上说是盈余,实际上如果不是重复(加重)的征收,那就是横暴的取了。用利去掉换奖赏,我的内心实在很羞耻!」 後来,叶做到宰相,他的为政识得大体,抑止贪图侥幸的人。 他当宰相时,穿著、饮食以及服侍他的僮仆婢妾,跟从前完全一样。他做了二十年的官,到了死的时候,只有一亩的地,由此可以晓得他生平的廉洁清白。 他死了後,被谥封「正简」。林光朝写了一首诗去哀吊他,诗中有两句话说:「传家惟俭德,无地著楼台」。大家都以为这是真实的情形。(《古八德全书》第五七一页) 勤政便民,废除苛 宋英宗的皇后高氏,日常生活很俭朴。皇帝想把她的弟弟高士林升官,高后就说:「不要为了我的缘故,违背了祖宗的法度!」於是皇上就没给她的弟弟升官。 神宗做了皇帝,尊她做皇太后。哲宗做了皇帝,又尊她做太皇太后。那时候,她就同哲宗在延和殿里,垂著帘子,在帘子里面办理国家的政事。 高后所行的政策都很好,例如:以前把民间叫来修京城的百姓,一个个都叫他们回去;减少皇城里面所用的侦探;把皇宫里奢侈无益的工作,都停止了;宫里的三十多个宫人或近侍,都放了出去;警戒朝廷里面和外边的官吏,不要用苛刻暴虐贪的手段,去对付百姓;把导洛司的物品废除;又把王安石所行的新法,叫百姓按户计著产业,替皇家养战马的事,废止或者放宽期限。这些完善的措施,都出自高后一个人的命令,没有其他大臣参与,所以百姓称她是女中的尧舜。(《古八德全书》第五○三页) 减轻赋税,百姓富裕 郑国的大夫子产增加赋税,老百姓诅咒他:「父亲死在道路上,而且尸体已经被毒蝎的尾部所刺伤。把这麽糟糕的政令颁布到全国每一个地方,国家要怎麽办呢?」 子宽把民众的怨恨告诉子产。 子产说:「这有什麽关系呢?如果能利益国家,生死又何足惜呢?我听说:行善的人不改变法度,所以才能有所济助。不可以放纵人民,法度不能改变,我的主意已经拿定了!」 郑国另一位大夫浑罕说:「子产的家族恐怕会先衰亡!君子的作法如果不太苛薄,仍然可能会产生贪得无厌的缺失。作为贪求无厌,那缺失岂不更多吗?」(译自《左传》昭四年) 子产「作丘赋」与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相类似,就是在「老百姓得到十份,国家课徵一份」这种旧制度之外,更增加赋税。 有一次,哀公想增加农田的赋税,来请教孔子。 孔子说:「减少赋税的徵收和聚,人民便会富裕!」 哀公问:「这麽一来,寡人岂不是变贫穷了吗?」 孔子答道:「施行仁政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从没有听说子女富裕而父亲贫穷的事情发生!」 季孙拜访孔子。孔子也建议他:「减轻一些税金!做各种事情和开支分配得恰当,纵使税收不多,便已经足够了。如果做事情不合礼法、没有节制,那怕增加再多的税收,也会不够用的!」 子宽把人民的毁谤告诉子产,是希望子产能改变主意,不实施重税。没想到子产无法接纳,他回答说:「行善的人不能改变法度!」他不知道加重赋税,岂能以善自居。子产说:「不可以放纵人民(让他们得逞)!」正像王安石剥夺百姓的钱财,却说:「他人所说的话不足体恤!」所以有远光的人(指浑罕)才判定子产的後代会先衰亡。 子产刚开始执政的时候,有些在乡校游学的郑国人,批评子产的政策。然明想毁掉乡学,子产告诉他:「他们批评得很好的地方,我要努力实行;他们不喜欢的地方,我要改正过来。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怎麽可以毁掉呢?我听说诚恳、公正和宽容可以减少抱怨,没有听过运用威势可以防止怨恨。如果我采用吓止的方式,就好像阻塞河川,等河堤崩溃时,必定会伤害到很多人,那时候,我便无法拯救了。不如等河川和堤防稍微泄水时,就立刻加以疏导和整治,不是轻松多了吗?」 然明听了子产这段话,十分佩服他的品行。孔子也赞美子产的仁德。没想到後来子产却悍然说:「不可放纵人民或让百姓得逞!」这跟他从前所说的话不是非常矛盾吗? 子产为政时,使都市和乡村都井然有序,朝野上下都有适当的服饰,稻田都有疆界和水道,每八家房舍便排得很整齐美观。他当了一年的宰相以後,孩童不戏弄别人,老年人不提物品。二年後,买东西不必讨价还价,或担心买贵了。三年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後,农夫不必携带锄头等田器回家。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才逝世,他死时,壮丁号哭,老人也像幼童那像啼哭,他们说:「子产离去,我们不好活了,老百姓那有依托呢?」子产逝世时,孔子哭著说:「他是古代的遗爱!」子产逝世时,郑国的农夫停耕一天,妇人把首饰和珠宝都拿了下来。(详见《左传》襄三十年、《史记》第一百一十九卷) 子产是郑国的第一贤相,因为作丘赋,增加人民的负担,终於使子孙衰亡,应验了浑罕的预言,何况才德不及子产的从政人员呢?有人说:「子皮赠送粮食给百姓,他的子孙经过很久才没落;子产增加赋税,他的子孙因此先衰亡。」这段深刻明显的因果感应事迹,希望我们大家能引以为监!(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四十六页) 第十章 心念与教化 心境观念,影响学习 心念对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影响非常大。比方说:有了信心,记忆某些事物会比较得心应手;缺乏信心,则学习的困难倍增。 在欢乐愉悦时,我们常会感到时间过得特别快;心情烦闷,便觉得度日如年。受到指责和辱骂时,常会觉得这几分钟怎麽这麽久。 现代心理学也一再强调:自我概念、兴趣、注意、动机与心向对知觉的重要性。 简静惠小姐写了一篇「大象与铁链」的文章,举了两个有趣的实例。 有一位电脑公司副总经理说:「我太太最近对佛学很有兴趣,不但自己背诵大悲咒,要我也跟著念。我认为:大悲咒这麽长背不起来,所以真的就一直不会背。可是我九岁大的儿子,每天著他妈妈念大悲咒,不到两个月却会背了。」 副总经理感到大惑不解,请教一位研究行为与策略升华的游教授。游教授笑著说:「因为你放不下父亲、大学毕业生及副总经理的习惯束缚,你的儿子没这些束缚,所以可自由自在地学习。你的潜在学习能力其实与他一样,只是你活在既定的习惯领域内,挣脱不出来!」 游教授又说了一个例子:「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小就被铁链链住,训练各种动作。等到长大,技巧成熟,放到舞台上表演,只要用一条细小的彩带拉著,它便不会乱跑了。对大象来说,它的习惯领域是:凡是绑著的线都是『铁链』,不能挣开。」(详阅一九九一年八月二十七日《自立早报》第十九版) 透过「角色扮演」、「事物拟人化」、「行为了解」、「反制约」、「思考训练」、「四念处」、「直觉与创造力的培养」等,我们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及无限的生机。 实行胎教,生子贤慧 殷朝末年,周朝的祖先王季有位王妃叫做太任,她就是周文王的母亲,也就是挚任氏的第二个女儿。她的品行端庄诚实,一切事情要合乎德的才会去做。 当她怀著文王娠的时候,眼睛不去看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去听不正当的声音,口里不肯讲傲慢的话语。不侧睡,不偏坐,甚至站立的时候,两脚也总是平平正正而不歪斜。她不吃奇怪的食物(不食邪味),不吃割得不方正的东西,也不坐在没摆正的席子里。 所以,後来生了文王,文王生下来就很聪明贤能。 君子说:「这是太任能够应用胎教的效果!」(《古八德全书》第三百零四页) 设身处地,想想孩子 小孩子顽皮,我们不要骂他,因为那可能是健康聪明的表现。过份的压抑,会妨碍他的创造力。 小孩子玩玻璃杯,不小心把杯子打破了,许多成人常会责骂孩子。事实上,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想一想,他那麽认真在学习,无意间打破玻璃杯,小手割伤流血了,受了委屈,我们还骂他、打他,这样公平合理吗? 话又说回来,教育和学习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玩耍是孩子的主要学习活动,孩子当然爱玩,而且越健康和越聪明的孩子可能玩得越起劲,弄脏衣服和弄坏玩具,那是极其自然的事!我们没有称赞他学习的精神可佳,反而责骂他,那该多麽冤枉啊! 宁可洗清一打脏衣服和重买一打玩具,也不要去抹杀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心理卫生! 积极赞美,学习认真 有一位小女孩名叫英子,功课非常优秀。母姊会时,英子的母亲到学校,教师问她:「我想你教孩子一定有什麽秘诀,不然,你的孩子上课时怎麽会那麽聚精会神、那麽积极呢?」 英子的母亲回答;「我教导孩子没什麽秘诀啊!英子的学习态度那麽认真,可能是每当她早晨上学时,我就鼓励她:「英儿!好好走啊!你就读的学校是最好的,不但老师喜欢你,同学们也都很善良,所以你是最幸福的孩子!」(《新智慧家庭教育法》第六十页) 光明话语,诱导向上 张家有两个兄弟,老大功课很差,老二聪明又英俊,他们都在同一个小学就读。 每次考完试後,老二便将一百分的试卷摊开呈送给爸爸观赏,脸上浮现胜利的微笑。老大看见这种情景,心中不是味道。他把考卷摺了又摺,摺成很小,然後偷偷地放在爸爸的茶杯下面。 父亲打开老大的试卷後,鼓励他说:「喔!已经五分了,再九十五分就满分了,你本来不是这样子,因为某种因素才如此!」 由於父亲只看到老大的光明面和优秀的本质,所以没有责备他愚笨。父亲时常鼓励和赞美老大的长处,而不挑剔他的缺点。每当老大回家,父亲便抚摸他的头,以光明的话语诱导他,以温情安慰他,老大深受感动,学业也突飞猛进了。 礼聘良师,启蒙幼童 王沂公一定要礼聘博学的善士来教导子弟。 有人问说:「孩子们只是初学,何必如此呢?」 王沂公回答:「先入为主!」 (评)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说:「古代的教师都先教人伦道理,後来记忆背诵诗词文章的习尚产生後,先王的教化便失传了。现在我们教导幼童,应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而栽培涵养的方式,则应该以咏唱诗歌来诱发他们的志向和兴趣。教导他们学习礼节,以端正威仪。读书讽诵,以开拓他们的知觉。」 近世教导幼童,每天只督促他们句读课仿,斥责他们要检点和约束行为,而不知以礼来疏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捆绑,对待他们好像囚犯,而他们也把学舍当做牢狱而不肯进入,把师长看成寇仇而不想见面。逃避掩覆以便达到嬉游的目的;设诈饰诡以放肆他顽皮庸劣的习性,偷偷做一些不高尚的事情,所以逐渐趋於下流。(《德育古监》第三十七页) 小过不教,渐成大恶 芒山有一位强盗,临刑前,他母亲来向他诀别。 强盗说:「我现在快要死了,希望能再含一下您的乳头!」 母亲便摆出一副喂奶的样子。强盗却把她的乳头咬断,血流满地,母亲当场逝世。 强盗对大众说:「我小时候无知,偷了一棵稻子和一茎菜。我母亲看了,表示高兴。於是我逐渐变成盗贼,以致今天沦落到这种地步!」 (评)这种贪小便宜的情形,时常会发生在乡下的妇女。他们的孩子多半不肖,有些幸好没变成强盗。然而,现在仍有许多富贵人家,看见孩子轻浮刻薄,就喜欢他聪明;看见孩子骄傲放纵,就称赞他有当官的模样,这些岂不是跟这位强盗的父母一样吗?诸君可以依此类推。(《德育古监》第四十四页) 处处指点,启发思惟 陈了翁每天与家人一齐吃饭,男女各坐一席。吃饱饭後,他一定举一个启发性的问题(话头),叫家人回答。 有一天,他问:「为什麽与人并坐在一起,不可以横肱呢?」 他七岁的孙女答道:「恐怕妨碍到同坐的人!」 (评)李亦人说:「凡人的日用行常及古人的单辞片语,都可能孕含某种道理。只是我们习而不察,将它视为平淡。如果为人父兄者,能处处指点,使为人子弟者,能在在思惟,道理那有不逐渐熟悉,见解不逐渐开明的呢?」(《德育古监》第三十七页) 浅显解说,切中时弊 陈几亭有一位孩子名叫略,他十二岁时问父亲说:「怎样才是孝弟呢?」 陈几亭回答:「父母的言语,逐句遵依;兄弟姊妹从不争斗,叫做孝弟。孝弟之人,自然合家喜欢!」 陈略又问:「惜福是什麽呢?」 陈几亭答道:「爱惜每一个人而不轻易怒骂他们;爱惜每一样东西而不忍心破坏,这叫做惜福。惜福之人,自然寿命延长!」 陈略又问:「怎麽才是勤学呢?」 陈几亭回答:「读书时不闲游,闲游时,经常读书,这叫做勤学。勤学之人,自然功名易就。」 (评)浅显的解说对於幼童最适宜,尤其陈几亭教训儿子的数段话,特别切中一般学习者的弊病。 精神焕散,再微小的事情也会失败;精神贯注,再钜大的事情也会成就。焕散不只是偷懒、安逸、游荡和嬉戏,例如一天之内,既要读经,又要翻阅历史,又想看小说,又想尝试各种技艺,头头涉猎,便是样样不精,这也是精神焕散。 读书不可有想要完了的心,才有此心,便会急躁,而促使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必须日积月累地下功夫,不可以悠忽懈怠,也不须急促匆忙,纵使小地方也下一番工夫,例如有两篇文章,只读了一篇,在一篇文章中猛下工夫,仔细理会,徘徊顾恋,欲罢不能。这样即使没有记性,也会记得,绝无见识的人也能理解融会贯通。 闲谈乱盖对於学业颇有害处。爱好乱盖的年轻人大都性情浮躁,没有根机。他们大多为别人或面子学习,而不是为了充实自己而脚踏实地。他们夸耀自己的记忆背诵,或者大谈臆测的见解。表面似乎聪明过人,锋辩锐利,其实胸中并没有体会,一百人当中难得有一个人成功。 现在你们读书,除了吃饭闲暇,散步片刻以外,其他时候,则应各安几席,以静观为贵,以默想为妙。遇有疑难的字义,特别放一本笔记簿,写上日期,逐时登记。饭後相对,一一参考,明白以後,随即勾去。其余未解的疑惑,等待时机,向多闻广记或贤达之士请教。这样充实进益,比聚在一起乱盖好得太多了。(《德育古监》第三十八页) 纵极愚劣,何忍鞭打 魏齐谦的儿子道让,喜欢施舍,救助贫病。说话客气而不苛刻,对於僮婢属下从不施重刑。他时常告诉家人:「这些人都长得一表人才,纵使非常愚笨顽固,只要慢慢教他道理,自然会明白体悟,那里忍心再加以鞭打呢?」(《德育古监》第四十六页) 画荻教子,勉励成器 宋朝有一位大文学家欧阳修,他的母亲郑氏生下欧阳修才四岁,丈夫就死了。家里非常贫苦,自己辛辛苦苦地做工作,才能够支付衣食等费用。 她亲自教儿子读书,家里没有纸笔,曾经在下大雪的夜里,选用荻草的梗,在地面炉灰上划作字,教儿子学著写。 郑氏常常对儿子说:「你的父亲做官的时候很廉洁,又喜欢救济贫苦,得到的薪俸虽然很少,可是总不使家里有剩下的钱财。你父亲说:『不要使钱财变成我的累!』所以你的父亲逝世後,没有积下一文钱或者置下一亩田地,给你过生活。我所以心里觉得还有点希望的就是晓得你父亲这样仁孝的行为,将来一定有很好的子孙!」 欧阳修听了母亲这一番话,感动得哭了。於是,就很用心地读书。 当欧阳修家境贫贱时,他的母亲料理家务很俭朴。等到欧阳修中了进士,渐渐地发达起来,郑氏仍旧照常,不准超过从前的老样子。 (评)「节俭刻苦才能适应患难的生活」这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後欧阳修因为直言劝谏皇上而被贬官,欧阳修的母亲谈笑自如,并且说:「你家本来就贫贱,所以我处之有素(已经习惯)了,请你安心!」後来欧阳修终於成为宋朝贤明的宰相。欧阳修的母亲教育儿子,自始至终,都以俭助廉,特别可以做後世母亲们抚养孤儿的模范。(译自《古八德全书》第四九九页) 有母如此,自然尽职 隽不疑是京兆的县尹,他处理囚犯回来时,他的母亲就问:「有没有平反的人呢?救活了多少人?」 如果隽不疑平反了许多冤狱,母亲就欣喜地微笑。如果不努力为人平反,母亲便怒而不食。 所以,隽不疑当官时,严格而不会残忍。(《德育古监》第四十三页) 治家有法,子成大儒 宋朝程●的夫人侯氏,个性谦顺柔和。虽然小事,必禀告而後才去做。治理家务方法很好,从不鞭打奴婢。有一天,她的儿子诃责奴婢,她便告诚他们说:「贵贱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啊!」 当程●发脾气时,侯氏必加以安慰,让他宽心。只有子女犯了过错,她却毫不隐藏。她经常说:「子女不肖,是因为母亲掩蔽他们的过失,而使得父亲不知情!」 後来,她两个儿子程颐和程颢,都成为大儒,地位显贵,而且配享孔庙。(《感应篇汇编》第四卷第四十七页) 因事导人,无不受化 管宁,字幼安,到了辽东时,公孙度准备了一间宾馆招待他,他没住在豪华的宾馆,而住在乡下。 邻居有牛践踏农田,管宁就牵著牛到不肥沃的草地去放牧,牛的主人看了很惭愧。 乡里中,男女共汲一井,为了争先恐後而吵架,管宁买了许多汲水器,放置在井旁,大家听了,都很後悔汲水时吵架。 如果他所居住的乡里有穷困的人,他就分舍财物救济他,对人子说孝,对人弟说悌,对人臣说忠。他的面貌很谦恭,讲话很和顺,行为和声望都是非常高尚和清白。远看以为高不可攀,等到跟他相处,便感觉他很客气。他能运用各种机会和事物来诱导人们逐渐走向善道,所以没有人不受他的感化。(《德育古监》第五十二页)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 陈实,字仲弓,处理事情非常公平。乡里的人有了争论和诉讼,都请他做裁判,陈实就晓以大义,说出对错,因为他诚恳对待每一个人,所以大家都深受感动。甚至有些人还说:「宁愿被刑罚,也不愿被陈先生说出缺点,那多难为情啊!」 有一天夜晚,一位盗贼进入陈实房间,躲在横梁上。陈实已经发现,却不揭发他。陈实把子孙叫来训话,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的人未必本来就是恶的,因为习惯成性,所以才做错事情,像梁上君子(小偷)就是了!」 盗贼大吃一惊,下来伏首认罪。陈实慢慢开导他:「我看你一表人才,不像恶人,大概是因为贫困,所以才落到这种地步。只要你好好克制自己,改过向善,前程未可限量!」 说完,陈实就送他二疋丝绢,勉励他回家後重新开始。从此以後,乡里中就没有盗贼了!(《德育古监》第五十四页) 深受感动,竟成孝子 仇览,字季智,是汉蒲的亭长。 陈元单独跟他母亲居住,可是母亲来拜访仇览,控告陈元不孝。 仇览很惊讶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住处,发现屋子整理得不错,下田耕作的时间也从不荒废,他不是恶人,只是教化不够而已!您从前辛辛苦苦地守寡和工作养活孤儿,怎麽现在由於一时的忿怒,却想使自己的儿子蒙受不义不孝的声名呢?」 陈母听了仇览的话,感动得痛哭流涕。 仇览便亲自到陈元家,跟他们母子小喝两杯,并且说明人伦和孝行的道理,并以吉凶祸福的例子来譬喻。後来,陈元居然变成一位孝子。 (评)仇览为陈元惜身名,又为他母亲惜恩谊,有这种恻隐和至诚的心,他们母子怎麽会不受感化呢?(《德育古监》第五十四页) 赠予首饰,偷儿向善 庄襄公刘的祖父名叫仲辅,从小就很有仁爱和宽恕的心。 他结婚当天的夜晚,家境还相当贫穷,有一位小偷溜进他的房间,他惊讶地发现:这位小偷却是熟人。 刘仲辅说:「是你吗?我想你是因为贫困才出来偷东西!」 刘仲辅挑了数款妻子的首饰赠送他,请他回去,并且告诉他:「我永远不会说出这件事!」 後来,他夫人问他,他回答:「我已经答应不说了,你怎麽再问我?」 等到刘仲辅逝世後,族里有一个人穿著丧服,以头触碰棺木,哭得极为悲伤。有人怀疑他从前是小偷,现在已经改过向善了,因为惭愧而悔改。 仲辅因为孙子的显贵而被追封,後代不断有子孙考取功名,为民服务。(《德育古监》第五十四页) 温情感化,不用责备 陈世恩是夏邑人,在明神宗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 他有三兄弟,大哥被推举为孝廉,他自己排行老二,弟弟年纪还轻,喜欢游玩,时常早出晚归。 大哥严厉地责备和限制三弟,三弟的行为仍然没有改正。世恩告诉大哥:「你这麽做,凭白损伤兄弟的情感,没什麽益处!」 世恩换了一个方式,每天夜晚都在门外等候三弟回来,等待三弟进门,他才关上门,并且客气地问候三弟:「天气这麽冷,你肚子饿了吗?」 经过几天以後,三弟心生悔悟,从此以後,天黑以前就回家了。 陈世恩当了大官以後,大哥已经逝世了。大哥的侧室的弟弟,名叫吴三,来探望他姊姊,穿著相当邋遢。陈世恩邀请他对坐而食。三弟从外面回家,询问二哥说:「他在别地方吃饭就行了,为何一定要坐在贵宾的位子呢?」 陈世恩回答:「庶嫂没有子女,年轻时就为哥哥守寡,我不但感谢、尊敬她,甚至对她弟弟也是如此。我与他对坐而食有什麽不妥或妨碍呢?」 三弟听二哥的答话,深感佩服。 陈世恩的两位儿子,後来也都考中进士。(《感应篇注训证》第六十三页) 恶劣环境,展现才华 去年十一月,我带师范学院的毕业班学生去参观台中市的笃行国民小学。陈辉煌校长勉励参观的学生说:「一般学生大多希望毕业後,能分发到明星学校去,明星学校已经表现非常好,守成都不容易了,更不必谈到革新和进步。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分发到比较差的学校,不一定就不好,因为它没有上轨道,所以你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但可以伸展你们的抱负和创造力,而且进步也会相当显著,所以如果你们被分发到较差的学校,千万不要气馁!当初我到黎明国小时,一切设备很简陋,我仍努力办学,後来因为建树不错,而被调来台中市。」 当时,我心里想:学医的人多半想在大城市开业赚大钱,可是史怀哲却深入蛮荒,到非洲去为土著治病,难怪他会获得诺贝尔奖,而备受举世推崇。如果我们有悲天悯人的胸襟和观照实相的智慧,则服务苦难的众生和从事辛苦的工作时,我们便能甘之如饴,处之泰然。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十月二十七日早晨,我率领师范学院同学到省立台南启智学校参观教学观摩。在开幕典礼中,郑校长致词非常幽默风趣,赢得全体与会人员喝。他说:「有的人患得患失,对於胜负、输赢经常耿耿於怀。有的人看淡得失,很少跟别人计较。有的人无得无失,超然物外,忘却荣辱。本校的学生虽然智商不高,但是他们很少愁眉苦脸,个个眉开眼笑。他们猜拳时,脸总是朝向另一边,不去看谁输谁赢。那种不计得失的态度,真令人羡慕!我们常看他们好的一面,自然会产生爱心。如果我们失望,他们便绝望了!」言下之意,好像在鼓励我们对特殊儿童要多付出关爱,而不计报酬。因为要整个社会美好,也要他们美好才行! 接纳孩子,表示关爱 每一个人都盼望被人了解,而且对於关怀和喜爱自己的人,会表现顺从的倾向,同时也愿意被同化。 根据这个原理,能发展出一种「回声问答法」。它从不做强制的指示或说教,而是先接受对方,以对方的感觉来做教育的基础或前题,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以诱导的方式来表现我们的爱心和善意。 例如:有一天,东京生命学园幼儿班的讲师福田正枝先生,正要带学童去附近的东乡寺参拜,因为那一天正好是郊外辅导的日子。 当一切都准备好,正要出门时,三岁的小强却突然说:「我不要去!」 福田老师对小强笑眯眯地说:「小强不要去!不去东乡寺拜拜,不想去!」 他反覆说了几次後,就牵著小强的手,走出大门,并且说:「好了,我要出发了!」 小强若无其事,乖乖地站进队伍里,很高兴和大伙一起走了。一路上有说有唱地到达目的地。 拜拜完毕要吃点心时,小华又说:「我不想吃点心!」把脸转向另一边,表现拒绝吃的样子。 福田老师说:「小华不想吃点心,不吃点心,不要吃点心!」 他温柔地讲几遍後,再把点心放在小华面前。然後说:「喔!点心给你!」 结果小华马上接受,而且还高兴地笑了。 当小孩子哭了,大人在旁边说了一大箩筐的好话,要他停止哭泣是不太可能的。这时候,不妨对他说:「小丹很伤心、很爱哭、很悲哀,所以要哭。啊!啊!」跟他哭了几声,孩子的哭声多半都会自动停止。 东京的另一位老师也说出类似的体验: 小刚是智力迟缓的问题学生。有一天,他爬上校园的树。 很多人看了都说:「危险啊!快下来,赶快下来!」 可是叫了半天,小刚也不肯下来。 那位老师正好走过,看见这种情况,便停下来,对树上的小刚说:「小刚!不错嘛!那麽会爬树,好棒!再爬高一点,再高一点!」 结果,小刚笑嘻嘻地滑落下来。更不可思议地是│他从此再也不爬被禁止的树了。(《白鸽子月刊》第七十二辑第十八页) 给予温情,孩童易教 感觉到温暖的孩子,不会闹情绪。对情感满足的孩子,会表现懂事、负责、乖顺、活泼、情绪稳定,而且不会哭闹。 有两个兄弟同时念幼稚园,大哥名叫小俊,比弟弟大十一个月。小俊很粘妈妈,只要看不到母亲,便会哭个不停。 教师要求孩子的妈妈说:「以後任何集合或团体游戏,您全部自动靠近小俊的身边,几次以後,半途要对小俊说:『小俊!妈妈现在要到弟弟的班上去!』然後大大方方地离开,去了一会儿,很快再自动回到他身边!」 这样实行几次以後,小俊果然变了。他不但活泼起来,有笑声,也不哭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 老张有一位独生女,由於他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一回到家里,这个掌上明珠就马上粘住他。「爸爸!爸爸!」叫个不停。跟前跟後让爸爸烦死了。 老张只好不停地说:「走开!走开!到那边去玩!」 可是,小女孩走开几秒钟,又回来粘住爸爸。 有一天,老张变了另一个法子。一回到家,没有让女儿先喊,他就先叫:「小乖乖在那里啊?快来让我抱抱!」然後,紧紧地搂著女儿。 被爸爸抱在怀里的女儿一会儿便满足了。她说:「爸爸好了!我要下来!」 这样每次回到家,老张都先自动拥抱女儿。经过一段时间,抱在怀里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有一天,老张回家时,再喊著:「小乖乖,快来││」 话还没说完,女儿站在老远的地方,不想过来,笑嘻嘻地说:「爸爸!我好了!不要抱了,不要了!」 从此以後,她再也不粘爸爸了。 耶稣基督有一句名言:「有人要内衣,你就把外套也脱给他!倘若要求你走一里,你就陪他走两里路吧!」(张云霞译自《生命的教育》一九八七年六月号《白鸽子月刊》第七十二辑第二十一页) 因时因地,观机逗教 谷口雅春所写的「生命实相」,这部书的第二十五卷,描述到「无轨道的教育法」。它又被称「不执著的开放教育」或「不按牌理出牌的教育法」,有时甚至是一种「与常识相反的教育法」。因为生长之家的教育,本来就没有什麽特别型态,随著不同的人、时、地,便有各种千差万别的教育法。 北海道的远轻町郊外,有一所为问题少年施设的教护家庭式学校。 一位少年,由於在火车上扒了八个怀表,被抓进学校接受感化教育。 校长品川义介先生向这位少年打招呼:「嗨!听说你是扒手名人,这是了不起的本事哪!可否表演给我看看呢?」 少年困窘地说:「要在不知不觉时,拿走人家的东西,才叫做『扒手』。那有在大家眼睁睁之下,叫我试验给你看的呢?这我可做不来啊!」 他说著说著,突然握著拳头,朝著校长的肚脐边重重地打了拳。 这意想不到的举动,让校长分了心。就在这一刹那,校长裤袋的怀表不翼而飞了。 校长啧啧称奇,叹赏不已。他对这位少年的绝技,表示相当尊重,连半句指责的话都没有说。 半年後,这位少年脱胎换骨,恢复本来的善良。而且从这个学校毕业後,当了金库的安全人员。 在「生命实相」的第二十五卷,还叙述了:受到停学处分,好斗打架的胆大少年,被人肯定了他的勇敢与负责心态後,变成大家赞美的好孩子。另外还有把全部财产都输光的老赌鬼,回到家里,妻子没有半句怨言,安静地拿出五百两银子的私房钱,鼓励丈夫再去捞本,同时也准备等著当叫化子。但赌鬼并没有去赌场捞本,而是认真地去干活,果然也把财产赚回来。 其他像戒掉爱喝酒、抽烟的事例,其原理也是相同的。(《白鸽子月刊》第二十页) 气氛愉快,学习省力 强迫孩子去读书或催他做功课,容易使他对书本和课业感到厌烦,而且成效不大。最好能布置爱好读书的情境和气氛,使孩子自然对读书感兴趣。 比方说:有些父母对於电视连续剧十分热衷,他自己看著电视,而却口口声声催著孩子:「去读书!赶快去读书!」这种没有读书气氛的学习,是难以持久的。 尤其对於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当他在读书或写功课时,家长最好能陪在孩子旁边看自己的报章杂志、小说散文,或者编织毛线、缝补衣服。使他在读书或写功课时,能感觉到温馨,而不孤单。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说出答案。以亲切的口吻激励他尝试动动脑筋:「如何才能得到答案呢?」家长可以指示他怎麽查阅字典、辞典、小百科(为儿童设计的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或者去图书馆或书局寻找相关资料,以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万一,孩子答案说错了,绝对不可骂他或侮辱他,要耐心地诱导他。因为错误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如果您很容易因为孩子的错误而大发脾气,请您细心体会英国数学家索倚尔(WSawyer)的这句名言:.「数学也是如此,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习思考答案,错了,再改。一开始就想没有错误是行不通的。有错误才是没有阻碍的通路!」(光永贞夫:《家庭温习功课一百个要点》第二十页到二十三页) 顺性诱导,势必有成 有许多家长为孩子热衷某一件事物而感到耽心,他们怕孩子对课外东西太沈迷,会影响到课业。因此他们想禁止孩子的兴趣。 其实,教育的秘诀就是在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孩子的兴趣不但不会成为学习的阻力,反而会成为学习的助力。 对於某一件事物十分热衷,不但是聪明的象徵,而且有兴趣和理想的孩子往往是不会变坏的。所以我们要从孩子的兴趣去启发其他学习,而不是加以禁止和抹煞。 例如:有个小学五年级的小朋友一天到晚都非常喜欢打棒球,他妈妈担心影响功课和前途,想请老师禁止他打球,特地跑来请教儿童教育专家光永贞夫。 光永贞夫告诉这位妈妈:「给孩子一个梦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他在梦里拥有自己的尊严和希望,而且希望可以灌溉天份,把他的才能发展出来。日本的名画家雪舟,小时候被父母送去寺里当小沙弥,因为不做事而爱画图,而被住持罚站。到了傍晚,住持才想到雪舟还站在大殿,他走到大殿,看见雪舟的脚前有一只张开嘴巴的老鼠。住持吓了一跳,走近仔细一看,发现那只老鼠原来是雪舟用滴在地上的泪水画成的,而且他还是用脚指画成的。多麽了不起啊!我们应尽可能把现实牵连到孩子的梦中,让他的梦能显现在生活中,他便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在充满快乐的希望中,尽力而为,这种学习将是事半功倍的。 现代的孩子很可怜,被功课和分数逼得没有梦想。从前的孩子只要被问及:『你将来想做什麽?』他总是会很快地回答要做什麽。你问现代的孩子同样的问题,他不是回答『不知道!』就是说:『要考第一名!』儿童心理医师强调:得了心理疾病的孩子,全部都是对将来没有梦想的。请你给令郎一个美丽的梦,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孩子!」 这位妈妈回去後,看见孩子从外面打棒球回来,满身泥灰,便笑著对他说: 「累了吗?你这麽喜欢打棒球,将来想当什麽啊?」 孩子答道:「当然是当职业棒球选手!」 妈妈说:「当上职业球员,会到夏威夷、纽约、伦敦、巴黎等地比赛。不学好英语,似乎恐怕不太方便吧?万一有什麽欢迎会要你致词,你才不会像哑巴啊!阅读外国史地对你了解比赛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会有帮助!甚至像投球、打球、接球恐怕多少和数理、力学也有点关系,不过不急,先吃些点心,洗个热水澡再说吧!」 她的孩子因为母亲这番话而激起读书的志趣。从此以後,他上课时认真听讲,放学或下课後才拼命打球,晚上专心读书。 後来,他没当职业棒球选手,因为他发现读书比棒球更使他著迷,现在他正在某大学研究院深造。(《如何诱导孩子读书》第六十九页至七十二页) 对於喜欢遥控飞机的孩子来说,欣赏和绘画美观的图形跟美术的涵养有关。飞机的流线型结构和风阻系数跟物理力学有关,飞机材质的轻重、耐用与材料学有关,飞机的演进发展与历史有关,摇控装置与电学有关,我们可以引导喜欢玩摇控飞机的孩子,学习美术、力学、材料学、历史、电学等学科。 对於迷上水中马达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把船设计得更美观一点,也许利用数学方法,用尺量一下船身长度,然後在甲板上放置一些装备,可能会更好玩!小孩子对有兴趣的东西,学习效果非常好,在玩的过程中,能养成不马虎的态度和数学的精确观念。(光永贞夫:《家庭温习功一百个要点》第二十六至二十七页) 表面言教,何如身教 谢安的夫人教导孩子,问谢安说:「怎麽从来没有见到你教孩子呢?」 谢安答道:「我时常都在教导孩子!」(《世说新语》第一篇第二十五则) 留心教人,乃大阴德 从前,有一位书生赴省城考试,文章写得相当满意。考完试後,他拜访一位住在寺里的神相士,问他考得如何,神相士摇头而不作答。放榜後,他果然名落孙山。 他找神相士寻问终身吉凶,神相士说:「以你的骨相来看,我不敢说你会得到什麽。不如种大阴德,或许可以挽回造化!」 那位书生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想:「我只是一个穷书生,怎麽救济别人呢?但是我看现在为人师表的人,时常误人子弟,希望我从今天开始能留心教导学生做人的道理,以积阴德!」 後来,他又去应试,拜访那位神相士,询问结果,神相士说:「你的骨相完全改变了!」 放榜後,他果然考取了。留心教人乃是莫大的阴德,难怪上苍会加惠於他。 (评)有一位朋友告诉我:「骗人的钱财,叫做拐。偷人的钱财,叫做贼。抢劫人的钱财,叫做盗。这三种人,阳世的律法如果责罚不够,阴间必会加重惩罚。教师接受别人的束修,又享受他人的款待,而误人子弟,比前面那三种人有什麽不同呢?」 我回答:「前面那三种人专门攫取别人的钱财,对人实在没有其他损害。为人师表而误人子弟不但攫取钱财,还兼损人。既然如此,官府为什麽不将他们绳之於法呢?这因为尊师重道是我们立国的好传统,所以以贤人君子的礼节来优容他,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把自己看成贤人君子般去负起责任。盼望当教师的人好自为之!」(《德育古监》第五十七页) 结论 本书的主旨在探讨心念与人生各种境遇的关系。心念不但会影响健康、寿命、苦乐、命运、风水、面相、徵兆、梦境、鬼神、功名、前程、官禄、婚姻、子孙、人缘、物感(动物的感恩与回报)、财富、灾难、业报、轮回、人格、改过、修行、智慧、德性、教化等,而且是苦乐、美丑、善恶、损益与祸福的根源。 透过本书各章的实例,我们了解到几个事实: 一、心念是万法的根本。宇宙中的森罗万象无不是从心念变现。一切事物也都随著心念而改变。 二、心本来是清净的,因为动了念头,才有善恶的分别。起初只不过是动一个念头做一件事情,由於日积月累才有好人与坏人的差别,而他们所得的吉凶祸福,完全决定於一念之间。 三、吉凶祸福本来没有一定的门路,因为心念的善恶而感召不同的果报。行善自然得乐,造恶自然受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四、吉凶祸福经常是相倚相伏或相辅相成的。祸能生福,也能再招祸。福能生祸,也能再培福。通常有下面这四种情形: 祸能生福乃是因为处在危险或苦恼的情境中,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逆来顺受而不怨天尤人。把不如意的现象或人物当做逆增上缘,心怀感谢和欢喜地接受各种磨练与试探,在逆境中学习和成长。 福能生祸乃是因为在顺利和快乐的情境中,不明白众缘和合的道理,把成功完全归因於自己,而产生骄傲、怠慢、轻视或侮辱别人的现象,并过著放逸及奢靡的生活。 祸再生祸乃是因为在逆境中,不知自我反省,时常哀声叹气,抱怨他人,破口大骂,或者乾脆以狠毒奸诈的手段,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和伤天害理的事,无形中正又害了自己。 福再生福乃是因为在顺境和得意时,能够恭敬而不放逸、谦逊而不骄傲、节俭而不奢侈、施舍而不求名利。将成功归因於他人,将荣耀分享大众,取之於社会,用之於社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富贵而贡高我慢。 五、吉凶祸福的变化是微细而不易察觉的。所以古人说:「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密移,迷者罔觉。」(《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九页) 六、人非圣贤,谁能没有妄念?我们的妄念可以分为三种: 有关过去的妄想-追忆多年前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及种种闲情。 有关现在的妄想-事到眼前,可以顺应,却仍然畏首畏尾,犹豫不决。 有关未来的妄想-期望将来荣华富贵,子孙发达,以及各种不一定能成功、不一定能得到的事物。 这三种妄想,有时候生起,有时候消灭,叫做虚幻的心。随著虚幻的心念生活,叫做「迷惑」。 观照生灭的心念,明白它是虚妄的,随念斩断胡思妄想,叫做「觉悟」。 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果我们心量大如虚空,烦恼怎麽落脚呢?(《感应篇汇编》第一卷第十一页) 七、一般人都把重点放在现象与结果,因此看见凶祸就想躲避,看见吉福就立刻追求,做起事来,常考虑到名利和回报。 圣贤把重点放在原因及心念,时常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心念是行为和吉凶祸福的根本,有了清净和善良的心念,自然会感应平安、幸福和吉祥的果报。不因祈福避祸,而後才止恶行善。 所以说:「凡夫畏惧受到不好的果报,贤人害怕造作不好的业因。」 八、人是业报的挑夫,因为他总是在不断地进行著「惑、业、果」这三部曲。换句话说,人之所以不能解脱,乃是「起惑」、「造业」和「受报」循环不已。 所以,要不受苦报就得先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就必须心不迷惑。深信因果和了解事理,自然心不迷惑。 深信因果可以使一个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甚至当他遇到逆境时,也不会怨天尤人。比方说:在别人欠钱不还时,如果我们明白这可能是前世的业报,因为我们前世欠他钱,所以他今生才会借钱不还,他不还钱,债务就扯平了。越早偿还债务愈好,免得将来连本带利,又增加许多利息负担。所以有宿命通的人,酬报和受苦时,不会生起怨恨心。 了解事理可以让我们知道每一位众生都有清净光明的本性,他们现在的缺失和污点只是表面一种幻相而已。看见众生清净光明的本体,可以使我们产生民胞物与的欢喜心,当我们行善帮助众生时,比较不会产生傲慢。行善时不执著我相、名利、功德或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