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的“二仙”是哪二仙? ●金代梳妆楼为何“罕见”? ●庙内还有“森林保护法”?
在晋东南地区,一直流传着因孝道成仙的“真泽二仙”的传说,二仙庙随之星罗棋布。岁月流逝,二仙庙不复当年之盛,但晋城境内现存的二仙庙仍为数不少,仅陵川县就有小会岭、西溪和南神头三座。其中,立庙至少有千年的西溪二仙庙,是晋城乃至晋东南地区创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的一座。 6月20日,带着满腹好奇,记者驱车60多公里,从晋城市区赶往位于陵川县城西南约4公里的崇文镇岭常村,探访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溪二仙庙。
身处沟底风光秀丽 从晋城一路驶来,临近陵川县城时,发现通往西南方向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上山的水泥路,另一条是平坦柏油路。路边没有标志牌,哪条路前往西溪二仙庙呢? “这条就是去二仙庙的,一直顶到头就到了!”一名路经的村民指向柏油路,“这是专门为二仙庙修的。” 驾车仅行驶了二三百米,原本平坦的路面就变成蜿蜒的下坡路。约四公里之后,迎面群山环抱,青松古柏掩映之中,一座建筑错落有致的古庙宇尽收眼底。 居高临下站在入口处,眼前的山门东西两端设有侧门,上各有耳房,面阔三间的戏楼端坐山门的中门之上。到一般寺庙是“拾阶而上”,此处却要靠近中门“顺阶而下”,才能来到戏楼下。 坐北朝南的二仙庙面朝栖凤山,寺院后殿有从西而来的溪水环绕流过,“西溪”即由此而来。隔溪,二仙庙又与虎头山相望。二仙庙文管所所长张文峰虽然今年才32岁,可谈起二仙庙奇特的选址却头头是道,“古人建庙讲究选有山有水之处,西溪二仙庙群山拱翠,细水长流,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他环顾四周,“像这样建在山沟底的庙宇,在国内还是很少见的。”由于此处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民国以前的数个朝代,陵川人就总结出“西溪春色”这一景。据介绍,相比别的二仙庙,来这处二仙庙拜佛的香客格外多。 从前殿两侧往前至山门的众多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山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而前殿重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清乾隆年间重修。历朝历代的修缮,才有了二仙庙现有的规模。二仙庙前殿面宽进深均为三间,殿顶为单檐歇山式。前殿内设有座玲珑剔透、做工极为精美的木雕神龛,殿前由十根石柱支撑的卷棚歇山式献亭,面阔三间,其斗拱及檐柱盘龙凤舞,外形争芳斗艳。 鲜见的金代梳妆楼 在张文峰看来,欣赏二仙庙的精华,最好从后往前看。绕过前殿,来到二仙庙后殿,张文峰介绍,西溪二仙庙的最精华部分,就是后殿及分立东西两侧的梳妆楼。 后殿位于整个庙宇中轴线的末端,殿内供奉的二仙塑像为后人添置。殿两侧各有一偏殿,而偏殿前还有两座很小的垛殿。殿建于高约1米的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五铺作斗拱,琴面式单下昂单檐歇山式屋顶,灰色筒瓦铺制。这座典型的金代大殿建筑屋顶上,饰有琉璃脊兽,琉璃构件做工精细,称得上是琉璃艺术精品。“通常在庙宇里,很少修建梳妆楼。”张文峰说。在晋城,宋金时期建筑并不少见,“但同时期的楼阁却很是稀罕。”分列后殿两侧的东西两座梳妆楼,均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是当地百姓为‘二仙’所修,一人一座。顾名思义,供二仙梳妆打扮之用。”东梳妆楼为重檐九脊顶,平面三间呈正方形,二层用斗拱支出平座,平座与柱头用四铺作斗拱,做法大方简洁,造型优美舒展,是金代楼阁式建筑中的上乘之作。西梳妆楼虽经民国年间重修,但也基本保留着金代楼阁形制。 一般来讲,一座金代建筑就足以被确定为“国保”,而西溪二仙庙内,三座金代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已极为罕见。“金代建筑数量多,保存基本完好,是西溪二仙庙被列为‘国保’的关键。”张文峰说,尤其是其东西梳妆楼,是晋城最早的楼阁式建筑,被有关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 梳妆楼平时并不对游客开放。“这两座金代遗构经多次翻修,主体框架保留了金代用材,整体略小于后殿,但做法非常考究,是陵川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张文峰说,1992年,因为地基下陷,楼体倾斜,省文物部门曾对东梳妆楼落架大修。 “二仙情结”根深蒂固 在当地,“二仙”的故事源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二仙文化’。它的实质,其实就是中国的孝道文化,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张文峰说。 传说中的“二仙”,是晋朝时人,出生在陵川,后随父母迁居于壶关紫团山下的一个小山村。“二仙”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姊妹,名字已失传。姐妹俩七岁始说话,但聪慧异常,颖悟非凡,言出有章,事事通情达理。对这般聪敏的女儿,父母当然十分钟爱。谁料亲母不幸早逝,继母李氏对尚在幼年的一对女儿视作眼中钉。但面对继母的百般虐待,二女也从不违背其愿,尽心去完成所交之事。传说中,这种侍母的孝心,使天神格外垂怜,在一片仙乐声中,二女飘然成仙。二女成仙后,对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怀,几乎有求必应,老百姓感恩戴德,便到处修庙立像奉祀。“其实人们信奉‘二仙’,也是想通过她成仙的过程,来教化人们从善、孝顺。”张文峰说。 西溪二仙庙创建年代不详。当地流传,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在一次宋朝对西夏用兵的战争中,宋军粮草断绝。千钧一发之际,被困军队被两个身着红衣、脚穿绣花鞋的妙龄女子所救。经过一番访问考证,朝廷访得两个女子是“二仙”变成的凡妇,宋徽宗便将姊妹二人分别封为冲惠真人、冲淑真人,并赐庙号为“真泽”,因此西溪二仙庙也被称为“西溪真泽宫。”有关“二仙”的传说,不仅作为史实记载下来,而且还见之于碑记和县志,其中“二仙”犒军还被载入正史《资治通鉴》。 在后殿前,最早的一块碑,是刻于“金大定五年(1165年)二十有八日”的《重修真泽二仙庙碑》,为金代状元赵安时撰文,至今保存完好。赵安时的碑刻不仅完整记载了“二仙”成仙的故事,而且在不经意间“透露”了西溪二仙庙的创建年代——“偶见二仙墨碑乃唐乾宁年间进士张瑜所撰。”碑文开头寥寥数字,将西溪二仙庙的历史追溯到唐乾宁时期。“乾宁”为唐昭宗(894年-898年)年号,由此可见西溪二仙庙早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元好问曾“到此一游” 西溪二仙庙的另外“一绝”,就是庙宇内的27通大小碑刻。由于西溪风景迷人,历代文人墨客曾在此写下许多赞美的千古佳作。 在前殿台基的后墙,立有“元好问诗碑简介”的牌子。这位生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的金元两代文坛巨匠,曾随时任陵川县令的父亲元格客居陵川。“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给西溪二仙庙留下这首七言绝句时,元好问才14岁。 这首诗被刻于一块落款为“大元延佑四年五月(公元1318年)”的石碑上。很显然,这块诗碑是在元好问去世61年后被有心者刻在石碑上,流传至今。“可能是庙里觉得,当时只有14岁的元好问名气还不算大吧!”张文峰开玩笑说,“他的这首诗,估计在当时来看,也就是类似现在的‘到此一游’吧!”“你知道国内最早的‘森林保护法’在哪里吗?”张文峰冷不丁的一句发问,让记者感到有些疑惑。他将记者领至山门前,只见一块方形石碑镶嵌在东面的一堵墙上。 这块题头为“陵川县为禁约事照得本县二仙尊神”的石碑上写着:“南山岭新长小松树,多有邻近无知愚民,专一彼牧牛羊马骡头畜吃踏作践不堪。又令男妇推称喂蚕,砍伐明条致伤大树欺神毁坏深可痛恨。拟合出示严禁为北示,仰各村人等知悉:敢有仍前作践树木者,许后开管地方小甲人等,郎便锁拿送县,以凭枷号重处,决不轻贯头至碑者。”碑为“明万历乙酉壬午月立石”,落款有“督工神首”“化绿人”“庙主”及“本县玉工”等13人的姓名,其中的7名田姓者,似乎为祖孙三代。“西溪二仙庙周围植被之所以能保持得如此好,与周围历代村民的保护意识密不可分。”张文峰笑着说:“有人考证,这算是国内最早的&ls
quo;森林保护法’,功不可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