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七

发布时间:2019-06-26 09:09:46作者:心经原文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七     池九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五人非器(出华严经?)

谓此五人皆非受道之器也。

【一无信非器】谓有众生溺于邪见闻于大经而生疑谤堕诸恶道是为无信非器。

【二违真非器】谓有众生心自违真逐妄依傍经法以求名利不净说法集诸邪行是为违真非器。

【三乖实非器】谓有众生乖于实道多无正见但依言取文随声取义超情至理不入于心是为乖实非器(超情至理者谓超越情量至极之理也)。

【四狭劣非器】华严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座如聋如瞽是为狭劣非器(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随宗所修行布行位权小之法不信圆融具德之道是为守权非器(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共教者三乘共学般若之教也随宗者随三乘所宗之法也行布行位者谓行列排布行位之次第也)。

五种不男(出法华文句记)

法华经云菩萨不应亲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正谓此五种也。

【一生不男】谓人从生来男根不满是名生不男。

【二犍不男】犍谓人以刀去其男根是为犍不男。

【三妒不男】谓男根似无见他行[淫-壬+(工/山)]因生妒心遂或有根是名妒不男。

【四变不男】谓根能变现也遇男则变为女遇女则变为男是名变不男。

【五半不男】谓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是名半不男。

女有五障(出法华经)

法华经中谓舍利弗不知龙女是大乘根器宿习圆因而得成佛以为例同报障女流故说女人有五种障也然说此五障者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当发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脱也。

【一不得作梵天王】谓梵天因中修持戒善得获胜报而为天王若女人身器欲染则不得作梵天王。

【二不得作帝释】谓帝释勇猛少欲修持戒善报为天主若女人杂恶多欲则不得作帝释也(帝释梵语释提恒因华言能天主即忉利天主也)。

【三不得作魔王】谓魔王因中十善具足尊敬三宝孝奉二亲报生欲界他化自在天而作魔王若女人轻慢嫉妒不顺正行则不得作魔王也(魔王即他化自在天王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不得作转轮圣王】谓转轮圣王因中行十善道慈愍群生报作轮王若女人无有慈愍净行则不得作转轮圣王也。

【五不得作佛】谓如来行菩萨道愍念一切心无染着乃得成佛若女人身口意业情欲缠缚则不得作佛也。

结胎五位(出析玄记)

【一揭逻蓝】梵语揭逻蓝华言杂秽谓人于胎位中初七日内受质之相状如疑酥是名揭逻蓝。

【二頞部昙】梵语頞部昙华言疱谓人于胎位中二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疮疱是名頞部昙。

【三闭尸】梵语闭尸华言凝结谓人于胎位中三七日内形成之相状如厚肉是名闭尸。

【四健南】梵语健南华言凝厚谓人于胎位中四七日内形成之相状渐坚硬是名健南。

【五钵罗赊佉】梵语钵罗赊佉华言形位谓人于胎位中五七日之后四支诸根形分具足是名钵罗赊佉(四支者二手二足也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

五行(出圆觉钞)

五行者于六度中合定慧二度为止观一门故名五行也。

【一布施】布施者谓内外资财以清净心悉能施之而无吝惜也(内资财即身命法也外资财即世间财物也)。

【二持戒】持戒者即防非止恶之义谓奉持如来戒律则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忍辱】忍辱者谓于违逆之境遇诸毁骂恼害之事皆能安忍心无恚恨也。

【四精进】精进者谓修诸善道精勤无怠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止观】止观者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谓若能成就二法自然定慧圆明也。

修行五门(出起信论?)

【一修行施门】施有三义谓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舍自悭贪令彼欢喜即资生施也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方便救济令彼无畏即无畏施也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所解方便为说不为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即法施也是名修行施门。

【二修行戒门】谓不作众恶远离愦闹修头陀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轻如来所制禁戒常护讥嫌防止过失故名修行戒门(梵语头陀华言抖擞谓抖擞尘劳也)。

【三修行忍门】谓能忍受他人损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八法故名修行忍门。

【四修行进门】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勤修一切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是名修行进门。

【五修行止观门】止谓遮止一切境界散乱之相随顺奢摩他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之相随顺毗钵舍那故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令得成就是名修行止观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梵语毗钵舍那华言观)。

布施离五种法(出优婆塞戒经)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人起怜愍心是名不选有德无德。

【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

【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四不轻求】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起殷重心而给所须以济其乏是名不轻求。

【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恶之语而毁辱之是名不恶口骂。

施食获五福报(出施食获五福报经)

【一施命】谓人七日不得食则死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命其施命者得世世长寿财富无量报。

【二施色】谓人不得食颜色憔悴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色其施色者得世世端正人见欢喜报。

【三施力】谓人不得食身羸力弱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力其施力者得世世多力终无耗减报。

【四施安】谓人不得食心愁身危不能自安若人以食施之即为施安其施安者得世世安隐不遇灾患报。

【五施辩】谓人不得食困不能言若能以食施之即为施辩其施辩者得辩慧通达闻者喜悦报。

施果感五不死(出付法藏经)

经云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患头痛薄拘罗尊者持一诃梨勒果施彼食之其病即愈因施果故九十一劫天上人间享福快乐未尝有病最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父娉后妻苦厌拘罗五度加害皆无所损及年既长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梵语毗婆尸华言胜观梵语薄拘罗华言善容梵语诃梨勒华言天主特来切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置??不死】谓薄拘罗年幼后母作饼从而索之后毋憎嫉掷置??上??虽燋热不能烧害也。

【二釜煮不死】谓薄拘罗后毋煮肉从而索之毋益瞋恚寻掷釜中釜虽极热亦不能害也。

【三水溺不死】谓薄拘罗后毋向河从而逐去毋即嫌恶寻掷水中水虽深而不能溺也。

【四鱼吞不死】谓薄拘罗由掷水中虽大鱼吞之而不能害也。

【五刀割不死】谓薄拘罗被鱼吞之其鱼亦遭捕入市遇父买归将剖鱼腹拘罗尚活告父安庠无致伤儿父既见子喜抱而出即无损伤也。

五戒(出增壹阿含经)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壬+(工/山)]戒】谓人若[淫-壬+(工/山)]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壬+(工/山)]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壬+(工/山)]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壬+(工/山)]故以不邪[淫-壬+(工/山)]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忍辱五种功德力(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瞋】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修忍五相(出菩萨善戒经)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是为法相。

【三无常相】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苦相】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说法五福德(出贤者五福德经)

【一长寿】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财】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五聪明大智】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菩萨听法五种想(出瑜伽师地论)

【一作宝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是名作宝想。

【二作眼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如眼开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三作明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盘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盘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证得涅盘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听法五种不作异意(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湏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

五心(出宗镜录)

【一率尔心】率尔犹卒然也谓人一念之心初对于境卒然任运而起未分别善恶是名率尔心。

【二寻求心】谓人一念之心既对于境明了即推寻求觅而生分别是名寻求心。

【三决定心】谓人一念之心于所缘境法既能分别则审知善恶决定不谬是名决定心。

【四染净心】谓人一念之心于法既审知是善是恶则染净自然而分是名染净心。

【五等流心】等谓平等流即流类谓人一念之心于善恶法染净既分则各随类相续于善法则继净想于恶法则继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是名等流心。

治五种染(出华严经?)

【一持戒治破戒染】谓修菩萨行者能持诸戒律以净身心制伏过非则离一切破戒之污染也。

【二入禅治贪欲染】谓修菩萨行者修习禅定安心理境寂静无为则离一切贪欲之污染也。

【三神通治邪归依染】妙用不测谓之神自在无碍谓之通若诸众生归依邪师邪行者菩萨能以神通摄化令其舍邪归正则无邪妄归依染也。

【四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四无量即慈悲喜舍之心也妄行谓所行非正也功德谓所求邪福也若诸众生淫祀求福妄修功德者菩萨能以此四心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诸善业则无妄行功德染也。

【五四无色定治妄修解脱染】四无色定者即无色界中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也若诸外道以有漏心妄修邪定以求解脱者菩萨能以此四无色定摄化令其依于正法修证解脱则无妄修解脱之染也。

修净土五念门(出无量寿经论)

【一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赞叹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是名赞叹门。

【三作愿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

【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五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证无上觉是名回向门。

五种忏悔(出小弥陀忏)

普贤观经云若国王大臣欲忏悔者当修行五事即是名忏悔也。

【一不必礼拜应常忆念第一义空】谓不必拘于礼诵之功但当存心忆念正理不谤三宝不于修梵行人作恶留难是即忏悔也。

【二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梵网经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养父母恭敬学法受戒之师则无悖逆之罪是即忏悔也。

【三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

【四于六斋日来诸境内令行不杀】六斋日即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以此六日四天王差遣使者巡察世间若遇修善人民注禄增寿不善人民即降灾殃若能来诸境内令行不杀则合国常臻福善永享安荣是即忏悔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五深信因果知佛不灭】所作为因感报为果谓若信因果不虚则无造恶之过若知法身常住则无断灭之见是即忏悔也。

忏悔五法(出圆觉略?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证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着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着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着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五悔(出天台四教仪)

五种皆称悔者以其皆能灭罪故也忏悔则灭身口意所作之业劝请则灭波旬请佛入灭之罪随喜则灭嫉他修善之愆回向则灭求生三界之心发愿则灭修行退志之过也(梵语波旬华言恶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忏悔】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称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谓修将来之善果改已往之恶因是为忏悔。

【二劝请】劝请有二一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将入涅盘者劝请往世利济众生二者谓十方世界有佛初成正觉者劝请转法轮度诸众生虽不面见诸佛而虔心劝请以达归敬之诚是为劝请(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三随喜】谓随他修习善因喜他得成善果是为随喜。

【四回向】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证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发愿】谓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若不要心或恐退失所谓若不发心万事不成是故诸佛菩萨莫不发诸誓愿而成正觉是为发愿。

礼拜五功德(出增一阿含经)

【一端正】谓因见佛相好发欢喜心而生渴仰以此因缘来世即得相貌端正也。

【二好声】谓因见如来相好已三称佛号南无如来以此因缘来世得好音声也(梵语南无华言归命)。

【三多财饶宝】谓于如来所而作大施散华然灯而供养之以此因缘来世获大财宝也。

【四生长者家】谓若见如来相好心无染着长跪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来世得生长者家也。

【五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功德来世得生善处及于天上也。

内五法(出难提释经)

经云佛于俱舍犁国坐夏将竟难提以久不见佛特往瞻礼佛告难提云汝若见我若不见我常当行内五法然此五法亦名内五事皆称内者以此五法皆从心发故也。

【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当于如来之法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所谓信者道之源功德之毋也设有不信之意悉当除去是为舍不信意。

【二舍不净行】谓佛弟子当受持如来戒法常令三业清净则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设有不净之行悉当除去是为舍不净行(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舍悭贪心】谓佛弟子当以财法广施于人盖财以资人之生法以资人慧命于此二者时常乐行则能饶益一切设有悭贪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悭贪心。

【四舍愚痴心】谓佛弟子当以智慧之心照了诸法通达无碍不为惑业之所覆蔽设有愚痴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愚痴心。

【五莫乐不闻】谓佛弟子常当亲近善友于诸法要广学多闻究明其义设若远离知识则独学寡闻无所开悟而于诸行不能进修是为莫乐不闻。

五种善根发相(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息道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由先数息而修止观故得身心调适妄念皆止因是自觉渐渐入定泯然空寂或经一日二日乃至一月二月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觉身心运动而发痛痒冷暖等触触相发时身心安定悦豫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息道善根发相。

【二不净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身心虚寂忽然见他男女身死死已坏烂白骨狼藉其心悲喜厌患所爱是为不净观善根发相。

【三慈心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或缘怨人乃至五道众生得乐之相即发深定悦乐清净不可为喻是为慈心善根发相(五道者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四因缘观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觉悟心生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不见人我之相即离断常破诸邪见得定安隐解慧开发心生法喜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无明行者即十二因缘中之二名也断常者即断常二见也)。

【五念佛善根发相】谓修禅之人于其定中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及神通变化无碍说法悉皆不可思议作是念时敬爱心生三昧开发身心快乐清净安隐无诸恶相是为念佛善根发相。

慈有五利(出檀持罗经)

慈即爱念一切众生之心也。

【一刀不伤】谓由慈心愍诸物故无害他念即刀不能伤也。

【二毒不害】谓由慈心起饶益念奉行众善利济群生即一切恶毒不能害也。

【三火不烧】谓由慈心内无热恼外得清凉即火不能烧也。

【四水不没】谓由慈心内无贪爱远离欲流即水不能没也。

【五嗔恶见喜】谓由慈心常行利乐普济众生无冤亲想故嗔恶之人见则生喜也。

孝顺五善根(不孝反此)

【一少病】少病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病苦不侵身得安乐也。

【二端正】端正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颜貌端正无诸陋劣也。

【三有大威势】有大威势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势力增胜威德盛大也。

【四生上种族】生上种族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生于大姓种族不生贫贱之家也。

【五多有资生】多有资生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财宝具足资生丰盛无诸乏少也。

瞻病五德(出四分律)

僧只律云有比丘久病佛因见之躬与阿难为其洗身及衣又为说法问云汝曾看病否答不曾佛言汝既不看谁当看汝佛乃制戒自今以后令诸弟子应看病比丘若欲供养我应供养病人故说瞻病有五德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谓供给病人饮食所湏当看其可食者则与之不可食者则不与也。

【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利唾吐】谓若看病人所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秽但尽心亲近为其洗涤无起恶贱之心也。

【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谓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视病者受其衣物时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应如是故看病人但当以慈愍为心不可为衣食也。

【四能经理汤药物等】谓病人若喜服药及别所湏当如实语之应服与服不应服则不与也。

【五能为病人说法】谓看病之人当为说法能令病者欢喜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

五道(出正法念处经)

五道者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也若言六道则加阿修罗此不言者以阿修罗一道摄于天人畜生饿鬼诸趣之中故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

【一天道】天者最高最上极大极尊受用出于自然快乐莫非如意由昔广修净行故感此报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谓能安忍世间苦乐之境也又仁也如梵摩喻经云清信善人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壬+(工/山)]执信之人言不欺诳忠孝之人不嗜醉酒盖天地所生惟人为贵由习善行报感此身是为人道。

【三地狱道】地狱谓在地之下也婆沙论云赡部洲下过五百逾缮那乃有地狱然此地狱其量大小不同其寿延促各异皆由众生造极恶业报尽命终至此受苦也(梵语赡部洲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逾缮那又云由旬华言限量)。

【四饿鬼道】谓此鬼类羸瘦丑恶见者畏惧穷年卒岁不遇饮食或居海底或近山林乐少苦多寿长劫远由昔悭贪所报获此身也。

【五畜生道】畜生亦名旁生婆沙论云畜谓畜养谓其横生覆身而行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又名旁生者谓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诸处由昔恶业报生此道也。

方色喻五道(出圆觉经略?钞)

经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以其体性莹净绝无瑕颣以喻圆觉净性在于五道随类各应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谓天因纯善白业所感乃得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黄色喻人】谓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诸天之乐处得其中故取中方黄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黑色喻地狱】谓地狱由上品十恶黑业所感乃获斯报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壬+(工/山)]四妄言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者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饿鬼】谓饿鬼由中品十恶之业所感身常饥瘦面多青色故取东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谓畜生由下品十恶之业所感常为刀杖之所伤害受报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五无间狱(出地藏经)

五无间狱者谓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受此苦报无间断也。

【一趣果无间】趣即向也谓诸有情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故名趣果无间。

【二受苦无间】谓诸有情于剑树刀山镬汤炉炭洋铜铁汁备受诸苦无有休歇故名受苦无间。

【三时无间】谓诸有情堕此地狱历劫受罪无时间歇故名时无间。

【四命无间】谓诸有情堕此地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受苦无间故名命无间。

【五形无间】谓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一切有情于中受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名形无间(梵语由旬华言限量)。

龙五不能隐形(出僧护经)

经云佛与众僧在给孤独园有海龙王变为人形来求出家诸比丘不知是龙即度出家时龙比丘摄心坐禅龙性多睡即便睡眠不能隐形身满房中同住比丘后来入房见龙大惊唤众比丘龙闻唤声即便觉悟还为比丘跏趺坐禅大众云集但见比丘不见龙形众大惊疑即往白佛佛言此非人也乃是龙王遂唤龙比丘来为其说法令还龙宫后不许比丘度龙出家故佛说此五种因缘也。

【一生不能隐形】生不能隐形者谓龙初生之时但是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也。

【二死不能隐形】死不能隐形者谓龙报终之时必是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也。

【三[淫-壬+(工/山)]不能隐形】[淫-壬+(工/山)]不能隐形者谓龙交遘之时必是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也。

【四瞋不能隐形】瞋不能隐形者谓龙瞋怒之时必是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也。

【五睡不能隐形】睡不能隐形者谓龙睡眠之时必是本形不能化为异类之身也。

破戒五过(出四分律)

【一自害】谓毁戒之人身口意业悉皆不净常受贫穷福不归身善神远离是名自害。

【二为智所诃】谓毁戒之人诸善比丘皆悉诃责而常畏避如恶死尸是名为智所诃(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三恶名流布】谓毁戒之人三业不净与不善人共住善人亦不喜见不善之名闻于远近是名恶名流布(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四临终生悔】谓毁戒之人老死临期恶境现前追悔无及是名临终生悔。

【五死堕恶道】谓毁戒之人既绝梵行全无善因福尽苦至即堕恶趣是名死堕恶道(梵行即净行也)。

犯戒五衰(出释氏要览)

【一求财不遂】求财不遂者谓犯戒之人既违佛制梵行全亏所求赀财皆不遂意也。

【二设得耗】设得衰耗者谓犯戒之人既缺净行纵使苦求所得赀财福薄难消悉皆衰耗也。

【三众不爱敬】众不爱敬者谓犯戒之人威仪既缺细行全无众所憎嫌而不爱敬也。

【四恶名流布】谓犯戒之人恶友常从善人皆离既无戒德恶声日着远近流布也。

【五死入地狱】谓犯戒之人既无戒行万善俱亏临命终时堕无间狱也。

五逆(出华严孔目)

【一杀父母】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四分律云若杀父母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

【二破和合僧】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嗔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律云破和合僧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布萨华言净住)。

【三出佛身血】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罪兴起行经云提婆达多推山掷佛山神接之迸一小石伤佛足指即有血出以此因缘后堕地狱(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

【四杀阿罗汉】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五破羯磨僧】梵语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阇??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律云破羯磨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和尚梵语邬波遮迦于阗国翻和尚华言力生梵语阿阇??华言轨范)。

五篇配五刑(出翻译名义)

【一波罗夷配死】梵语波罗夷华言极恶此即根本极恶之戒也谓修行之人若犯此戒道果无分死堕地狱四分律云譬如断人头不可复生若犯此法不复成比丘以由此罪极重故以死配之。

【二僧残配流】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盖言人若犯此罪僧作法除庶几戒德可复犹如所残咽喉未断早救尚可以由此罪稍轻于前故以流罪配之。

【三波逸提配徒】梵语波逸提华言堕十诵律云堕在烧煮覆障地狱八热通为烧煮八寒黑暗通为覆障以由此罪轻于僧残故以徒罪配之(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八寒者頞浮陁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也)。

【四提舍尼配杖】梵语提舍尼华言向彼悔从对治境以立名僧只律云此罪应发露也盖言此罪轻于前之三罪乃容对众发露悔过故以杖罪配之。

【五突吉罗配笞】善见律中梵语突吉罗华言恶作四分律本中梵语式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余戒罪重易持此戒难持易犯常须念学故不列罪名但言应当学此又轻于前故以笞罪配之。

五见(出涅盘经)

【一身见】谓于五阴中妄计有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执我我所是名身见(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执我我所者计执一阴为我余四阴为我所也)。

【二边见】谓计我身或断或常执断非常执常非断但执一边是名边见。

【三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四戒取见】谓于非戒之中谬以为戒强执胜妙希取进行是名戒取见。

【五见取】谓于非真妙法中谬计涅盘心生取着妄计所得为胜是名见取(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五结(出阿毗达磨集论)

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贪结】谓众生贪着三界生死之法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贪结。

【二恚结】谓众生心有恼害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恚结。

【三慢结】自恃凌他曰慢谓众生常起我慢邪慢等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慢结(我慢者恃己之能凌侮于他也邪慢者不礼塔庙不敬三宝不诵经典也)。

【四嫉结】谓众生耽着利养心无厌足若见他荣即起妒心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嫉结。

【五悭结】谓众生耽着利养而于资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贫乏广行不善由此能招未来苦果不得解脱是名悭结。

五上分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上分结者即色界无色界之结惑也。

【一色爱结】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色界众生虽无欲界粗染贪爱而于上妙五欲取着无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无色爱结】无色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无色界众生虽无色质而于受想等法未能舍离取着四空禅定欲乐境界由此爱惑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四空者即无色界天中空虔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

【三掉结】掉者动也谓上二界众生心念散动退失禅定由此掉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上二界者色界无色界也)。

【四慢结】慢者自恃轻他也谓上二界众生爱染未断慢心不息由此慢心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无明结】无明者无所明了也谓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由此无明系缚不能出离故名结也。

五下分结(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下分结者即欲界之结惑也。

【一贪结】贪者贪着无厌也谓欲界众生于顺情境上起于贪心无有厌足由此贪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嗔结】嗔者忿怒之心也谓欲界众生于违情境上起于瞋心而不自已由此嗔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三身见结】身见者谓欲界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妄计为身由此见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四戒取结】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取以为戒即邪戒也由此邪执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疑结】疑者迷心乖理狐疑不决也谓欲界众生由此疑惑迷真逐妄背觉合尘由此疑惑系缚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结也。

五住地惑(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五住者谓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分为三住根本无明为一住共成五住也由此五惑能令众生住着生死故名住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根本无明者能生见思二惑故名根本也)。

【一一切见住地惑】一切见者即三界分别见惑也谓诸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起诸邪见住着三界故名一切见住地惑。

【二欲爱住地惑】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于欲界住着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色爱住地惑】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着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

【四有爱住地惑】有爱者即无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于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

【五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谓声闻缘觉未了此惑沉滞真空即住方便土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方便土者谓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也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也)。

五利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利即快利之义谓此五种妄惑动念即生造次恒有也使即驱役之义谓诸众生为此五种妄惑驱役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故名使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身见使】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名色者名即心也色即色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边见使】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三邪见使】邪见者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拨者绝也)。

【四见取使】见取者谓诸众生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盘生心取着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五戒取使】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如鸡狗等邪戒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由此戒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鸡狗戒者谓外道自计前世从鸡狗中来今即学鸡一足独立如狗啖粪秽也)。

五钝使(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五钝者钝即迟钝也谓此五种妄惑由推前身见等五种利使而生对利说钝故名钝使。

【一贪欲使】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着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瞋恚使】瞋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恚恼乱自他由此嗔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三无明使】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四慢使】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疑使】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解释

  • 心经唱诵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