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原文网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二)

发布时间:2024-11-24 01:37:47作者:心经原文网
居士不如法言行面面观(二)

依止篇

1、四处赶场 求法拜师

门类博杂 无法修持

某些居士只要听说某某高僧或活佛来了,肯定会去拜见,求加持,求灌顶,求传法。见到了其他同修,也会热情洋溢地告诉他们,自己见过多少大德,接了多少传承。但这些传承,自己修持了没有,是否真正得了法益,就语焉不详了。

佛安立八万四千法门,依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因缘而相应度化。大善知识出现于世,也是依据众生各自的因缘而接引之。某些众生见某位大善知识即生无伪信心,但见其他大善知识可能并无觉受。这并不一定是大善知识们的修证有高下差别,而是众生与善知识的因缘不同故。简而言之,四处赶场拜师的居士,应该首先自己具备弟子相,依止一个与自己有缘的大善知识而契入实修,这样才能在法上受益。否则,拜那么多师父,最多结个善缘,在身心上很难得到实益。进而言之,对于某些灌顶和传承,在授法之后如果不能依此修持,是有大过失的。因此,不仅在拜师时需要观察传法者是否是具格的善知识,是否可以依止,而且还要在传法仪轨开始前问清楚,受法后如何依法修行,修行时有何注意事项等等。佛法修持非同儿戏,应谨言慎行,一丝不苟,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赶法会、见高僧的居士,更是如此。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我们有幸依止了与自己相应的大善知识后,一切均依照他的教言行持,如此则解脱乃至成佛并非可望而不可及。所有大德的成就,无不是靠如理如法地依止具格的善知识,未曾闻哪位大德是凭着参访多,赶法会多而成就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参一位新的善知识,都是在前一位善知识的指导下次第进行的,而不是像赶场一样到处瞎跑。

2、未加斟酌 草率依止

轻弃恩师 违背誓言

某些居士见到善知识后,并没有认真观察,也未真实生起无伪的信心,或者是从众心理,或者出于一时的情感,就草率依止,发誓“绝不舍弃善知识”,甚至痛哭流涕,发愿“生生世世作善知识的弟子,身、语、意无余供养善知识”。

但是此类居士一旦不在善知识的身边,或听到一些善知识的反面言论,“信心”立即动摇,深悔自己的眼目不明。在没有进一步如理观察的情况下,就轻易地舍弃了所依止的善知识,背弃了当初的誓言。

佛弟子在寻找自己的根本上师时,更需要审慎观察,只有心中对于善知识的断证功德生起了真实无伪的信心,视善知识与佛陀无二无别,方可无余供养,至诚依止乃至生生世世不舍弃。此种依照审慎观察而生起的真实信心,方能如大地般坚固,解脱、成佛靠的就是这样的信心。若对法、对善知识没有如理观察,并不了解其内在功德,依止时过于草率,凭的只是世俗的情感或喜好,如此依止则根基必然浅薄脆弱,稍遇风雨就飘摇折枝,根基俱毁。若因此舍弃、诽谤自己的根本上师,必造无边的过失,累劫沉沦无有出期。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

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

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有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

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及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

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真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参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东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

结语

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我听到此处,也心头一痛,此后每一忆及便悲慨交加。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

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原文网