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看看吧。我们的方式可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如果这颗心没有受到照顾,如果没有用正见来训练或培育品格,它会变得非常麻烦而难以处理。
心是什么?心并不真的是什么东西,依照传统上的说法,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那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下这个时刻就有心——当我正在对你们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你们知道我在说些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做心
心并没有任何的自我或实体,也无任何的相状,它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如果我们能教导这颗心拥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出现,它将能平静自在。
当心和它的对象两者互相接触时,会升起感觉。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觉,有些是坏的感觉;有些是冷的感觉,有些是热的感觉。各式各样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坐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升起的基础。心理训练必须在四威仪中练习,不只是坐着、站着、走着,躺着的时候也都要练习。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如何?而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心是快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而当心宁静时,智慧就会升起。
心是个常变化的东西;身也是变迁不定的。它们同样都是无常,都是痛苦的来源,都是无我。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众生,也不是个人,也不是自我、灵魂、我们、他们。它们仅仅是元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而已!
为了能修习他的教法,佛陀教导我们住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以便能练习收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这是基础,因为六根是一切事物生起之处,而且就仅在这些地方。因此,我们收摄六根就是为了能够了解一切事物在六根生起的情况。一切的善、恶都经由六根生起,它们是身体里主要的机能。眼在于看,耳在于听,鼻在于法的升起。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所要做的是这些点上建立起我们的修行。
如果你想去寻找佛法,那与森林、山或洞穴都无关,它只能在心中找到。
如果在你的心里,你尝到了真理的滋味、法的滋味、那么你会与其他的任何人合而为一。你们会变成大家族一般,在那儿,人与人之间没有了障碍、没有了差异,因为你已尝到了与所有人一致的心之本质。
大部分的人仍然不知道佛法修习的核心,他们认为行禅、坐禅和听闻佛法就是修行。那也没错,但这些仍只是修行的外在形式,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当人们说到我们不喜欢的事时,憎恨之心就会升起,假使他们说的是我们喜欢的事,我们便会经验到愉快——这就是修行所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呢?这是个重要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一味的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不断地那样修行下去,那么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永远见不到佛法,一切都将会是白费功夫。当快乐和痛苦升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它们之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
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我们透过智慧,哪里就有宁静!
无论是站着、走着,或是坐着,都是我们能够学习周遭事物的时候,我们在自然的状况下学习。无论是色、声、香、味触,或法,我们都应从中学习。
一位有智慧的人会对色、声、香、味、触、法作全盘的思考,在这真实的修行中,纯熟的修习者将能到达心无一物。
在说法的时候,真正的法师是不会仅从记忆中的知识来开示的,他会说真理!世俗人通常会凭着记忆中的知识演说,而且以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自己,真正的比丘是不会那样做的,他说的是真理——事物的本然。
甚至今天的比丘也象那样。我曾经听过他们中有人说:“我出家不是为了修行,只是为了读书!”讲这种话的人,断绝了佛法修习之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一切都到了绝路!当他们成了老师之后,他们只会以记忆中的知识来教导:也许他们是在说一件事,心却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他们只是凭着记忆来教导,而不教导如何去揭露真理。
这个时代,人们想得太多,有过多的事物让他们感到兴趣,但却没有一样能够有所成就。
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
佛法的价值,并不能从书里告诉我们的种种中去发现,那只是佛法表面的样子,而不是从我们内心深处生起的知识。如果我们有极深的了解,便能觉悟自己的心,进而见到真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信息来源:摘自《育僧苑》)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