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八之一 虢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明法品第十八
初来意者前明当位所成之德今辨趣后胜进之行故次来也又前明发心之胜德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准梵具翻应云法光明品统有四义一法慧智慧于能所诠进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是能诠以能显行故法是所诠可轨则故此则诠旨合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二释也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说俱是所诠法之明明之法依主名也四所修行法体离无明亦唯所诠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有财持业也(统有四义者然法光明摄论中释云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今?取诸释意参为四义初一即世亲意世亲先牒本论意释云谓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光明名法光明今?取意以能正了达即法智慧十方无边法即此胜进能所诠法也二即无性意彼牒本论竟释云谓正通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显照行故名法光明今?取意无性但有显照行言异于世亲故取意义以能诠为光明而无性意亦有菩萨智为明耳上二摄论皆是第七三即梁论意梁论即世亲同本异译而文稍广多是敌对译故彼论第十先牒本论云三能见一切处无量分别相善法光明次释云约三乘法说一切处又约内外法说一切处又约真俗法说一切处如此一切处菩萨能见无量相如佛所说法相及世间所立法相菩萨皆能了达即如量智如其本数量菩萨以如理智通达无分别相此二智能照了真俗境故名法光明释曰此中论意不异初释但文广说一切处等耳而能了者亦通诸菩萨智今取其别意但取所诠中菩萨之智异法慧智故为别耳其第四意一向义加显此四解后后狭于前前)三宗趣者明法不同略有四种谓教理行果寻教悟理观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后趣又此四皆宗为成后位及成胜德为趣。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
第四释文文有三分一请说分二正说分三结说分今初分二先长行后只夜前中亦二初叙问答之人胜进趣后非勤不能故精进慧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于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二佛子下正中所问亦分为二初领前自分胜德后请说胜进之行前中先总后具大庄严下别别有七句一领德即领前庄严一切诸佛不共之法二领乘即上已住究竟一乘道三领位位不退故即上已住如来平等性三世诸佛家中生此下晋云离生道者即是领道圆教初住离生因故今四五二句晋经一句以舍世间得出世法入住正位即上于诸世间不分别等六去来现在诸佛摄受领得胜缘即上佛护佛赞等也七决定至于菩提领其当果即上云当得三世诸佛无上菩提德虽无量不出于此故略举耳此约当住位释若约摄于上位理无不通而于求胜进义非惬当(德虽无量下总结谓颂其当位已得胜进云何上求故云而于胜进义非惬当)。
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二彼诸菩萨下请后胜进中亦二先问所成行体后问行成德用以破痴等为德用故前中先正问后结请前中十句为三初五自利兼他一问云何修习顺佛令喜其修习言亦总亦别总遍诸句别谓?勤即下答中明不放逸二问顺法入位三顺行四顺愿五顺德积德成藏故次四利他兼自束为二对初常说法而不舍自行后下念四生上弘三宝末后一句总结二利不虚。
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二佛子下结请可知。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冤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
第二复次下问行成德用文亦分二初正问后结请前中分二初问行所成因德二问结因成果德今初有十二事初十一字贯下诸句一能灭无明未审修何行法而能灭耶诸句皆尔意在徴因无明有体黑闇为用非明无之处即名无明故别有惑体由无明故事理皆昧名为黑闇二问降魔三问制外四问究竟断道心垢即是所知亦名习气五善根以何而成六三恶八难云何可出七智境何由净治八地等七种净德云何成就九依正三业功德云何庄严满足十以何观力知佛功德十一一切智境复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众生乃至作大佛事(非明无之处等者即俱舍第〡偈云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上句正明有体谓此无明不了四谛所对治名曰无明与明相违方名无明非是离明之外皆是无明此拣眼等亦非明无之处即名无明此即正明有体下句举喻释成六地当辨)。
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第二及余下结因成果德于中二先正结平等谓结所不说及等如来。
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只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于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
第二于诸如来下显等佛之用护持正法便等佛故故偏明之又有十句初总余别总谓开示演说教理行果皆有护义诸魔下别一异敌不侵二摄持修行三十王外助四举世同钦五诸佛灌顶准梵本云一切如来共所守护同灌其顶故应回文六菩萨爱敬七得众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摄德自严若得此九方名护法。
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二一切下结请可知。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菩萨所成功德法深入无边广大行具足清净无师智。
第二尔时下偈文分二初一赞说者。
若有菩萨初发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离生位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
余十颂上文于中亦二初一颂领前。
彼复云何佛教中坚固勤修转增胜令诸如来悉欢喜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及得广大智慧藏常能说法度众生而心无依无所着。
菩萨一切波罗蜜悉善修行无缺减所念众生咸救度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离如诸胜者所修行彼清净道愿宣说。
余颂请后于中亦二前四颂所修行体。
永破一切无明暗降伏众魔及外道所有垢秽悉涤除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恶趣诸险难净治大智殊胜境获妙道力邻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住于无量诸国土随众生心而说法及作广大诸佛事。
后五颂行所成德于中亦二前三颂行所成因德。
云何而得诸妙道开演如来正法藏常能受持诸佛法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所行清净如满月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华不着水。
后二颂结因成果德。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
大文第二正说分中分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亦二先赞问许说后正答所问前中三初赞所问利益也。
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
二佛子下赞能问具德。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三谛听下诫听许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第二正答中二先答所成行体后答行成德用前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习后三十句答令佛欢喜前修习言亦总亦别今不放逸亦通总别总则遍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别则属于修习在文分二先牒前标后勤智守心不犯尘境名不放逸是修习相不守根门是名放逸(不守根门名为放逸即瑜伽意前文曾引此假?文乃有三义初略释名二涅盘云下先彰所以三出其体业)涅盘云不放逸根深固难?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长故首明之(二中即涅盘二十四高贵德王菩萨品十功德中第四十事利益功德于中一根深难拔经自牒云云何根深难拔所言根者名不放逸不放逸者为是何根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不放逸故诸余善根展转增长以能增长诸善根故最为殊胜善男子如诸迹中象迹为上如日之光诸光中胜亦如轮王诸王中胜诸河之中四河最胜诸山之中须弥山胜善男子如水生华青莲华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中为最为上善男子如陆生华婆利师华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师子金翅罗睺大身乃至佛僧为众中最广引喻竟结云如是义故不放逸根深固难拔即其文也)即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非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即精进三根下第三出其体业即唯识第六释曰谓依精进及无贪等三种善根此之四法于所断恶防令不起于所修善随令增长体是四法约别功能而假建立名不放逸非别有体)。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二别辨中有二十句前十始修后十终成今初有四一总标二徴数三别列四总结他皆仿此列中一对治破戒放逸三聚非一故名为众即三德三身之因故首明也宁舍身命不犯小罪故名护持二离痴智显故菩提心净三四可知五恐负自心故思本发六远离恶缘七修善无住八离小行大宁起疥癞野干之心不起二乘之心难反复故九积善无替十亦爱亦?不令过分使不相续若不续者当令相续故须观察(宁起疥癞下即萨遮尼犍子经难反复故即净名文彼第二经云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于逸十种清净。
二终成十中一行清净由不放逸得无违教失故名清净二念智清净念则明记智则决断念有智故念即无念智有念故常得现前此二相资故名成就三等持清净不沉不掉故名为等然此沉掉乃含多意如始学者不昏沉不恶作亦名为等未是深定今称性寂然故能不掉智照不昧所以不沉如此深定非深非浅四勤闻清净五思修清净六等引清净七妙慧清净称理平等故八摄受清净等利益故如大地者胜鬘云譬如大地负四重檐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菩萨大地荷负四种重任者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及三乘人随机遍摄名等作利益九同行清净谓如弥伽赞敬善财十承事清净离杂心故(谓离善知识下合上四种重任此合大海最深重难持故诸山喻菩萨十地十地如十山故草木喻缘觉独善不从师故众生喻声闻有师属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于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次答令佛喜有三十句初十结前生后次十正成行相后十纯熟究竟今初此即牒前十种清净如次配属前八可知九摄二句以菩提心佛法无边誓愿知故既敬此心及事于师故能顺了上九结前第十生后故令佛喜。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次十正成行相者前明即前修习故令佛喜今更别明于中一勤而不退成上精进二内不惜身正念方成三外绝异求故唯有胜进四加行观空方能不息五正证入理故无所依。
六穷得法印方顺深法法印多种或五或四或三或一但广略之异耳言五印者即五非常观谓无常苦空无我寂静言四印者合空入于无我空即我所故或名优陀那菩萨藏经第二中名法邬陀南邬陀南者此名标相涅盘寂静是无为法标相印即决定义如说有为决定无常善戒第七地持第八瑜伽四十六广有分别言三印者四中合苦入于无常或除涅盘寂静有为印故今以诸印印于一切亦无能印故云不着则入唯一实相印矣(言五印者即同净名迦旃延章五非常观然前四非常即是有为寂静为涅盘即是无为摄为无为尽又前四俗谛后一真谛言四印者下即庄严论第十一名四法印论云四法印者一者一切行无常印二者一切行苦印三者一切法无我印四者受寂灭印所以知合空入于无我者论云此中应知无常印及苦印为成无愿三昧依止无我印成空三昧依止寂灭印为成无相三昧说此法印为三三昧依止故或名优陀那者即地持第八亦名优檀那论云有四优檀那诸佛菩萨为令众生得清净故故说为四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诸佛菩萨具足此法复以此法传授众生是名优檀那过去寂灭诸牟尼尊展转相传是名优檀那菩萨藏经等者亦即大宝积第三十六菩萨藏会第十二卷末即试验菩萨品经云舍利子诸佛世尊具大智力总摄诸法安虞四种邬陀南中何等为四所谓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舍利子所演一切行无常者如来谓诸常想众生断常想故所演一切行苦法者如来谓诸乐想众生断乐想故所演一切无我法者如来谓诸我想众生断我想故所演寂灭涅盘法者如来为诸住有所得颠倒众生断有所得颠倒心故舍利子是诸菩萨若闻如来说一切得为无常者则能善入毕竟无常若有闻说一切行苦则能兴起猒离愿心若闻说诸法无我则能修习空三摩地妙解脱门若有闻说寂灭涅盘则能修习无相三摩地而不非时趣入真际如是舍利子若诸菩萨摩诃萨能善修习如是法者终不退失一切善法速能圆满一切佛法邬陀南此云标相者释经也言涅盘寂静是无为法标相者略举亦应云无常是有为法标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是诸法标相亦有说言邬陀南者唐言说也佛常说故义当无问自说经印即决定者诸有漏法决定是苦一切法决定无我无为决定寂静善戒第七下略示源由地持第八已如上说善戒第七者经云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能舍内物三者舍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归及于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寂灭涅盘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乃至云若能如是先教后施是名大施释曰此即次下云言三印者四中合苦入于无常即智论所说三法印也瑜伽四十六者论云复次有四种法嗢陀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与地持同地持即瑜伽同本异译耳或除涅盘等者此三唯说有为即不合苦入无常也言三者一无常一苦三无我也然嗢陀南此云集施应与邬陀南异今论亦云嗢陀南或译之少巧此三即涅盘三修今以诸印下结前诸印生后释一印义法华云佛自住大乘者即第一经偈中此前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后四依理起行七愿护小心故增广大八智护凡见方顺佛法九自无法爱十无作而修故入无诤门矣。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后十纯熟究竟中行修成熟故云安住初二入理行一加行离逸二正证舍相次二救生行次二随缘行十度别修诸行总摄后四愿智行即十度后四也亦可前十如次成此十种但生熟之异耳思之。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第二答入菩萨所住处问文分为三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住地观修后明地要胜今初列中初三自分行一具资粮二成加行一度具十名大庄严三智契实相故不随他后七起胜进行谓四外近良缘五内须自?六能安果用七不厌修因八双游定慧深心契寂利智贯达以斯二法严于法身故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九不住法门住有二失一不契地智二不能进趣不住反此十善穷地体谓依一佛智方便多门更无异体。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二复次下住地观修有十一句初一是总一切法门是成地之法次九为别二诸地证智三修加行因四摄报等果五所知分齐及所化境六进德修业断障力用七示百身等八分别诸愿十善等法九所证法界皆言随其者诸地非一故十悉善下辨成观相皆自心者智与心相应故因由心学果是心成境由心现力用是心分位神通是心现起分别是心决择所得是心造诣并心外无得何所着耶十一如是下结观成益(住地观修者依梁论云地者对治义)。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于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三佛子下显地要胜标徴释结文并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八之一
音释
[癞-负+页]
(落盖切音赖疥也恶疾也)。
邬
(安古切声同坞)。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八之二 虢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着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第三答大行清净问有二十句初十是因后十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净虽数名小异大同十行亦通十度十行所行即是十度欲胜进彼故此前修又下文由为物说法自增诸度故复广明所望处别互有影略前七可知八于恶众生修菩萨行心不倾动是难得中义本愿誓化故九善法行中与众生为清凉法池大悲坚固普摄众生为舍为归是广度众生如桥梁义有力能故十真实行中文云此菩萨入三世诸佛体性与三世诸佛善根同等智决体同故(虽数名小异等者以刊定不许通十行故双定之彼云初四五七名同十行余并全别不可悬指次后有文具显十度释曰此公虽为十度释经意明但是行法亦非十行亦非十度故今双定俱是无过次云十行所行即十度者明二义相成俱明无失次云欲胜进彼故此前修者别通十行以其上意云十行自是后位何用悬指今?通云夫胜进者逆修后位今十住胜进正修十行何有违耶又下文由为物下通其不许十度彼云下文自有十度此是十度乃成重也故今释云彼约说法成度此约通修所望既差亦非繁重彼唯前四名同今取其后三说同十行指文显着前七双具文理自显)。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获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种增胜法。
第二菩萨既得下由行净因得胜法果一他力胜二自善胜三深定胜四同行胜五助道胜六真智胜七意乐胜八观慧胜九修行胜十增进胜。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第四答大愿问有二十句初十起胜净愿后十励志令满今初全同初地十愿一成熟众生愿二净佛国土愿三供养四护法五承事六同善根七摄法上首法通至佛名如来门八三业不空九具修诸行十现成正觉但彼文广依彼次者五七一二六八三九四十为今之次(依彼次者五七一二等如次将今之十以对彼十此中第一即彼第五是成熟众生等)。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于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二佛子菩萨下令愿成满者由斯十句能满前十反余多愿于中五深心则可久六悉成则可大可久则菩萨之德可大则菩萨之业余并可知(五深心等者此则用周易系辞系辞云干以易知神以简能(天地之道不为略成故而善始不劳而曰易简)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顺万物之情故曰有亲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有易简之德则能成可久可大之功)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天地易简万物各载其形圣人不为群方各遂其业德象既成则入于形器故贤人目其德业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地之理莫不由于易简而各得顺其分位也)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位立象也极易简则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并乎天地也言其中者则明并天地也)但观向引?文可见但取可大可久之言而不取易简之义)。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第五佛子已下答护菩萨藏问文亦有四初是结前生后谓以前行愿蕴积成藏故唯十句更无成熟等异文有五对并显可知(文有五对并显可知者一见佛持法对二智深悲广对三多定广福对四辩深通胜对五竖末横该对)。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第六菩萨得是下答随所应化常为说法问文分为三初结前生后谓蕴积福智用以摄生。
佛子菩萨云何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二佛子下徴以标起。
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
三所谓下正解其义于中分二前知器授法二具德成益初中先知器有四一识习气所作如金师之子应教数息等二知种性因缘闻法发心为因随因成性遇师闻法为缘随缘成种三知心行之病谓多贪等四知希望差别(如金师之子等者涅盘经说乃是身子差机十地当引今且引庄严论说目连教二弟子金师之子教不净观浣衣之子教数息观久无所证舍利弗问目连汝以何法而教之乎答以二观又问二人从何来答一浣衣二锻金身子云锻金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子令修不净于是目连于法教之则得罗汉即说五颂赞身子云第二转法轮佛法之大将于诸声闻中得于最上智又云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我常在河边习浣衣自净安心于白骨相类易开解不大加功力速疾入我意金师常吹囊出入气是风以其相类故易乐入安般众生所玩习各自有胜劣释曰上皆随宜之意)。
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着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二贪欲下知授法文有十句初二可知三痴有二种一迷于事理教观法相二恶邪推求不信业因令其观察十二因缘能难邪执自性等计上三唯对治四等分者等谓相似三观不可并施若等重者教观胜义谓淫欲即道等若等轻者可以生善为人化之释此四分具如杂集十三五求人天乐为乐生死说三苦者乃至非想行苦所随故十乐事寂者令成理寂若沈空寂令成事用菩萨已下总结随宜(释此四分具如杂集十三等者然此论建立补特伽罗略有七种谓病行差别故出离差别故住持差别故方便差别故果差别故界差别故修行差别故今当病行差别自有七种一贪行二瞋行三痴行四慢行五寻伺行六等分行七薄尘行言贪行补特伽罗者谓有猛利长时贪欲(标也)虽于下劣可爱境界而能??起上品贪欲(此释猛利)起即长时无有断灭(此释长时)如贪行者乃至寻伺行者亦尔各随自境猛利长行如理配释等分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烦恼远离猛劣住平等境烦恼故随境势力烦恼现行故释曰猛拣前五劣拣第七住平等境释成自性随境势力烦恼现行释自性烦恼谓胜境贪心即增劣境贪心则下不同前五于下劣境起上品贪等亦犹颜回怒不运等或与境等名为等分又于所起无偏胜劣故云等也论云薄尘行补特伽罗者谓住自性位薄烦恼如前所说自性位烦恼相今此烦恼望彼微薄故虽于增上所缘境界而微薄性烦恼现行昔所修习胜对治力所推伏故释曰非如前等分等于前境境胜则贪重等今胜亦劣故不同前则父母之仇亦无加报又上有七经多说四者取其三毒为不善根故等分之中摄余三故故云等分分其轻重轻即薄尘重即正是等分既等于境望于薄尘故为重耳又等皆相似无有胜劣前三则有互增之义五求人天乐为乐生死悲有难言谁复乐死故今答云所谓乐生以生必死故人天之乐是生死中事故乐事寂者即为人意下即对治)。
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于诸言说心无所着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二为说法时下明具德成益有十句十对一文连义正二法智无差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三审定无违即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立法义故能遍断疑五了物根故入于佛教六寂契真际照法性源七断真法爱除人法执八念佛了音九亡言巧说虽无说无示善顺宗因十令悟随宜终归平等即说之益(一文连义正者即依义不依文也?以文义显故更不释之第二句中有其两对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具法四依也即净名经法供养品而以义语智识了义不了义人法而为其次四依之义三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次第初名者义为所诠凭之起行是故应依教虽诠理要须忘言言非义故智无分别能决断故是以应依识为了别能起染着故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者显实分明名为了义凭之起解是故应依隐覆有余名非了义令人执滞故不应依托法起行是故须依不随人情故不依人然了义经等乃有多门一法印非印门与无常寂静无我三印相应以为了义不与相应即非了义二大小乘门小乘三印亦非了义大乘方了如七善知中又涅盘第六云若说如来无常变易名为不了若说如来常住不变是名为了三显密门密意宣说名为不了显了说者即名为了四又于大乘言未周悉名为不了周备为了此上四门初一令物舍邪归正二舍小归大三舍密就显四令寻诠使义周[备-用+冉]二出体者初一所诠通事通理二即能证通根本后得三约能诠通诠上二四约能说忘情取法三次第者即以上义以为次第余可思也七断真法爱者谓真实观智理事无违心生爱着便不证实故诸圣人少有所念不得圣果)。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第七菩萨如是下答恒不舍离诸波罗蜜问于中二先结前生后则正说法时便具十度设自修此亦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设自修此等者以此章门标说法时不舍诸度而下释相于诸佛所闻法近友等亦有不因说法所成故为此通设自修时亦为众生则不遣蹑前随所应化常为说法)。
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
二是时下正示不舍度相十度即为十段皆先辨相后是则下结名前四辨相中先辨施等相后无着等辨波罗蜜相。
具持众戒而无所着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
檀戒可知。
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三忍中诸恶通于内外其心下契理平等成波罗蜜。
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于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
四进中普发众业是无余修亦利乐勤常修靡懈是长时修恒不退转是无间修上即加行勤也勇猛莫制是勇扞修亦被甲勤于诸已下是显度相(四精进中等者此中摄于四修及三精进故?双配细寻可知)。
于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于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于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
五禅定中文有十一句一诃五欲所以诃者夫禅定虚凝湛犹渟海高攀圣境尚曰妄情驰想五尘岂当为道云何诃之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毒涂鼓闻之必死香如獘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热蜜舐则烂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此五欲者得之无猒如火益薪亡国败家世世为害过于怨贼故不应着况菩萨体此即如复何所着(一诃五欲者即天台止观依智论诸经修正道前立二十五方便谓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五五二十五今此但明诃五欲耳况菩萨下三无诃相直顺经文无贪着义余之方便?文不要略示其名言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近善知识言弃五盖前已有竟调五事者一调食令不饥不饱二调眠不节不恣三调身令不宽不急四调息令不湿不滑五调心令不沉不举行五法者一欲二精进三念四巧慧五一心并类前后其相可知)二入次第定谓四禅四空及灭受想为九次第定下十地离世间品具明即一切门禅(即一切门禅者瑜伽三十三说六度四等各有九门谓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此世他世乐九清净故彼颂云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又自性皆一一切或二或三难行皆三一切门皆四善士皆五一切种皆六或七遂求皆八一世乐皆九清净皆十今九门静虑者一自性者谓心一境性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即十句中二三及九第二一切禅者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出世间九次第定通于世间不住不出是出世间亦即第二句摄有三种者一现法乐住禅谓身心轻安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二引生功德禅三饶益有情禅如?已配第三难行禅有三种者一已住深定能引诸静虑而舍彼最胜生于欲界是第一难即经第五句二依此静虑能??种种超过二乘所行等持亦第五句故?云即难行相三依于静虑速证无上菩提即第十句?亦已指第四一切门禅有四种者谓一寻伺俱行二喜俱行三乐俱行四舍俱行即第二句摄故?已指第五善士禅略有五种者一无爱味即第三四句余四与四等相应即第八句摄所缘境界即慈念众生等故第六一切种者此静虑有六种七种总十三种言六种者一善静虑二无记变化静虑三奢摩他品四毗钵舍那品五自他利正审思惟六能引神通威力功德亦是第六引神通句亦通余句言七种者一名缘静虑二义缘三止相缘四举相缘五舍相缘六现法乐住七饶益他随句相应配之可知第七遂求者满众生意故亦神通句摄略有八种此一段论文稍广今义引之一能息诸毒等二能除众病三降雨止渴四济诸怖畏五能施饭食六能施资财七能正谏诲八能正造作随应可知第八此世他世乐静虑有九者一神通变现调伏有情静虑二记说变现调伏有情三教诲变现调伏有情四于造恶者示现恶趣五于失辩者能施辩才六于失念者能与正念七制造建立无颠倒论等八于世工巧能随造作九放光息苦后二亦义引亦随应配之第九清净禅有十?下自配余度九门十行品说)三安住理定寂爱味住智契不出名正思惟以见心性故亦善士相上二定体即定自性余六定用四消灭烦恼通爱见慢等故云一切即清净相(三安住理定寂爱味住者杂集第九云如是静虑无色由四种相应广分别谓杂染故清白故建立故清净故杂染者谓四无记根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由此四惑染污其心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烦恼及随烦恼生长不绝释曰上即略释论文下别释中其文广博今略取意谓由有爱味上静虑由有见故见上静虑由有慢故恃上静虑由无明故疑上静虑如是烦恼恒染其心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等论云清白者谓清净静虑无色自性善故说名清白虽是世间离缠垢故亦名为静建立谓支建立等至建立品类建立名想建立于诸静虑具四建立诸无色中唯有三种除支建立支建立者取意谓初禅五支等言等至建立者谓七种作意入初静虑乃至非想言品类建立者于初静虑具三品熏修八定皆是故初四禅随三品因各有三天名想建立者谓静虑中无量名字不可算数以诸佛世尊所入二乘所不能知故乃至八定互相摄等论云清净者谓初静虑中边际定力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边际是名清净彼?释云八定之中所有最后边际由作用自在离无堪住障故名清净通有漏无漏但自在作用俱名清净释曰今?三四即离前杂染四无记根是第四清净五至八即是前名想建立中互相摄故及品类建立等余可思之)五出生诸定如起信云得此真如三昧能生无量诸三昧门上文云一三昧生尘等定是也即难行相(出生诸定者即杂集名想建立?中先明能出生即依起信修行信心分中之文前云久习纯熟乃至得入真如三昧次论又云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经言无量三昧者如智论云五智印等三万五千首楞严等五万三千方便善巧无量无边)六引发神通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亦遂求相七逆顺自在亦难行相从灭定出入非非想乃至初禅是名为逆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乃至灭定是名为顺此中逆顺应名有超间谓超一超二乃至全超文无者略此亦名为师子游步三昧(此中逆顺等者俱舍定品云二类定顺逆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三洲利无学谓本善等至分为二类一者有漏二者无漏往上名顺还下名逆今?已委释又彼云同类名均异类名问相邻名次越一名超至问超为成者名修超也谓观行者修超定时先于有漏八地等至顺逆均次现前数习次于有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次于无漏顺逆均超现前数习是名修习加行满也后于有漏无漏等至顺逆问超名超定成三洲利无学者明处及人修超等至唯人三洲处也仍是利根不时罗汉方能修也今明菩萨居然能超如顺超从初禅出应入二禅而入三禅即是超一若从初出而入四禅即是超二直入灭定是谓全超逆超亦尔此亦名为师子等者腾跃跳踯故即智论百八三昧中第三名也菩萨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入出迟速皆得自在譬如众兽游戏之时若见师子悉皆怖惧师子戏时于诸群兽强者则杀伏者则放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故名师子游步三昧第一)八一多自在摄一切定应有四句谓在一入一在一入一切在一切入一在一切入一切得其源故。
九悉知定境定境有三一诸定所缘二诸定分齐三诸定境用皆能知之。
十者总结体用无违言三昧者此云等持唯局有心而通散心三摩钵底此云等至通于有心及与无心唯诸位定体此二功德名为等引上二句定体通于此三六句定用即是所引言智印者即一实相故智论释百八三昧中第二名宝印三昧谓与实相般若相应故上二是定此一是智合即双运今菩萨随在一定即与一切三昧此三无违(百八三昧名离着虚空不染初一名首楞严第二名宝印三昧者智度论云能印诸三昧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盘能为利益如佛语比丘云为汝说法所谓法印法印是宝是解脱门若三藏教门以三法印为法印若摩诃衍但有诸法实相一法印与实相般若相应三昧名为宝印三昧也)十一速入智地亦即定果以菩萨之定事穷无边理极无际故能速至一切智地亦难行相亦二世乐相。
又上二三四即现法乐住禅次五引生功德禅五亦饶益有情禅后二通三(又上二三下上案文释今以三禅[(冰-水+〡)*ㄆ]之以诸经论多用三故如初会说今当重释瑜伽四十三云云何菩萨一切静虑谓此静虑略有二种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等论释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皆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掉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现法乐住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种种殊胜不可思议不可度量十方种性所摄等持乃至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能引能住一切菩萨解脱胜处遍处无碍解无诤愿等不共功德名能引等持功德静虑若诸菩萨所有静虑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下取意引息苦除怖救护赞三宝德调伏有情为第三情虑)又通十种清净一由世间净离诸爱味故即第三句二出世间净亦此句摄三加行净即是初句四得根本净即第二句五根本胜进净即第五句六入住出自在清净七舍静虑已复还证入自在清净上二即第七句八神通变现自在清净即第六句九离一切见趣清净十一切烦恼所知障清净此二共是第四句摄余如瑜伽四十三九大禅说十行之中当显其相(又通十种下即九门中第九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十八之二
音释
谄诳
(谄丑琰切佞言也诳居况切欺也)。
舛谬
(舛昌[〦/(ㄠ-ㄙ+?)]切谬靡?切舛谬谓舛错谬误也)。
闇
(乌蚶切与暗同)。
掉
(徒吊切摇也)。
渟
(音亭澄也)。
踯
(音掷)。
弊
(毗祭切恶也)。
嗅
(许救切以鼻?气曰嗅)。
啮
(倪结切噬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八之三 虢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于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
六般若中句亦有十前之三句闻法近友即闻所成慧初句正明二近友不倦是闻慧缘三乐闻无厌是闻慧因暂闻则己慧不生故四即思慧学而后思故云随所听也内正作意故云如理五亦思择慧又于无烦恼中善决择故舍烦恼故六善观下皆是修慧此句悟入于如七宿习思量故了无功用道八周备悟入一中一切等名为普门九入二智门十总结已圆故云休息后三连环(后三连环者以经云一乘普门慧二入于一切智智之门三永得休息此三乃似一句尔故云连环而义则别故为三句)此中亦有九门之相恐繁不配(此中亦有九门下料拣有二一对九门般若)其中虽定慧互有互相严故而为门不同若全双运故起信论合于六度以为五门(其中虽定慧下二拣滥以互有故于中有六一对前定门拣如前中云知三昧境不违智印入于智地是定中慧慧资定也今此中有入真三昧是定资慧也若全下引证成前既合定慧明必相资)后之方便义亦准此涉有不迷于空则名方便不猒有而观空便称般若岂令般若不能知有耶方便若不观空何名方便(后之方便下以六对七料拣二亦相成)非唯此三万行皆尔况般若能成万行何法而不用之寂照尽于理极不得一行无此君耳所以开则万行森然泯则一不为一得意则无所不通耳(五非唯此三下总结万行相资之义况般若下况结深玄言不得一行无此君者借外典语??书中说王献之好竹到处即皆树之人问其故答云人生不得一日无此君耳意在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今明万行不得暂时而无般若)。
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盘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遍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
七方便中亦有十种一巧智现世为方便二悲非爱见故化而无猒即悲智相导为方便三依体起用四非舍非受故一切无染五凡圣双行由双非故六行无住道七观察进趣八现相不着九遍入诸趣即无生现生十度脱众生是无化现化初九?济余皆回向依璎珞因果品后之四度亦各有三方便三者一进趣方便即第七句二巧会有无除第四句皆此所摄三不舍不受即第四句(依璎珞下通明后四之相后之三度皆有[(冰-水+〡)*ㄆ]束及通明相二段可知)。
??成就一切众生??庄严一切世界??供养一切诸佛??通达无障碍法??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未来劫智??知一切心念??觉悟流转还灭??示现一切国土??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
八愿中亦有十愿前五后三??字为初六身恒住??劫海七智??心海八穷??有支九??现国土十穷佛果智此求菩提前九利乐若依三愿二三四五为自行愿六七为神通初及八九为外化愿十通二利皆云??者穷彼源故。
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
九力中十句各二谓标名释义一契理深心是思择力染则无力翻此故有余可准知皆修习力璎珞有三皆名通力一报通力二修通力三变化通力观彼似当九十二句耳。
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十智度中识病知根顺理授法名为智度亦有十句初四知病轻重次三知根欲乐一位二行三心后三知法乐一知理法二知果法三普觉法界前七成就有情后三现法乐住璎珞三智一无相智即知法真实三变化智即如来力余皆第二一切种智余义如初会说。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
第八佛子下答前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问于中分三初结前起后二正明化度三结如本誓前中初结前清净约离障圆满具事理不舍谓常相应住大庄严者总结十度为严是大乘体后随其所念下生后由具前故。
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着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
二堕恶道下正明化度文有十句约为四类初一令离恶果三涂除无间皆容发心如慈童女二令勤修则脱八难值佛闻法次三令离恶因贪有二种上偏语色贪教修不净今通语贪财名等故但云示无贪法无贪法者谓不净观空少欲知足二瞋亦二种上偏语能为违害故令修慈今通瞋情非情故观同体不应自瞋三痴亦二种已如上明此约邪痴令观缘起次三令离流转三界循环皆可猒故初欲恚害等义见三地二色界虽定慧似均然是定地恐其滞寂故为说观又无生正观令得无漏三无色定多故为说妙慧又示谛观方得永出后二示以三乘随机为说又引权归实令知本寂(如慈童女者智度论说慈行童女入海采宝辞白其母母不从志相别误伤母一茎发便堕火盆地狱自省无罪狱主具示罪相便发大心见诸罪人知同此罪便请火盆普为戴之狱主瞋恚以铁叉击头寻便命终生于天上贪有二种等者略有此二然准瑜伽二十六中总有五种论云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释曰慈恩解初会有二一云于自内身初起欲界微少之欲故名欲欲次起重贪故名欲贪二云内身是自所欲之法所以言于内身欲于内身欲上起欲故即能欲心此名欲贪则初一欲字是所欲第二是能欲第三欲字是结名释曰后释为胜濮阳两解初一同大乘法师后解二云初之欲字义同于前次一欲字即别境欲与贪俱时缘于所欲缘欲之欲重云欲欲后之一字亦是所欲缘欲之贪名为欲贪释曰此解不及前以后一皆有别境欲故然古后四皆通二释思之可知今亦存一今此虽二亦以摄五色贪即初二财名等即后三财即三四名识第五等即等三耳)。
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三如其往昔下结如本誓故能真度师子吼者决定度故。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第九佛子下答前绍三宝种使不断绝问文分为二初仍前总标二所以下徴释所由由化众生入三宝海故能绍前令不断也文有四番为成十句前九别明后一总结就初三番释通总别然皆后后转深前前通者通在诸位别者初在十信次居三贤后约登地。
三番佛种差别云何初教发心令具因性未发唯有本住性故次赞大愿令成因行令所发心不退转故言大愿者谓求菩提愿利乐有情愿又防恶愿如戒经说有进善愿如常所明三下佛种子令成佛智谓证真如成无漏故上约别显通者发菩提心总有三心谓即大悲大愿大智初番为总已含大悲次番是愿后番是智谓示妙理令暂见心性成金刚种(又防恶愿等者梵网经云发十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及上刀山终不以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有十二愿兼结云愿一切众生皆得成佛为十三愿)三番法种差别相者初开法藏令教不断次说因缘令义不断后具四种护令教理行证皆悉不断复次初虽领教未发真解次具解行未能证故。
三番僧种有何差别初受法无乖始堕僧数次修六和敬僧行已成后统理大众令僧清净复次初虽奉教解行未具未是真和次虽具解行未离众怖不能控御言六和者三业为三及戒见利谓身和同集口和无诤意和无违见和同解戒和同奉利和同均又约菩萨三业同慈六皆同体真实和也一切恭敬令僧久住(言六和者下别释六和敬先依律释正在小乘义通大小又约菩萨下后约菩萨明则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言三业同慈者大小异故又三名行和无有和利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以为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以为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诸行渐积功德皆当成佛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以为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言词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之心常在无缘大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同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也)后总句者弘法奉戒三学兼修则不断三宝化化不绝。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
第十菩萨如是下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空问先略后广略中分三初结前生后谓由能绍三宝故所行无失。
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
二随有下由不空故三业无瑕谓所作回向是不空业。
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于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三无瑕玷故下由无瑕故不空所作反覆相成玉之内病曰瑕瑕谓体破外病曰玷玷谓色污以显三业内外无失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三业之玷不可为也(白圭下见诗大雅抑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毛传云玷缺也论语记南容三复白圭谓其诵诗至此三复读之意在谨言隽永郑重今?侧用故加三业)初句牒前次所作下示无瑕相后皆与下显不空相方便有慧方便不空慧有方便慧亦不空此辨所行不空回向智智辨趣果不空(方便不空者即侧用净名有慧方便解句下句即有方便慧解即涉有不迷于空是方便有慧观空不迷于事即慈有方便也)。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刹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聦慧人故涅盘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第二菩萨如是下广明有二初明自业不空后辨利他不空初中虽明不空义兼无失以一切清净离烦恼故又此无失即自业不空顺止寂故文有标徴释结释中皆先标后释初四依正庄严次六摄化庄严言涅盘地者以涅盘严地也谓随有成道入涅盘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今于一切处成则无非金刚也标云涅盘释云成道文影略耳(涅盘严地也下即涅盘经文下当广引在文可见)。
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二若有众生下利他不空于中有法喻合文则可知佛与菩萨俱益不空今不见者不宜见故见不益者无行力故亦远益故。
上来并答所成之行问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军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以精进力集诸善根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以无所着力净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第二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答行所成德问前文有二今亦二段第一答以行成因德二答以因成果德今初具答十二问各有二句上句答下句上云修何灭痴今答以智他皆仿此二用慈降魔夫欲害人反招自害苟欲安人则物我俱安故柔胜刚弱胜强以慈安一切恶魔无以施害慈善根力其功叵量三福则怖之以威智则屈之以辩次四后四文并可知八以方便智慧出生是答一切菩萨已下即是所问准上文中此有七事今波罗蜜下欠总持句然方便有二若加行方便出生地度若善巧方便亦生诸度及余五法智亦有二若根本智即成内证若后得智即成业用是故此二出生此七言清净者治彼障故(故柔胜刚等者即借老子道经云柔弱胜刚强御注云柔顺可以行权权行即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胜刚强德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御注云天下之至柔者正性也若驰骋伐胜染杂尘境情欲充塞则为天下之至坚矣若河上公意意与前同亦以柔能驰坚如水能穿石今?意在此若根本智即成内证等者七事皆有内证及业用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
二佛子下答以因成果问于中亦二先结因成果谓但勤修上来诸行则能次第从因得果。
于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
二于无边世界下正答所成之德谓护持正法但当勤修上来以行成因之德自当成后护持法等诸德故乘前结因成德明之答上十句文分九段第一答初总句如来法藏守护开演。
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二佛所护念故则答众魔外道无能沮坏以佛护故。
守护受持广大法藏获无碍辩深入法门。
三守护受持下答摄持正法无有穷??。
于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于无尽智慧之门。
四于无边下答于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时十王敬护谓身胜音巧令闻者入智故。
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五知诸众生下答举世同钦称机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于众会无能过者。
六其身端正下答菩萨爱敬端正有德故其佛灌顶在前第二佛护之中。
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于法自在故无能过者于智自在故无能胜者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喻之门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网悦可众心。
七善知众生下答得善根力增长白法于中先总明三业后得心下别显十种自在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并是增长白法。
菩萨如是处于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问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八菩萨如是下答开演如来甚深法藏。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萨于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九佛子菩萨得如是下答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于中初明自严。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次徴后释以摄正法故有十句德亦即是前所成之德可思准之(亦即是前所成之德者即牒前文十种自在总别诸句初智慧轮即牒前总句成就三业智为导故次之九句牒十自在但一二不次一成巧分别即牒前第一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二广大念力即第二无畏自在三善巧智慧即第三于法自在及第四于智自在由巧慧了法故故合其二四实相总持即第七陀罗尼自在五成菩提却是第五般若自在般若为先故六无错谬辩即第六辩才自在七得佛加持即前第八随所演法开譬喻门八普入佛会即大悲自在诲生不倦九同一体性即第十大慈自在同体慈故第十一句作大法师即总结前十)。
尔时法会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心住菩提集众福常不放逸植坚慧正念其意恒不忘十方诸佛皆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于世无依无退怯以无诤行入深法十方诸佛皆欢喜。
第二重颂分十颂分二初六偈颂前十种所成行体后四偈颂行所成德前中初二偈颂佛喜于中初半颂不放逸余颂佛喜。
佛欢喜已坚精进修行福智助道法入于诸地净众行满足如来所说愿。
二有一颂颂入地及大行大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既得法已施群生随其心乐及根性悉顺其宜为开演。
三一颂颂菩萨藏及所应化而为说法。
菩萨为他演说法不舍自己诸度行波罗蜜道既已成常于有海济群生。
四一颂颂不舍自行诸度及所念众生皆令得度。
昼夜勤修无懈倦令三宝种不断绝。
五半颂颂不断三宝。
所行一切白净法悉以回向如来地。
六半颂颂善根方便皆悉不空。
菩萨所修众善行普为成就诸群生令其破晴灭烦恼降伏魔军成正觉。
二菩萨所修下颂行所成德初一颂初行所成因果。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来正法藏为大法师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洒。
慈悲哀愍遍一切众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乐为开阐无量无边诸佛法。
后有三偈颂以因成果德于中初二颂通颂前之八假。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
后一颂别颂第九答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以喻而显一身仪安谛颂前现身次辨德威猛颂前以无畏辩三心定不动颂安其怯弱四智深如海颂以深智慧五法雨灭障颂前而为说法。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
第三时法慧下明结说分谓契理合机故佛喜众奉也第三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钞会本第十八之三
音释
瑕玷
(瑕何加切玷都念切)。
励
(音例勉力也)。
隽
(慈演切前上声)。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