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綿陰雨兩人行,奈何天不淋一人」一個涼風習習的下午,禪師帶領一群新進寺廟的小徒弟們在樹蔭下聆聽有關禪學的思想。
小師弟說:「因為他們其中有一個人沒有拿雨傘。」小胖師弟說:「這場雨應該是局部陣雨。」「我想…可能是有一…個走在屋簷下,
一個走在…外面的關係吧。」小結巴師弟說。
「為什麼你們都只想到『不淋一人』,只有淋到一個人呢?『不淋一人』指的是『淋兩人』,也就是兩個人都淋到雨啊。
太執著於一個想法,就會忽略事物的另外一面。就像你們都覺得小結巴師弟說話很慢,可是你們當中誰知道他寫字速度既快且字體工整呢?
文字雖然表達出真理,可是真理卻不在字面上,只專注在文字上哪能參透真理。」
罗汉桂琛禅师见行脚僧。
举拂子曰:“还会么?”
曰:“谢和尚慈悲示学人。”
师曰:“见我竖拂子,便道示学人,汝每日见山见水,可不示汝?”
又见僧来,举拂子,其僧赞叹礼拜。
师曰:“见我竖拂子,便礼拜赞叹,那里扫地竖起扫帚,为什么不赞叹?”
隐峰禅师一日推土车次,马祖道一大师展其脚在路上坐。
师云:“请师收足。”
大师云:“已展不缩。”
师云:“已进不退。”乃推车碾过。
大师脚损归法堂,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师便出,于大师前引颈,大师乃置斧。
惠能当初见五祖的时候,五祖弘忍大师第一句就问他:“你从那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就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就因为这一段重要的对话,惠能受到五祖弘忍特别的器重,并且传授衣钵。 以后,六祖惠能大师也常以同样的问话,摄受了许多门徒弟子。以下举四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一、神会大师亲近六祖,六祖问他:“你从那里来?”
神会回答说:“我不从那里来。”
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赏识。
二 、南岳怀让禅师于二十三岁时参访六祖,六祖一样的问他:“你从那里来?”
“我从安和尚那里来。”六祖又问:
“什么东西把你带来?”
怀让禅师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开悟。
三、青原行思禅师,初到曹溪之时,六祖也这样问他:“你做过什么事才来这里?”
行思禅师回答他说:“圣谛亦不为。”意思是说成佛做祖我都不要,还要做什么?这句话也大受六祖的器重。
四 、做过唐代国师的南阳慧忠禅师,初来参学时,六祖问他说:“你从那里来?”
慧忠回答说:“我从近处来。”
由于过去五祖问他:“你从那里来?”因而开启六祖入道的因缘,所以六祖以后接引参禅的人也都以“你从那里来?”来启发对方、考验对方,要对方对自己生命最根本的来处提起疑情,深入去探究真象。提起疑情是禅宗接机时常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一个接连一个的问答之中,禅者终于返照自性,认识到自己本来面目。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