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说教之主。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普贤行品。为明从初会菩提树下如来是佛果。如十普贤菩萨并已下菩萨神天等众是佛普贤行故。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说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智如来。以成十信心。明其能信自心是不动智佛是自心之本果。余九亦然。文殊师利觉首目首等十首菩萨。是自身所行普贤之行。以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所有十十等佛号。十十等菩萨名。乃至无量佛号。无量菩萨名。皆是自身自心进修佛果。自普贤行直至于此普贤行品。是一个自心佛果。一个自心普贤行。至如来出现品。方明自己佛果理智体用方终。以此出现品中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令其理智法身妙慧文殊师利共普贤菩萨自相问答如来出现所有境界。方明自身理智妙慧。普贤行海佛果进修始终圆满付嘱流通。亦在出现品内。离世间品是佛果后常道无始终普贤行故。法界品是佛常道法界。恒以佛果后普贤行故依义亦可作利。世间品是自己道行已满。纯是利益世间无世间可离。无出世间可至故。以普贤行恒利益众生为本故余义至后品重明。以此品通该十信以来至出现品。一势始终因果本末。以立其品名。大约此一会十定以来十一品经。总以十定之体通收始末。不出一刹那际故。此品以明佛果位内自行普贤行满故。以立其名。
二释品来意者。为明前品明极果性智光明以利众生。此品明普贤行能利物故。有理智无行。理智乃处俗不圆。有行无理智。其行无由出俗。故理智体彻方成不二自在之门。以此此品须来。
三释说教之主者。此品何故。普贤为能说教之主者。为此品行门是普贤之行满故。还令普贤自说。明普贤之法身本智妙理之用故。二法独行即不圆故。先举法身性智之光。次说普贤之行故。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五段。
第一尔时普贤菩萨已下至出兴于世有五行半经明。众生去佛道远佛乃出世前品所说略说少分境界分。
第二佛子已下。至成就百万障门。有两行半经。明普贤菩萨众生有大过恶不曾见一过恶若见一菩萨有嗔心成百万障门分。
第三何等为百万障门已下。至成就如是等百万障门。有四十四行经。明举一百个障门以彰百万障门之首分。
第四何以故已下至起嗔心者。有一行半经。明都结已上于他菩萨不起嗔心分。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佛子菩萨摩诃萨咸应发心恭敬受持。有六段十法如经文义自明。
一诸菩萨欲疾满足诸菩萨行。应勤修十法分。
二则能具足十种清净分。
三则能具足十种广大智分。
四则得十种普入分。
五则住十种胜妙心分。
六则得十种善巧智分。
已上有十段经文。第十一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持此法者。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有三行半经。明闻此法劝恭敬受持以少方便速成佛分。
第十二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有十一行半经。明正法威感地六震动天兴供云供养法分。
第十三尔时佛神力故至十方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有十行半经。明普胜世界一切处普贤菩萨俱来作证分。
第十四尔时普贤菩萨已下。有七行经。明普贤菩萨观众并陈说颂之意分。
第十五正申颂意分。
四随文释义者。如向所说者。言前十身相海品及随好光明功德品。是略说少分。为邪见与结使系缚恒相应故。远离如来道不知出现如来为如是众生示现出兴。略说少分福德境界。而实如来无出无没。唯道相应者智境自会。不于诸佛作出生灭没之见。但自以定观二门以治心垢身边见谢智境相应若以正见。何出何没何成何坏何染何净。若得自心如是平等不染净者是佛出兴计我我所者。是身边二见颠倒疑惑者。所谓四倒无常计常无我计我非乐计乐不净计净。邪见者。所谓八邪。邪念邪命邪思邪精进邪定邪语邪业邪慧。结缚者。六处结缚眼耳鼻舌身意以下说一百个障门与百万障门为首。以防修道者。于他菩萨起一念嗔心。如经自具。如有修道者大须慎之。如上修道创始发心。唯虑亡想尽其道乃会。情在想存。我见求道终不相应。须依智人自摧憍慢。敬心彻到。方以定观二门。决择上二界禅。声闻外道及权教菩萨所修定慧一一须知。方识正法。方始心无邪。正求差别智门。以大愿力长大慈悲。成普贤行。如作贼心求法。不善调心傲慢心增。于他菩萨起一念嗔恨。当入百万障门。如经具明。作恶神恶鬼等难。以得一分求道之心。助成势力怒不可当。诸有发心者。当须防之如法谦敬一心志求。亦可常须诵持此普贤行品以防三业令使应真。如经云。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者。此名他心智。以自无心自他障绝。即自心与一切众生心一体无二。以此能知一切众生心故。以自心众生心无二故。乃至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亦尔。以自心无自他心故。即圣凡一理同体。圣凡一理同体即圣凡心法悉知故。以圣凡心一理故。即身无内外诸见无内外见故。即无边世界虚空界平等。自心与虚空界平等。则无大小远近中间。既自心无大小远近中间。即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既智恒遍满十方世界而无往来。即能随根对现色身自在。既能随根现色身自在。即应根说法自在。既能应根说法自在即一身多身相入自在。已下诸自在法皆如是修行。以禅定智慧力性自融通。非生灭妄想所知。如是自无心无思无妄想之正智性。自遍周而无往来随时随根。为教化一切众生故。现作一切等众生之事业。皆无作者无有处所。任性智用故。如响应声无有处所作者故。非往来故。已下皆准此智知之修之。如地动兴供有三义。一法威感也。二诸菩萨闻法怿悦。三如经云。法如是故经云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一念无思无依智现即菩提也。如十方各过十不可说世界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来诣此土充满十方者。此即是普贤行满。故叹言善哉善哉者。叹教法难遇。故佛子乃能说此诸佛如来最大誓愿授记甚深法者。明普贤行愿是理智大悲圆满法果行已终故。以果终是佛授记甚深法故。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尘尘之内具佛普贤无尽行故号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者。明法行无二。以此名同。各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如来所来者。处道谦和名为普胜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诸烦恼。号之为幢幢者。明心不随境动理智。悲行重重遍周故。名为普胜幢。虽处生死不与染。俱名为自在。此佛世界号是随行因果之名。来诣此土者。明升位极至此法也。以佛神力故。于一切处演说此法者。前明身业行周此明语业遍周以下如文可见。如经欲开示菩萨行者。普贤行是。欲说如来菩提界者。法身无性根本智是。欲说大愿界者。是普贤发兴大悲愿者是欲说一切世界劫数者。如上文中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一切劫者是欲明如来出世功不唐捐者。明应根不失时。欲明所种善根必获果报者。明佛菩萨应根众生获益。欲明大威德菩萨为一切众生现形说法者。明理智遍周无往来而对现色身随根授法。已上十事法。皆以下颂中一一具明。此一段颂有一百二十一行。并一时普颂前十法。明普贤行终因果理智悲愿皆圆故。如下颂中自明。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
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四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如来出现品者。为从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心以不动智佛为初信首。次无碍智佛等余九佛是十信中进修。又明一智中具十种智故。随行立名。从十信中。信进修行不离根本智不动智体。起大悲愿行。修差别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满。名为如来出现品。明前初会菩提场中出现始成正觉者。是毗卢遮那佛出现。此品中出。现是菩萨进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满出现故。故名出现品。亦如善财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二行满故。便见慈氏如来。是表如来出现义。是故如来以光加此二人问答说如来出现之门。文殊表现根本智。普贤是差别智。成就饶益众生之门。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贤及佛果三法已周。此明佛果行圆满故。此品须来。
三释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所由者。明如来眉间光是佛中道。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顶者。明佛果智德高胜为令文殊起问佛果之门。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者。明普贤是差别智满欲令说法故。
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此品。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贤二人。
答曰。以表法故。令后学者易解故。非是如来不自能说。
问曰。何为表法。
答曰。为明文殊是佛法身现根本智者。普贤是佛升进修行差别智者。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别智齐满周圆。方始名为如来出现。表以法身自性白净无垢中能现自体无依明净本智。问差别智自说自己修行行解之心。与古今诸佛合其智德。方是自己所行觉行圆满佛故。是故如来放光加之。成法则故。明一切菩萨果满功终。法皆如是。佛所放光许至佛位故。法非谬故。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别智利生万行齐备周圆。方是自己如来出现。表文殊是现根本智者。普贤是说法者佛是果也。思之可见。大意明文殊普贤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门。还令说佛出现之法。佛是根本智。自体无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别智。初会菩提场中毗卢遮那佛出现故。明初会菩提场非是毗卢遮那如来放光成法与初发心修行者为样式故。明表法身根本智与差别智利生行周圆满故。故令此二人说自佛与古佛出兴恰相似故。如是文殊普贤是古今诸佛之共法。若初发心者。从初发信心已来。皆悉游履此之文殊普贤二行。至此方满故。如是进修皆不离初信中不动智佛十智之体故。以明时不动智不动行不动能遍游十方不动一入多不动多入一不动小入大不动。大入小乃至如经所明。为达身心理智无性无依。情识系亡法会常尔故。以此五位升进。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终成不离普光明殿本智之体一刹那际。是故此自果已终之法。还不离说信心之处普光明殿说。还如善财至慈氏如来还见文殊。信心初发入普贤身相似。恐后学者迷法。一一以善财将行表之。令易解故。大意依此可知。又约此一部之经有三终因果二种常道。一从初菩提场至毗卢遮那品。有六品经。至毗卢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即以十普贤海月光大明菩萨通神天等五十众是。二发信心菩萨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从第二会于普光明殿说佛名号品已下。至第八会普光明殿如来出现品。有三十二品经。明菩萨发心因果一终。此三十二品中。第三禅佛花三昧品未来。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三自文殊师利。至大塔庙。说普照法界修多罗门。化善财令南求五十三胜友。明以行劝修五位一终之因果。为表但说教由。恐在行还迷。以置善财是发心能行行者。五十三善知识是已行行之人。一一求学升。进与后发菩提心者。作五位升进之样。令不迷其行故。其中意至文方释。二种常道者。如法界品离世间品。于出离道常利众生。恒真法界非虚妄也。是常道佛果故。恒离世间利生无求自利。是佛常道之普贤行也。是明此经三终因果二种常道。如第二会至第八会中。如来出现品。是明发心菩萨升进五位一终付嘱流通。总在此品。明此品是五位升进果圆之末也。有人于法界品终觅付嘱流通。此为未得经之意趣。以法界品总该一部教体及以三世古今无本末时分寂用之大体。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为。但以引接。菩萨发心乘法界乘。引接迷徒至此如来出现品。以明经五位加行进修功。就处方说流通付嘱故。若论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无出无没。不成不坏。无流无通也。此付嘱流通意。从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终处说故。非在法界品后也。如法界品。直论一切诸佛功终之果。是自流通不须付嘱。如法界品中如来师子座暨于法界无有边涯。此明果极也。如此如来出现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终之力。方始纯实。创登功毕二行圆周。便说付嘱流通。明果初满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为自以法界功满。常以法界劝众生。以方便行仿而学之。名为付嘱流通。方便行者。即五位中方法是也。则诸波罗蜜四摄四无量三十七品大愿大智大悲等是。一切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
四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之中长科两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于中并颂有一百三行经明如来放光加文殊普贤令说如来出现分。
第二佛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经。普贤菩萨说如来出现身境界及所行行十事之法分。于此两段。长科中从初第一段中分为五段。
第一从初尔时世尊从眉间放白毫相光已下至而说颂言有十二行半经。明佛放光灌文殊顶令问法分。
第二二十行颂。明文殊师利菩萨称叹如来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请问谁堪演说佛境界分。
第三尔时如来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颂有三十五行经。明如来放光入普贤口令文殊知问法所在并举问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四二十行颂。明文殊师利菩萨重颂请说如来出现十法分。
第五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已下至佛子如是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成于如来。明普贤告众如来出现有十无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分。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贤令相问答说佛出现分。光加之意前已叙竟。大意表法中。明升进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慈悲行十方圆终处名为如来出现故。放光加令文殊普贤二人明理智体用参彻是如来出现。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诸佛之法身妙理现根本智慧之门。普贤是十方一切诸佛差别智万行大悲之门。今明五位进修至此位二法圆满名自佛出现故。放眉间光灌文殊顶。令问自佛果极至顶法门。放口中光。是说教之光。令说自己佛果极至顶差别万行智悲十方圆满法故。以此二人表法令学者易解故。非是如来自不能说。又表根本智非言所及也。此一品经。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别智悲行圆满故。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二法功终。其义如文自明。
第二于长科第二段中演说如来十种出现门中有十段经文。说如来出现有十百千阿僧祇事。其十者。一明如来十无量出现。二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身。三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音声。四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心。五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境界。六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所行之行。七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成正觉。八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转法轮。九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入涅槃。十明如来出现有十无量见闻亲近。
如是已上如来出现十无量法。一一法皆有十喻。如经具明。如佉陀罗山者。是木名。尼民陀罗此云持边山。目真邻陀山。此云解脱。此是解脱龙所居处。优波尼沙陀分。前已释讫。或牟萨罗。此云紫色宝。如是已上都有百喻如来出现身心智慧十无量事境界。皆是非喻为喻略示少分。是心智路绝。任不思议无性无作。任无限自在之功用故。非言量譬喻所表及故。如此品付嘱流通中。此法门不入余众生手者。乐学小乘三乘声闻缘觉。乐空无我。愿生净土者。是余众生以未回心住变易生死。是余众生故。若有大心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佛所付嘱。名曰流通。设令于此法圣位菩萨自所演说无凡夫乐学。不名付嘱。不名流通。明此经付嘱凡夫及三乘有回心者。令使乐学。学已悟入。名曰流通。不付嘱已生佛家入位十地已去菩萨。若论十地已去入佛境界菩萨。十方此土数分难量。如来何须虑恐无人信乐无人流通。是故当知付大心凡夫及三乘回心者。令其悟入。名曰付嘱流通。不付嘱十地已去大菩萨等。经意唯为趣向乘不思议乘菩萨说此法门。明趣向二乘凡夫回心悟入法界乘乘不思议乘十信十住令其升进故。又举轮王太子具足王相者。王命终后所有七宝不散灭喻。便以此子能治王正位故。若无此子王命终后此诸宝等于七日中悉皆散灭。佛子。此经珍宝。亦复如是。不入一切余众生手。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若无此等佛之真子。如是法门不久散灭。明知但令凡夫发心悟入不付嘱十地已去诸菩萨故。若论入地已去诸菩萨先得道者。数若世界海微尘犹尚未比。何虑无人流通。意明设有圣者常说。无凡夫乐修悟入其法自灭言无凡夫修行言灭法无生灭。经云。唯除如来法王真子生如来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明如来以解脱智慧为家。如一念无念身心诸见已亡。便生如来无性妙理正智慧家故。名十住中初发心住。为初生佛家。四地得三界法尽。亦名初生佛家。八地得一分无功用现前。亦名初生如来无生忍家。如前已说。种如来相诸善根者。如来见一切法无性为性。无相为相。不坏相而无相。明智境相自真故。名种如来相。明自心智境界非生住灭。是如来相。明自心智慧等一切诸佛及以一切众生智慧。皆一性无性一相无相。无表里中间。如虚空界能随众生性欲乐现如影随身。生无来处。灭无去处。达心境如幻是如来相。达如斯法者。是生在佛家。种如来相诸善根者种者。明有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故。如是凡夫闻此法已。修学如来如是真智慧种名为佛种不断。名曰付嘱流通。是故当知此教不付嘱已入位得道菩萨故。经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集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如是菩萨即是权教中。观空无我。但欣出世。虽修六波罗蜜厌苦发心乐求净土。非是达自无明是根本如来智故。此菩萨修于净行。观空无我。厌苦发心。取舍全在。二见恒存。非如此教依智发心达自心境本不思议无欣厌心无净秽障故。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众生心是如来心。一如此品所说。说此品时其地六种十八相动说普贤行品直言六种震动者。为明直言行体。此品乃明法身理智并普贤行悲智圆满举十方国动故乃至兴供亦圆满云十方各过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八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如来同名普贤皆现其身而来作证称叹等事。皆举八十为量。佛号同名普贤者。明以八圣道是佛所行。以所行之行以立佛名号故。此明八圣道觉行齐圆遍十方故。故以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此觉行圆满。以八圣行为体。此会中十方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神通三昧皆得一生之记者。明既自己修行行果。此是所化之众故。亦乃一生得记。一生者。不见三世生故。名为一生义也。此乃总摄凡圣元一体相无别异性。以一刹那生入此位者。名为一生。更不见三世生性故。实法如是。余见皆非。又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与受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皆得成佛同号殊胜境界者。明以一刹那中方便三昧显正智慧海现前时无边劫迷一时顿灭心境解脱名为佛殊胜境界。非如情系有如许尘劫次第积修作此解者徒生想虑。未有成佛之期。真法中未曾如是。已下明此四天下所度众生广多。总结十方同此。已下过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外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菩萨皆来诣于此充满十方者。明普贤行遍周同来作证普贤之法。故云我等一切皆名普贤各从普光明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者。明皆从法身根本性自清净普光明智名之普幢。从此智上起等法界虚空界等众生数差别行。行普贤行故。言从普光明世界普幢佛所来故。余义如经具明。此皆约根本智作世界。约差别智作普贤。总合会觉行慈悲圆满。表明此品之法门如是故。为以明如来根本智中行普贤差别智故号佛为普贤佛故。总是表以佛智作诸行故。以八圣道十波罗蜜不离根本智遍一切行故。故举之为数。云八十不可说那由他佛刹微尘。总是表法也。此教为大心者说。非劣解者妄作穿凿所知。须深达本末前后经文随位差降总别同异之意。此品是自己进修经过五位已终理智万行大悲圆满之毕也。是自己如来出现处世利生无著之门。此品如大海。五位加行河归流广大之极。此品如须弥山。诸宝山王高莫过也。此品如大地。大悲育载一切含生故。此品如虚空。法身智身法界充满故。如圆净摩尼宝镜其量遍周十方一切世界色像咸现其中无碍显现。此如来出现法门。亦复以法身妙理无色无形普光明根本清净大圆明智镜。普现十方一切众生业普贤行海诸佛身土。咸处其中无不自在。是故有发菩提心者。当信自心及一切众生心。总有如是如来智德自在。当知不久还同佛身。自信有故如此品云。量等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内在一微尘中一切微尘亦复如是者。意令信知一切微细众生。皆有如来四智经卷之海。云破彼微尘出经卷者。明菩萨自得此已及见一切众生皆等有之。及以方便智居生死海中。起等众生数身行方便。引之令心开悟。达自智境如佛不异。故云破此微尘出此经卷。如经云。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八十亿小洲有穿凿者。无不得水。喻明一切众生有自观察力无有不得如来智慧大海心水故。又经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为明诸佛如来不异此心成正觉故。又下文云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如来成正觉。此明凡圣心自体清净无异。但有迷悟不隔分毫。但一念妄念不生。得心境荡然性自无生无得无证。即成正觉故。便以此法广利众生。是普贤行故。无心性理妙慧。简择一乘三乘人天因果恶道业报。名为文殊。随差别智同行。知根利生无有休息。名为普贤。以大悲救护一切众生。名为观音。以此三心一时修学。名毗卢遮那。惯习心成。名为自在。无法不明。名为无碍智。随根应普遍十方性无往来。名曰神通修之在初。惯习总得妄生多劫智日不迁。此总非难。何须不作学而不得。犹福胜人天不信不修。苦穷何尽。大意此之如来出现。佛果之门文殊妙理普贤妙行等。一切众生咸共有之非古非今。性自一体。令后学者如是信修。深诚非远。勿自生难。如此品颂云。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说其为大海菩提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正觉。意明菩提是无心性无体相无得无证之妙理。通达此法者名为妙智。以此菩提妙智普印邪思妄行。自无生处名为正觉。论主颂曰。
一切众生菩提界白净无垢智无坏
智珠无价在衣中秖欲长贫住门外
广大宝乘住四衢文殊引导普贤扶
肥壮白牛甚多力一念遍游无卷舒
如是宝乘不能入但乐勤苦门前立
不觉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
大体常须自信自己身语意境界。一切诸行分别。皆从如来身语心意境界诸行分别中生。皆无体无性无我无人。但以法界无作自性缘生。本无根机处所可得。性自法界无有内外中间。应如是知。如是观察。观自观他。同一体性。无我无我所。以定慧力如是修行。既自知已。观众生苦自利利他。皆如普贤广大行愿。一如此经五位法则。此品和会明文殊是体根本智之法门。普贤是用根本智中万行。无作根本智是佛故。令体用自相问答说根本智佛果之门。明根本智因此二行所成。明根本智自无成坏皆因文殊普贤二法所显发故。以此还令所显之因还自说故。佛自无成坏者也。以明因可说果无作故。以此三法自在圆通。名佛出现世间故。此明不作而作作而不作者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将释此品约作五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叙致始成正觉所由。四释说法之主所以。五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所以名离世间品。明前品既名如来出现此品即得离世间故。故名离世间。此有二义。望说法之主。说教益众生。是利益世间品。合作利益之名望众生。闻法处世无染。是离世间品故。此约说法之主及得益者二义通释。
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品是五位升进已终自己佛果觉行已满。此品是普贤常行。自从初如来始成正觉以来。一时同说。是古今诸佛共行。乃至从普光明殿说十信心法十定十通十忍。阿僧祇如来寿量菩萨住处佛不思议如来十身相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普贤行如来出现离世间如是等十二品经。乃至四十品经。天上人中不离一刹那际三昧。以普光明智一时普印一时同说。以此诸会乃至升天皆云不离始成正觉普光明殿。此明圆通始末时法不迁。此品须来。
三释叙致始成正觉之所由者。何故品初叙其始成佛之时及处何意。经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乃至妙悟已满者。意明此十定及离世间品等五位进修始终皆以此普贤行体为升进故。又四十品意谓虽别。总不离普光明智十定之体。一时同说。无前后际。十方同然。以此升天。但云不离菩提场普光明殿。如说十定品。一会说十一品经。在于十定初。亦同此品。如前叙致还云。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乃至妙悟已满。以明十定品以定无前后普收一部经之始末及三世故。此离世间品。以其二千法门普贤行体。成佛因果。普收前后及三世常然之道故以叙之。明总是初成正觉时一时以普光明智人间天上及十方世界一时顿印无有前后。圆镜顿照诸境。为此教顿为大心众生顿举智境。非如少解者情识所知故。成佛亦一念成。说教亦一念说。但。约智体非三世时分岁月情量所收故。
四释说法之主所以者。此品何故还令普贤菩萨说者。明此二千法门是普贤所行常行故。还令普贤自说自行。令诸闻法者仿而敩之。即行普贤之行。如是乃至示现成佛入涅槃。总是普贤行故。若以根本法身智身佛。无成坏之功。以差别智论。总是普贤行摄故。是故如来出现品明自己觉行圆满故。十方诸佛同号普贤。以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但一分觉心。能治一切烦恼中一分粗惑。行得一分慈悲。虽践普贤一分行踪。然未全具普贤行满故。随位佛果但同号为月为眼为妙。至如来出现品。明觉行齐圆故。是以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同号普贤佛故。明根本智全成差别智用。满得名故。以体收用。此乃就用成名故。今此品令普贤说者。亦是以根本智就用成名。若约初心信解。即将用从本。以普贤用从根本智。世界名金色。佛果号不动智。能觉之人。号曰文殊。此至自行佛果觉行已圆。即以根本智从用。佛号普贤故。所行行亦号普贤佛故。如说此品普贤。是约本从用普贤。及说十定品普贤。亦是如初会中普贤是毗卢遮那如来自行普贤。十定品已来普贤。是凡夫。从十信已来升进道满自行普贤。明自十信心至十地。以用从本即成根本智使令圆满。从十地向十一地以根本智从用成差别智。一向利生。即说十定已来普贤菩萨是也。是故说十定品时。已登十地。诸菩萨再三求觅普贤不得者。明以根本智会用未及满故。如来令生想念。普贤如对目前方得见者。明纯用是普贤故。即以智体从用。是故出现品中。令文殊问普贤者明以体从用故。如说此品普贤是直以体从用普贤。共初如来初会中普贤。其功相似。是以初会所说法门。皆令普贤说法。亦是以体从用。第二会以普贤智用从体。直至十地。皆是以用从体。且令成其根本智使圆明。然后十地终舍三昧涅槃乐。如稠林烦恼故。方令具普贤大用始得称周设教于生死中自在故。如是安立修行。以智境乃是一时。是故十定及此品。总通叙始成正觉菩提场始末。有发心之士。深须得意方堪修道。作前后多生寻求不可相应。但自以定慧力。观照所缘真俗内外心境染净偏多处。以理智体用平等法而用治之。散动多者以定治之。乐寂多者以平等法身及大愿回向力悲智治之。一如此经五位修行法。治之至究竟趣。若自智不及志求良匠。不可安然致无所益。当知此说法主者是成佛果。后以体从用普贤说。始终常道普贤二千种法。用该万行。八地舍七地中有行。有开发智净无功。十地舍涅槃三昧稠林行成普贤行。入于生死圆满大悲。方始自在。
第五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有七卷经。长科为十段。
一尔时世尊已下至尽于法界等虚空界有八行经。明叹佛成道所得法门。是此品序分。
二与不可说百千亿已下。至说不可尽。有二十一行。是叹菩萨大众志德圆满分。
三其名曰已下。至入于无碍清净法界。有十行经。明菩萨例名及叹德分。
四尔时普贤已下。至然后从其三昧而起。有三行半经。明普贤入定大地十八相震动普贤起定分。
五尔时普慧菩萨已下。至佛子如是等法愿为演说。有七十二行半经。此一段明普慧菩萨有二百问都问一初发心乃至究竟佛果法门行相分。
六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菩萨等已下。至第五十九卷中二千答后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观十义故示般涅槃。此一段普贤菩萨有二千答。其所答法一一有十法。其文一一自具不烦解释。但如说修行是为正说分。
七佛子此法门名菩萨广大清净行已下。至当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十二行半经。是付嘱流通此品法门分。
八说此品时已下。至颂有十一行经。明法威动地十方诸佛皆悉现前称赞普贤所说之法佛共守护此法分。
九于无量劫修苦行已下。一段颂有十六行。都叹能发大菩提心所行慈悲愿行之人功德广大无比分。
十其心不高下已下。五言颂直至卷末。有二百七行半颂。以诸譬喻颂诸菩萨大悲饶益及所修法门分如经自具一一分明。但有发菩提心者。皆应顶敬诵持以用庄严身口意业。以成法身大智大悲行愿之门。成就佛果普贤大用如叹德中妙悟皆满者。无功之理智性自遍知故。二行永绝者。断常有无二见也。达无相法者。智境如幻心境无主。住于佛住者。佛无所住。得佛平等者。大智遍周知根与益无自他也。到无障处者。圣凡同体总别自在。不可转法者。体用自在无性可转。所行无碍者。智用遍周无物为碍故。立不思议者。迷亡任智也。普见三世者。智印古今无延促也。身恒周遍一切国土者。内外见亡大小情尽。心如虚空智体自遍。对现色身非往来也。智恒明达一切诸法者。叹如来差别智满了。一切行尽一切疑无能测身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者。叹如来最后身之德用。义无不尽。行无不周。身无不遍。事无不知。智无不圆。任无功用。心无卷舒。十方普应。无心意识任德所求。以无依住声一音遍告。随根别悟任智不同故。已下如文自明。此离世间品。是佛果之后普贤恒行。普印十方无休息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却令见文殊师利。又闻普贤名。善财起无量十大愿云。方见自身入普贤身此品同彼。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